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能源资源管理第一节能源资源概述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基本来源,自然资源在供人们利用时,都可按物理属性分为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两类。其中,能量资源通常就简称为“能源”,它是指赋存于自然地理环境中为人类社会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各种形式能量的各类自然资源,即凡能为人类社会提供热能、光能、电能等能量的资源都是“能源”。能源就是向自然界提供能量转化的物质(矿物质能源,核物理能源,大气环流能源,地理性能源)。能源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在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优质能源的出现和先进能源技术的使用。在当今世界,能源的发展,能源和环境,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一、能源资源的分类能源的种类有很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型,下面是几种最常见的能源资源分类方式:(一)按是否可以直接利用分类按照能否直接利用,可以把自然界现存的、不改变其基本形态就可以直接利用的能源称为一次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太阳能、风能等;把需要将一次能源加工转换成另一种形态方可利用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如电力、煤气、蒸汽等。(二)按人类的利用水平分类按照人类的利用水平,可以把在当前历史时期和现有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已被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广泛应用的各种能源称为常规能源,如水能、生物燃料、化石燃料等;把当前受科学和经济技术水平的限制而尚未广泛应用的未来能源称为新能源,如潮汐能、地热能、太阳能等。(三)按能源的来源分类按照能源的不同来源,可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能源是指来自地球外部的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水能、风能、雷电能、海水热能、洋流动能、波浪动能、生物燃料能等)和非再生资源(如硬煤、褐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油砂等);第二类能源是指来自地球内部的地热能、火山能、地震能以及核燃料裂变、核聚变燃料等;第三类能源是指来自地球与其他天体相互作用产生的能源,如潮汐能、陨石能和彗星能。二、我国能源资源的特点(一)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截至2006年年初,全国有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共159种,其中,能源矿产10种:金属矿产4种,非金属矿产92种,水气矿产3种。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其中,煤炭占主导地位。2006年,煤炭保有资源量10345亿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约占世界的13%,列世界第三位。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相对不足,油页岩、煤层气等非常规化石能源储量潜力较大。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折合年发电量为6.19万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约1.76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二)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三)能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中国能源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煤炭资源主要赋存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赋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中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四)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与世界相比,中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大部分储量需要井工开采,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未开发的水力资源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远离负荷中心,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非常规能源资源勘探程度低,经济性较差,缺乏竞争力。三、我国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环境污染严重我国属发展中国家,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人均能耗低,单位产值能耗大,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约为75%,煤炭等矿物燃料的大量开发利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并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总体而言,依旧没有摆脱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长模式。(二)能源资源利用率低,浪费现象严重在对能源资源的利用方面,我国即人均能源拥有量和人均能源消费量低,能源开发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低以及能源从开采、运输、加工到终端利用的效率低。这就造成了我国能源资源的严重浪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虽有所提高,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我国主要工业行业单位产出能耗和物耗、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机动车每百公里油耗等消耗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明显偏高;能源利用效率、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等效率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明显偏低。节约能源资源大有潜力可挖。(三)稀缺性能源紧张在我国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着稀缺性能源紧张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矿产资源来看,能源资源分布分别与矿产资源的成矿地质条件、成矿环境、资源丰度的地域差异性以及我国人口分布相脱节。从黑龙江省黑河至云南省腾冲连一条线,该线以东地区集中了我国约90%的人口,而矿产资源则主要分布在这条线以西的山地、峡谷、高原、荒原地区,这不利于人类对其进行开发利用。第二,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矿山采选中回收综合利用率很低。我国矿山采选中回收综合利用率在70%以上的矿山仅占2%,综合利用率在50%以上的矿山不到15%,远低于发达国家。第三,投资调配不均。以2003年为例,当年政府财政拨款地质勘查费总量约为111亿元,政府财政拨款实际投入地质勘查工作的费用仅占政府财政拨款地质勘查费总量的22%。我国地质勘查投入结构的不平衡大大削弱了对能源挖掘的经济刺激,在局部地区形成了能源短缺(后备能源不足)与过剩(大量储量闲置)并存的现象,使国家发展的多个环节脱节。第四,科学技术水平较低,能源消耗较大。按照高端预测方案,到2020年中国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例仍将保持在65%左右,需求量将会达到28亿吨,较2003年的煤炭产量高出10亿多吨。按照低端预测方案,到2020年中国原煤需求量约24亿吨,较2003年的煤炭产量高出7亿多吨。如此巨大的需求,在煤炭供应方面会带来巨大的压力。同时,能源使用实际效益差,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的差异,若不改变这种状况,则难以改变我国整个能源状况。第二节油气资源的勘查与开发管理石油又称原油,是从地下深处开采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体。主要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它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与煤一样属于化石燃料。石油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组成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液、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天然气是一种多组分的混合气体,主要成分是烷烃,其中甲烷占绝大多数,另有少量的乙烷、丙烷和丁烷,此外一般还含有硫化氢、二氧化碳、氮和水气,以及微量的惰性气体,如氦和氩等。在标准状况下,甲烷至丁烷以气体状态存在,戊烷以上为液体。与煤炭、石油等能源相比,天然气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能影响人类呼吸系统健康的物质极少,产生的二氧化碳仅为煤的40%左右,产生的二氧化硫也很少。天然气燃烧后无废渣、废水产生,具有使用安全、热值高、洁净等优势。世界原油主要分布地区原油的分布从总体上来看极端不平衡:从东西半球来看,约3/4的石油资源集中于东半球,西半球占1/4;从南北半球看,石油资源主要集中于北半球;从纬度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北纬20°-40°和50°-70°两个纬度带内。波斯湾及墨西哥湾两大油区和北非油田均处于北纬20°-40°内,该带集中了51.3%的世界石油储量;50°-70°纬度带内有著名的北海油田、俄罗斯伏尔加及西伯利亚油田和阿拉斯加湾油区。我国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珠江口、柴达木和东海陆架八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72亿吨,占全国的81.13%;天然气资源集中分布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东海陆架、柴达木、松辽、莺歌海、琼东南和渤海湾九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8.4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的83.64%。自上世纪5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先后在82个主要的大中型沉积盆地开展了油气勘探,发现油田500多个。以下是我国主要的陆上石油产地。1、大庆油田2、胜利油田3、长庆油田4、辽河油田5、克拉玛依油田6、四川油田7、华北油田8、大港油田9、中原油田10、吉林油田11、河南油田12、江汉油田13、江苏油田14、青海油田15、塔里木油田16、土哈油田17、玉门油田一、我国油气资源管理制度的沿革根据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演进的特点,可以将建国以来我国油气资源管理制度的发展和演变分成如下两个阶段来考察:(一)计划经济模式下的油气资源管理制度1.三位一体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油气资源和石油工业的国有化,由此建立了油气资源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三位一体”的石油矿业产权制度。在这种矿业体制下,国家既是油气资源的所有者,也是石油工业的唯一投资者和经营者。从上到下的石油部门既是石油的行政管理者,又是石油的生产企业。石油资源的经营与管理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2.条条分治在计划经济模式下,我国的油气资源管理采用的是直线式的行业管理。1978年以前,我国石油工业产业管理组织分别为:燃料工业部、石油工业部、燃料化学工业部和石油化学工业部,尽管其管理范围有所不同,但都拥有在全国进行石油勘探开发的专营权和管理权。在严密的等级管理下,中央控制所有生产任务和指标,由上级分层次下达,下级只要完成了上级下达的数字定额即可。按照分工不同,我国油气工业的“条条分治”可以分为四个系统:(1)以普查勘探为主的系统。长期以来,石油普查勘探主要由地质部进行,最初由部委普查委员会领导,而后归石油地质局管辖,其下设立各地区分局,再下为大队和专业队。(2)以勘探开发为主的系统。长期以来,石油勘探开发主要归石油工业部领导,以下按油区设分局,再下按专业分成若干次级单位。(3)炼油和石油化工系统。大部分时间里直属于国务院的部级单位统一管理,以下设立炼油厂和化工厂。(4)油品销售系统。1950-1957年,由商业部和石油工业部负责全国原油和油品供销,1958-1978年,在石油产销量急剧增大的情况下,由石油工业部管理原油、天然气、特种油品、沥青、液化气、石油焦和燃料油,由商业部购销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等几类油品,由外贸部管理石油进出口。3、专业分割在计划经济模式下,把油气的勘探开发与炼油和化工看成是两个独立的板块,即找油与开采分开:找油归地质矿产部,试油、开采归石油工业部。在此阶段,石油工业和国内贸易也是分离的。生产的各类油品由各省石油公司经销,把由企业工人创造的利润人为地转移给商业部门,使石油工业的发展缺乏资金和动力,导致了炼油和石化产品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二)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油气资源管理制度1.油气资源商品化改革开放之后,开始了我国市场化改革的历程。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受到重视,并逐步将各部门、各企业职工的物质利益与经济效益相挂钩,这使油气资源地质勘探、开采和炼制各生产环节部门间的利益矛盾逐步凸显出来。1984年10月1日起,我国开始征收油气资源税,以实现国家作为资源所有者的经济权益,调节开采企业间的级差收益;从1988年开始,我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从原油生产成本中按产量提取储量有偿使用费作为石油勘探基金;随后,从1994年4月起,国家开始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至此,我国油气资源完全实行了有偿使用。2.矿权配置市场化1980年6月国务院决定对石油工业部实行1亿吨原油产量包干政策,超产的原油可以按照协议价格自行销售和出口或供油田自己的炼油厂炼化,要求海上大陆架实行对外开放,公开招标,引进国外技术和装备,打破了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打开了石油企业市场化、国际化之门,促进了探矿权、采矿权配置的市场化。3.油气资源管理法制化为了适应对外合作,维护国家利益,自1982年起,我国政府先后颁布了《对外合作开采
本文标题:第五章能源资源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39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