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要点分析---深圳市龙华中英文实验学校孙家祥题材:战争主题。体裁:以叙事用品为主。阅读教学:1、要求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体会情景,品味语言(用心感受、体验、理解、比较、思考)。2、努力提高默读的速度(注重技巧,经常自测)。综合性学习:1、主题:“界何时铸剑为犁”2、活动:古今战争知多少记住历史,珍惜和平文艺作品与战争铸剑为犁应有日教学计划用时:22课时第一课新闻两则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储备点1、掌握新闻常识。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二)、能力培养点1、能写作简单的新闻。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三)、情感体验点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二、教学设想重点:掌握新闻知识。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教学思路:既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三、媒体平台教具学具准备:挂图、投影仪、DVD机;多媒体课件。四、课时安排三课时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本课目标1、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掌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二、教学过程1、导入:以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的背境导入。2、课前热身:a、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溃.退()要塞.()阻遏.()锐不可当.()b、解释下列词语业已:锐不可当.3、合作探究:a、整体感知:介绍本课内容梗概。b、四边互动:互动1:阅读新闻要把握哪些要素?明确阅读新闻要的“三五六”(即三个特点,结构的五个部分,记叙的六个要素)。互动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互动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互动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互动5: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互动6: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进攻作战的,为什么先说东路军,再说路军?互动7:文中写西路军所遇到的敌情时说“和中所遇敌情一样”,请你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中路军所遇的敌情。互动8: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面方面的评论?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互动9: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4达标反馈:讨论课后练习三。5、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三)、延伸拓展到图书馆或利用其它的方式查阅当年报道解放战争的新闻史料,摘录其中的导语部分,并注明出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新闻复习,激趣引读。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二、朗读积累,整体感知。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内容。三、比较阅读,理解提升。1、找同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2、找“不同”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四、新闻朗读,语言品味。1、新闻朗读:看谁读得好活动过程:主持人一名,评委3—5名,(其它同学可模拟电台播音员,按新闻播音的要求,开展朗读比赛。)既很激动又很庄重地来朗读全文,2、语言品味: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①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②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第三课时五、合作探究,互动释疑。1、合作探究:♂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讨论后明确: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1、总结存储:《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2、课外延伸:①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体裁——新闻,请联系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新闻的认识。(200字左右)②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板书设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闻结构的三要素中路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新闻的三个特点西路军:与中路军一样记叙的六要素东路军:较为顽强但一举击溃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第一层:导语第二层:背景我军主动第三层:回顾敌军必败第四层:预言教学后记:学生读书开不了腔,须加强指导;学生对战争的残酷性认识不足。2芦花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等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和词义。2.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3.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及环境特征,感受其传奇色彩。能力目标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思路。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德育目标从文中智勇双全的“老头子”,投身革命的大菱、二菱,苇塘里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学习他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我们有理由相信: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教学重点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教学难点探究问题: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故事情节,在复述中再现文章内容,感受其传奇色彩。在熟悉内容的前提下,对文章进行美点追寻,赏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写,感受作品的美。●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感受课文内容的传奇色彩,并探究传奇色彩表现在哪些方面。[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同学们,你们一定听到过许多英雄的故事吧,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抗日英雄“老头子”的故事。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去见识见识这位神奇的老人。(板书文题)设计(二)请大家翻开课本前面的彩色插图《白洋淀》,白洋淀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水道纵横,芦苇万顷,俯仰吐穗,风光旖旎。面对浩淼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我们可曾想到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让我们在芦花丛中,寻找英雄的足迹,追随他们高大的身影。二、作者、作品简介多媒体显示: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反映抗战时期的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多媒体显示白洋淀优美风光,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感受课文内容。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辨明字音:提防..(dīfɑnɡ)竹篙.(ɡāo)苇.塘(wěi)疟.子(yào)寒噤.(jìn)吆喝..(yāohe)一梭.机枪(suō)蹿.(cuān)仄.歪(zè)趴.(pā)扒.(bā)飒.(sà)转弯抹.角(mò)辨析词义:寒噤(因寒冷而哆嗦)仄歪(倾斜、歪斜)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2.学生自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选两位同学复述故事,其余同学补充、评价。教师点拨: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大要素,复述时应抓住主要人物“老头子”,他活动在敌人监视的苇塘里,“老头子”的主要活动构成了整个故事内容的框架。明确:一个干瘦的、眼睛特别明亮的老者撑着一只小船,无数次地穿过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运干部。他不带一支枪,甚至也不穿一件像样的衣服(除了那件蓝色的破旧短裤),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驰骋,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稻米和肥鱼的香味,才和歌声一起从苇塘里飘出来;靠了他,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才得以维系。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接着复述故事情节的后半部分,即最精彩的部分。以“但有一次,却发生了意外……”开头,续说下文。四、美点大追寻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一次美点大追寻,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美。1.教师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同学读这篇小说的感受,要求同学用“我喜欢,因为”这样的句式说话。学生各抒己见,畅谈阅读的感受。可能出现的答案有:“我喜欢这篇小说的情节,因为它具有浓浓的传奇色彩。”“我喜欢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老头子’,因为他孤身一人捉弄并战胜十几个鬼子,本领神奇。”“我喜欢这篇小说中的两个俊女子,因为她们小小年纪便投身革命,大菱受伤后表现得异常坚强,是个真正的革命战士。”“我喜欢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因为它富于诗情画意,比如‘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我喜欢小说把严酷的战争与温柔的水乡结合在一起的写法,因为它具有一种摇曳的美。”……2.教师对同学的发言作总结归纳,明确这篇小说的美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情节、人物、环境描写。五、教师引导学生深层体味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1.要求学生就“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什么地方?”的问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2.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发言,进行全班交流。明确:表现在老英雄身上。老人年近六十,身体干瘦,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就是因为他,敌人的阴谋总不能得逞。表现在老英雄的英雄行为上。老人手无寸铁,独自一人,竟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3.深层探究提问: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的?学生思考,讨论。明确:(1)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

1 / 3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