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一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结构看地理环境的内在规律”教案鲁教版必修1一、教学内容及解析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理环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征,初步认识到各圈层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地理环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的,本节内容进一步从圈层间相互作用的角度来探讨地理环境的形成机理和分异规律,是对前面自然地理知识的继承、总结和归纳(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地理环境不同的结构和特征是地球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地域分异规律是地理环境结构和特征的具体体现。本节讲述的“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地理环境存在空间上的差异;二是空间差异上存在规律性。所谓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本教材把这种规律描述为:“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解析:“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是一个基本的规律。每一个学习过地理的人都会对这个规律具有深刻的印象,所以要激发学生对本课题的重视与探究的心理状态。在本课中,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条件,启迪学生去思考问题,从而有所得。地域分异的规律虽然很重要,但对于规律的理解和掌握需要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所以,我倡导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通过案例解读、自身的体验去感知规律的存在,而不是概念和定义的诠释与灌输。二、教学目标及解析根据课程标准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和地理事实(过程与方法目标)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知识目标)2、通过景观图片和地理分布图等(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读图分析的方法,培养观察比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技能目标)3、感受自然环境的和谐美,激发探究地理要素内在规律的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教学问题及诊断分析本节涉及到地理标准的要求:能够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域规律从知识上: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主要表现在自然带的差异性上,自然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植被和土壤的差异,根本原因是不同地域水热状况及其组合不同从而产生了气候的差异。前一单元单元活动“分析判断气候类型”为这节课学习奠定了一定基础。学生在知识的欠缺应2该在自然景观即自然带的感性认识上。从方法上:我们推导分析过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从思维上:由经验型感性认识逐渐过渡理论性严谨抽象思维。从能力上:主动迁移、主动重组整合的能力较弱。跟据教学状况我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为: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知识呈现方式,创设教学情景和问题情景,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四、教学流程导入——教授新课——学案学习——小结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前2分钟配乐展示多媒体素材库──不同的自然景观图(如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非洲)、温带草原带(呼伦贝尔)、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寒带苔原带、极地冰原带)设计意图:按照“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的顺序进行播放,自然景观的画面在学生欣赏时首先从视觉上给学生强大的“冲击力”,在形象感知与意境的体验上为本节的学习创设了一个探究的情境。问题情景导入(不同地理环境生长的植物差异形成原因)过渡:为什么会产生不同地区自然景观的差异?师:我们看几种生长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植物:胡杨林、椰子树、雪莲、荷花,请说出其生长分布区地理环境的主要特点,并尝试分析自然带形成的原因?生:讨论得出每种植物生长的气候、地形、土壤等地理环境特点。总结:由于不同地域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状况及其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代表性自植被和土壤,并在地球上呈带状分布构成了自然带。师:这些差异又有何规律可循呢?设计意图:情景创设中展示的自然带的景观图片给了学生巨大的视觉冲击力,但同时学生却会留下一个疑问,为什么不同的地域会存在自然景观的差异?问题情景导入通过四种典型植物生长地理环境的差异解决了学生这个谜团,并说明了差异是普遍存在的。紧接着老师抛出问题:这些差异又有何规律可循呢?层层深入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分异规律的的兴趣,为下文的探究活动创设了问题情景感性认识(从中国的东北黑龙江出发分别向南和向西所经历的自然景观的变化)探究活动一: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大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探索(展示课件)中国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和中国行政区划图师:在图上找到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往南行进,你们沿途能见到什么自然地理景观?生:(第一组讨论过后,代表回答)我们组从我国的黑龙江出发,南行依次看到了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阔叶林叶面宽大……师:很好(鼓励),我们跟随第二组从黑龙江我国的黑龙江出发,南行依次看到了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阔叶林叶面宽大……师:很好(鼓励),我们跟随第二组从黑龙江向西旅行,又能见到什么样具有特色的景观呢?生:(第二组讨论过后,代表回答)我们组从黑龙江西行,沿途见到了小兴安岭、大兴安岭森林带──呼伦贝尔大草原──塔克拉玛干沙漠,各种景观迥然不同,差别好大!①在让学生探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之前,先结合学生比较前,先结合学生比较熟悉的或者大多数同学通过旅游已经感受过的中国地理环境自然景观的差异,给了学生充分的感性认3识,为下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探究作了知识积累和铺垫,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②此教学活动的设计把学生的探究行为与所授知识相结合,给学生提供表现与表演的机会,课堂较活跃。理性认识(世界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联系)探究活动二:回忆“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对照课本“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完成学案(学案设计的是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空白图和对应的世界自然带分布模式空白图),你发现陆地自然带与气候类型分布之间有何联系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联系?生:学生讨论完成,第三组同学代表发言,投影仪展示学案填写的结果。并得出结论气候类型与自然带大体是相互对应的关系。理性分析(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探究活动三: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说出亚洲东部从赤道到两极的主要自然带?观察这些自然带的景观图片,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规律的表现形式?哪些地方表现的比较明显?生:学生讨论完成,第四组同学代表发言,根据景观图片和世界自然带分布模式图说出世界自然带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分析这种景观变化的原因是热量的差异形成,规律表现为东西方向上呈带状分布,南北方向类型更替。有了上面对自然带的感性认识和对自然带分布规律的理性认识之后,学生再根据亚洲东部自然带的案例去分析从赤道向两极的自然带分布规律,就比较容易了,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理性分析(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说出温带大陆从沿海到内陆地区的主要自然带?观察这些自然带的景观图片,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规律的表现形式?哪些地方表现的比较明显?生:学生讨论完成。学以致用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便于学生掌握知识,理解内涵在我国温带水域,水葫芦生长旺盛,既可消耗水体中多余的养分,又可作为饲料和绿肥,发挥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然而,把它们引种到亚热带水域却因生长过于旺盛而引发了生态灾难。请简要说明产生这种差异的自然地理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总结规律【板书设计】水平地域分异1、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自然带差异垂直地域分异表现规律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4(注:自然带简图用彩色粉笔代表不同的自然景观带)2、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1)水平地域分异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特点: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以热量为基础B、从沿海带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特点: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更替,以水分为基础,表现:树林—草原—荒漠(中纬度)(2)垂直地域分异特点: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3)非地带性特点: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和洋流等因素影响,表现出与规律不相符合的现象作业:金版学案配套练习第一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课时)一、教学内容及解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是通过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构成,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本节内容通过厄尔尼诺现象来表现地理环境的。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球个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圈层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来实现的。二、教学目标及解析(1)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理解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归纳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主要表现。(3)通过探讨厄尔尼诺现象及其成因、影响,理解厄尔尼诺现象是大气、水、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深化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4)通过举例说明或运用示意图分析,加深学生对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的理解。(5)增强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联系观,增强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三、教学问题及诊断本节内容涉及到地理课程标准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通过探讨厄尔尼诺现象及其成因、影响,理解厄尔尼诺现象是大气、水、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深化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四、教学过程垂直地带性5[导入]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全球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上述因果关系中,体现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承转]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有那些?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点拨]地理环境是由地形、地貌、土壤、水、大气和生物组成的,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使得地理环境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读图3-2-2,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先举例土壤对其他环境要素影响的事例,然后提示、指导学生举例说明并补充、评价。引导学生阅读知识窗“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地理环境”和学生一起分析。进一步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小结]地理环境是有地貌、土壤、水、大气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板书]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一)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及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活动参与]阅读厄尔尼诺现象(含两幅示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对当地以及全球其它地区地理环境有何影响?[问题探究]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归纳地理环境整体性三个方面的表现1、秘鲁渔场的形成?(正常年份,由于东南信风吹拂,赤道太平洋表层海水向西流动,秘鲁沿岸海区上升流强烈,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形成著名的秘鲁渔场)[归纳]秘鲁渔场的形成反映出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生物、水文、气候)之间的密切联系,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它们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2、厄尔尼诺现象对当地地理环境有何影响?(反常年份,东南信风减弱,赤道表层海水由西向东倒流,秘鲁附近海区上升流减弱,营养物质减少,鱼类大量死亡,数以万计的海鸟因失去食物而饿死。与此同时,秘鲁沿岸荒漠地带暴雨成灾、洪水泛滥。[归纳]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牵一发而动全身。)3、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其它地区的地理环境有何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世界许多地区都会出现气候异常,甚至发生自然灾害。如赤道西太平洋沿岸的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出现干旱少雨等。我国的气候与厄尔尼诺现象也有关系)[归纳]地理环境整体性还体现在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再引导学生举例说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会导致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再如长江上游滥伐森林,中游围湖造田,都对长江流域的洪灾起到了加剧作用,以此论证地理环境的第三个表现。并强调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如下:正常年份厄尔尼诺发生的年份6洋流秘鲁寒流沿秘鲁沿岸向西北流温暖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迫使秘鲁寒流向西流动生物秘鲁寒流上升流带来丰富的诱饵,形成渔场该海区水温升高,营养物质减少,浮游生物和鱼类、鸟类死亡大气环流存在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