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自考本科毕业论文浅析死亡边缘上的人性之欲——以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为例姓名杨艳波考区普洱市思茅区考号272112100067指导教师杨锦职称2016年3月22日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监制1浅析死亡边缘上的人性之欲——以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为例摘要:《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的继《活着》之后的又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用生命抵押幸福的故事—卖血的故事。在生活极端穷困之下,人们纷纷走上了卖血的漫漫人生之路。卖血的过程中弥漫着死亡的气息,死亡的恐惧每天都在吞噬和拷问着人们的灵魂。为了生活,人们在死亡的边缘上苦苦挣扎,同时人性的种种欲望也暴露无遗。而剧中的男主人公许三观是那个年代为生活所迫走上卖血之路的代表之一。笔者使用聆听者的身份,经过感同身受的聆听,虚构出了两个人的历史。通过分析影片中许三观的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性格中的种种矛盾,指出正是源自于许三观内心的种种欲望,造成他一次又一次的卖血。关键词:《许三观卖血记》;死亡;人性;欲望《许三观卖血记》叙述了一个家庭遇到的挫折。主人公许三观是为生活所迫,在生存的欲望驱使下去卖血。卖血就是为了解决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及生存。许三观卖血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是生存的欲望在驱使着他去卖血。也正是这种欲望让他们美丽绽放的生命开始凋谢、枯萎。在命运的惊涛骇浪面前,许三观靠卖血解决了家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他忍受屈辱,勇敢地承担了作为一个男人的责任。在非常艰苦的生活环境之下,许三观没有退缩,也没有逃避,反而对生活充满希望。整个故事弥漫着死亡的气息,因为许三观一生卖血十一次,虽然许三观的卖血故事出于好奇,终于慰藉,但是其中有几次卖血差点就付出了他宝贵的生命。小说的感情基调悲痛而深沉,饱含了辛酸的经历,这一切都是人的欲望在驱使着。但是当死亡的气息弥漫在他们头顶的时候,人性的欲望根本没有停止,而是越演越烈……因此,本文将从死亡边缘的人性之欲出发对《许三观卖血记》中所呈现出的欲望做一些阐析。人在面临死亡的时候,都会暴露自己的各种欲望。并通过此文告诫大家,欲望可以让一个人对生活充满希望,但是人不能被欲望所操纵,人在欲望面前,一定要不忘初心,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从中获得真正的真理,实现人生的价值。一、苦难中的乐观《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一改往日的创作风格,由以往的暴力与血腥变得温和,更加注重传统和现实。叙述了普通的小人物一生不平凡的经历,苦难象征着2人类存在的一种境遇,这部作品中,每个人都拥有着不尽相同的苦难,但却有着同样化解苦难的方式—卖血。余华展示着生存的苦难,同时也展示了苦难中的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人的价值,而对人性的关怀在作家心目中所占有的地位,也是越来越重要。余华则是其中之一,他在小说里积极寻找超越生活困境和生命苦难的救援之路,他所展现的美好正是对人生存本质和原始生命力的不断探索和追求的本质体现。我将试着以悲剧意识为线索,试从人物和生活悲剧出发,探索《许三观卖血记》这部作品中的人性之欲。二、生存的欲望(一)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许三观卖血记》创作于90年代,正是余华写作风格的转型时期,也是改革开放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领域的变换促进了社会领域的变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方面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对集体的关怀转为对个人生存的关怀,特别是走向了民间立场。与小说情节所处的时代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表现了当时被忽视的小人物的生存意义。这时候发生了对社会影响巨大的变革,如:大饥荒、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等,文章虽然略写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但更加突出了小人物的生存意义在当时是被忽略的。(二)作品隐射的社会生活活着总比死了好,因为不管死得如何痛快,都代表一切现实的结束,包括“希望”如是!反之,只要活着,即使活得很痛苦,很绝望,也总是存在着“希望”的!也许这个“希望”在遥远的将来才可能会实现,但是再怎么说,这还是“希望”啊,如果一死,就什么都没有了。《许三观卖血记》讲述了一个平凡小人物一生的命运,许三观从父辈那里得到了卖血的经验,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开始了他的卖血生涯。一生中他一共卖了十一次血。他用这十一次卖血挣来的“血汗钱”建立了他的家庭,并且一次次在危难之中维持着这个家庭。小说中第二十章写了许三观一家遇上了灾荒年,全家人已经喝了五十七天的玉米粥,饥饿难耐时,为了能让全家人到胜利饭店吃上一顿面条,于是许三观来到了医院,苦苦哀求李血头让自己卖一次血,我觉得他的这一次卖血就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为了解决生活所遇到的困难。他的理由很简单,仅仅为了能让家人好好地吃上一顿,这也就是在物质生活非常艰辛的情况下,使他的求生欲望爆发出来,这是一种简单的生存欲望。哪怕是抽取自己的鲜血也克制不住他强烈的求生欲望。3还有许三观的第六次卖血是因为二乐下放的村队长来城里了,家中无钱招待。他又一次经过根龙与李血头说情,李血头最终同意许三观卖血,这才招待了二乐的村队长。在家庭非常窘迫的情况之下,也许他是出于无奈,或者是被迫卖血,但也正是因为这种无奈与被迫激发了他的欲望。在作品中还有许许多多像许三观这样的卖血者,是什么导致了这种集体卖血的情况呢?是生活。是贫困促使他们对生活的欲望,这种欲望是无休止的,所以卖血也是无休止的。就像许三观所说:“这身上的血就像井里的水一样,不用是这么多,天天用也是这么多。”①大多卖血者卖血也是为了满足强烈的物欲,追求富足的物质生活。这是一种对生活的欲望,一种简单的物质追求。我看到了她们对生存的欲望,是生存的欲望逼迫他们卖血,在那种极端贫困的生活状态之下,说不定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所以许玉兰私藏大米也是为了让自己的物质生活得到一定的保障,还是为了满足生存的欲望。﹙三﹚作品诠释的生存理念卖血给人们带来了厄运,但厄运并没有完全熄灭他们对生存的渴望。虽说卖血等于卖力气,但他们对生存的渴望像普通人一样不息不止,仍然保持着一颗积极面对生活的心态,不幸无法磨灭他们对生活的强烈欲望。表现了他们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对生存的本能渴望,他们无法改变贫困现实的厄运,所以寄希望于——卖血。灾难的重复,卖血的重复,构成了整部小说的主旋律,而这些灾难和卖血的重复,是许三观无法脱身的根本所在,所以只能义无反顾的承担起这份重担—生存。卖血,成了许三观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方面是被苦难所逼,另一方面和他的生存哲学有关系,从一开始的好奇,走向因为痛苦和无奈而去卖血,他觉得自己身上的血就是一颗摇钱树,就算天天卖血也死不了。但当他知道根龙因卖血而身体败掉是,心里害怕自己也会像根龙一样突然间死去,他不再相信摇钱树的说法,开始动摇。三、夹缝中的的善与恶﹙一﹚许三观的人物形象1、小人物的性格特征小说主人公许三观是个极为普通的的民间小人物,他是鲁迅笔下阿Q的翻版,许三观最疼爱的儿子是一乐,但很讽刺的是,一乐不是他的亲生儿子,他总把“我做了九年的乌龟”“花钱买乌龟做”这些话放在嘴边。他与何小勇的关系,4更加体现了他的阿Q意识,尤其是当何小勇命悬一线的时候幸灾乐祸,人性中恶的一面暴露出来,不过他也告诉一乐,做人要有良心,劝说一乐去帮何小勇喊魂。他不是一味的善,也不是一味的恶,他是善与恶的矛盾体。所以把许三观刻画得十分生动形象,老师诚恳,善良乐观,还有他好面子和粗俗的性格,在一次次卖血过程中和日常生活中暴露出来。身为卖血者的许三观只是那个年代无数卖血者中的一个,代表着卖血者的淳朴善良,和为生活奋斗的精神。余华把他的卑微和伟大展现得淋漓尽致。许三观的形象不是简单的爱恨能说得清楚的确,他呈现出来的是复杂的人物特征.既令人发笑,也令人感动.许三观第一次卖血是为了证明自己身体强壮,在他的老家大家觉得只有卖过血的人身体才强壮,吃饭吃得多得才有力气,只有卖过血的人才能娶到媳妇,卖血前多喝水,能让人身上的血变淡,卖血后一定要吃一盘炒猪肝和二两黄酒,这些在现代人看来哭笑不得的民间偏方,许三观却深信不疑,并且在每一次卖血时重复着,表现了他诙谐幽默的一面。2、小人物的处事态度许三观作为一个普通工人,依靠自己的能力,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书中处处体现着小人物的计较和算计,许三观告诉许玉兰,花了他的钱就要嫁给他,告诉许玉兰的父亲,他只有一个女儿,要是嫁给何小勇就断后了,生出来的孩子不管是男是女,都得姓何,嫁给他,生出来的孩子,不管是男是女,都姓许,许家的香火也接上了。许三观用八角三分钱的零食,一瓶黄酒,一条大门前香烟娶回许玉兰,这是他近似卑鄙的算计。方铁匠的儿子被许一乐打之后,没有念及邻居之情,上许三观家把值钱的东西都搬走,这是直接的物质化算计。饥荒来临之时,许三观为了能吃一碗面条去卖血,他扳着手指算计,不让一乐吃他卖血得来的面,只让他吃一个五角的烤红薯。这时能看出他的卑微,他想到的只是血缘关系。但当一乐得了重病时他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一路卖血,差点丢了生命,又超越了所谓的血缘关系,人性深处的善良又被开启,闪烁出父爱的光辉。揭示了许三观心本善的事实,只是被那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影响太深。﹙二﹚小人物的爱情观许三观第一次出于好奇,他与阿方、根龙去卖血,卖血赚了三十五块钱。许三观告诉他的叔叔说:“想找个女人结婚了。”他面临两个女人,一个是工厂里的同事林芬芳,一个是油条西施许玉兰。许三观的生活并不富裕,但是作为一个青年的他也渴望爱情。他神气地拍着桌子,对跑堂的叫道:“来一客小笼包子。”“来一碗混沌。”再加上话梅、糖果、西瓜……许三观没有因为生活困难而放弃对爱情的追求,他算是慷慨地在许玉兰身上花了三角八分钱,但一切都只是他自愿的,因为他想娶许玉兰。当许玉兰没有答应他时,他将何小勇与自己相比:“我是丝厂的工人,我比何小勇大两岁,比他早三年参加工作,我的钱肯定比他的多,5他想娶许玉兰还得筹几年钱,我结婚的钱都准备好了,我是万事皆备只欠东风了。”②许三观对许玉兰的父亲说:“你只有许玉兰一个女儿,许玉兰要是嫁给了何小勇,你家就断后了,生出来的孩子不管是男还是女,都得姓何。要是嫁给了我,我本来就姓许,生下来的孩子也不管是男是女都得姓许,你们许家后面的香火也就接上了,说起来我娶了许玉兰,其实我就和倒插门的女婿一样。”③许三观的这段话无疑实是在找各种条件为自己争取机会。他并没有因为何小勇的存在而退步不前,而是说自己的条件比何小勇的好,这些都说明了他渴望爱情。﹙三﹚小人物的价值观《许三观卖血记》里面,许三观第一次卖血遇见阿方和根龙挑着西瓜还傻傻地问道:“你们,卖完血以后,是不是还要到街上去卖西瓜?”④其实这西瓜是送给李血头的。阿方说:“这就像是我们村里的村长,村长管我们人,李血头就是管我们身上血的村长,让谁卖血,不让谁卖血,全是他一个人说了算数。”⑤这卖血还得讲交情,你想卖还得经过血头的允许。要得到血头的允许,那么你就得给血头好处了。李血头是一个很势力的人,许三观为了让全家人能到胜利饭店吃上一顿好的饭菜。于是,他来到了医院,他看到了李血头,心里想:“全城人的脸上都是灰颜色,只有李血头的脸上还有红润;全城人脸上的肉都少了,只有李血头脸上的肉还和过去一样多;全城人都苦着脸,只有李血头笑嘻嘻的。”李血头还笑嘻嘻地对许三观说:”我认识你,你以前来卖过血,你以前来时手里都提着东西,今天你怎么两手空空?”许三观说:“我们一家五口人喝了五十七天的玉米粥,我现在除了身上的血,别的什么都没有了,我两手空空来,就是求你把我身上的血买两碗过去……”李血头说:“现在我也是没有办法了,遇上这灾荒年,我要是再不收点吃的,不收点喝的,这城里有名的李血头就饿死啦……”⑥在贫困的生活条件下,李血头利欲熏心,总是希望在卖血者的身上得到一些利益,所以他赤裸裸地问许三观为什么不带东西,还表明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四、热血牵挂的温情﹙一﹚心灵的慰藉小说中有一幕让人颇为感动的“精神会餐”,那天是许三观的生日,许玉兰给全家做了一顿和以往不同的玉米粥,但是孩子们还是不觉得满足,他们想吃肉,许三观就为他们用嘴“做”了一顿好吃的,先是给儿子们做了红烧肉,后来又为许玉兰做了一条清炖鲫鱼,中间相伴的是吞口水的声音。此场景在余华笔下显得形象生动,菜肴虽然单一,但情却是浓厚的,苦难在此时仿佛是不存在的,而温情被无限放大。这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