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俗的认识与定位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不成文的规矩,程式化的过程,是风行的传统。民俗存活于“山野”,民俗是古老文化的“遗留”;民俗与传统的乡村文化有关,与现代的都市文明无缘。对民俗与民俗学的判断:其一,民俗文化支配着大多数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它潜移默化地养育了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成为民族凝聚的基础,它是中国文化的主要根基;其二,由于民俗文化始终以不同的形式,传袭着过去,参与着现在,干预着未来,因此民俗学,就不仅仅是历史学、当代学,更是未来学。理解“习俗化”中国四大传统民俗节日的意蕴拜年:祝福吉祥清明的祭扫龙舟竞渡明月乡思每逢佳节,习俗中人就会自觉地成为中国文化的载体,在生活中,传承生活观念与生存本领,并对自己所属的民俗文化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正是民俗文化这种润物无声的传承方式,才使我们短暂的人生与那绵延不绝的文化根脉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民俗在文化发展的流程中,不仅有动势,更有流向。各种显型的习俗,既有传统的纹理,也有未来民俗可供展现的依据。因此,我们从博大而深厚的民俗文化现象入手从事民俗学的学习与研究,是对“文化失忆”的理性回应,更是审视我们自身所属文化的智慧之旅!民俗学研究的人文意义与社会价值(即保护、传承文化的意义和价值)1.唤醒历史记忆,调适民俗心理美洲印第安家园、新西兰毛利族聚落点、台湾日月潭九族文化村、以及深圳的民族文化村的重建与仪式性的表演,都体现了现代社会人类对自身民间传统的眷恋和尊重。对传统习俗的追忆、怀念,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因民俗文化的巨变所带来的心理失落。2.文化理解与文化交流民俗对内来说是一股凝聚力,对外来说犹如一道无形的篱笆;对内来说众人自动恪守,对外来说要得到尊重。3.移风易俗与现代文明男婚女嫁中的恶俗;“厚养薄葬”的当代面向;残留在观念中的迷信心理。生活习俗必须在现实生活中实践着。生活习俗的存在不是由于它们传自过去,而是因为它们被实施于现实之中。可以说,民俗在任何时代都不是一种原封不动的“遗留物”,而是转化为当代的形态,因此,民俗的流程在任何一段时间中,都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任何一种民俗事象都以不同的形式,传袭着过去,参与着现在,干预着未来。就此而言,民俗学既是历史学,当代学,也是未来学。人生仪礼:诞生礼、成年礼、结婚礼、丧葬礼冠礼,是汉族嘉礼的一种。为汉族男子的成年礼。成年礼起源于原始社会,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龄,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成年礼(也称成丁礼)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华夏族的成年礼,为男子冠礼,女子笄礼。经书记载,实行于周代。按周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然天子诸侯为早日执掌国政,多提早行礼。传说周文王十二岁而冠,成王十五岁而冠。古代冠礼在宗庙内举行,日期为二月,冠前十天内,受冠者要先卜筮吉日,十日内无吉日,则筮选下一旬的吉日。然后将吉日告知亲友。及冠礼前三日,又用筮法选择主持冠礼的大宾,并选一位“赞冠”者协助冠礼仪式。行礼时,主人、大宾及受冠者都穿礼服。先加缁布冠,次授以皮弁,最后授以爵弁。笄礼,古代嘉礼的一种。为汉族女子的成年礼。俗称“上头”、“上头礼”。笄,即簪子。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受笄即在行笄礼时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然后用一块黑布将发髻包住,随即以簪插定发髻。主行笄礼者为女性家长,由约请的女宾为少女的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结婚。贵族女子受笄后,一般要在公宫或宗室接受成人教育,授以“妇德、妇容、妇功、妇言”等,作为媳妇必须具备的待人接物及侍奉舅姑的品德礼貌与女红劳作等技巧本颂。婚姻的民俗传承:古代婚姻嫁娶的“六礼”①纳采(采择)俗称议婚或说媒,请媒人到女方说媒,了解女方的心意,看看这门亲事有没有成功的希望。媒人到女方家提亲时,通常以活雁作礼,象征忠贞不二。②问名(询问八字,以备卜筮)先由媒人送女方的八字庚帖到男方家,上面写著女方的出生年、月、日、时,男方必需放在祖先案上观查几天,如果家中这几天都平安无事,就再将男方的八字送到女方家。女方接受了男方八字之后的三天内,每天早晚要在家中神佛前烧香拜拜。在这几日内,男女双方的家中,如果有任何一方发生被偷盗、物品损毁、或家人生病等不祥之事,那么婚事就不成了。③纳吉(订婚)男方就请媒人到女方家致赠礼物,并通知女家决定这门亲事,同时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送给新娘枚金戒子。④纳征(过大礼*)⑤请期(择定婚期)⑥亲迎(迎娶新娘)亲族关系的清晰划分与角色定位是社会群体最基本的结构原则,所有的其他社会组织结构都首先以亲族关系的组织结构为前提,做基础,成为传统社会赖以发展的基本依据。亲等:标志亲族远近亲疏的方法九族亲系以自身为本位,上推····四代,下推····四代,共计九代为直系血亲;以本人为中心横向推兄弟为第一旁系,堂兄弟二,从兄弟三,族兄弟四,为同高祖之四世孙。九族制中的九个亲等关系网:九族的亲等是以直系血亲从己身上下数一代为一亲等(父母与子女);上下数隔一代为二亲等(祖父母与孙子女);旁系血亲的兄弟姊妹为二亲等;伯叔姑与侄、侄女,舅姨与外甥、甥女为三亲等。宗亲四等亲: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儿女)外亲三等亲: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舅)妻亲二等亲: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从而构成了父系血统相续传承的四个亲等,母系血统相续传承的三个亲等,以及夫对妻之亲属的二个亲等为限的亲属集团。五服制:标识亲系亲等的序列封建社会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以父宗为重。其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在此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为有服亲属,死为服丧。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礼记·丧服小记》所谓“上杀、下杀、旁杀”即此意。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分为五种,即所谓五服。一亲等“斩縗”;五服中最重要的一种。“縗”是指丧服中披于胸前的上衣,下衣则叫做裳。斩縗上衣下裳都用最粗的生麻布制成的,使断处外露,以表示未经修饰,所以叫做斩縗。对“縗”的解释,就是指不缝缉的意思。凡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母、媳对公婆、妻对夫,都要穿斩縗。二亲等“齐縗”用本色粗生麻布制成的。自此制以下的孝衣,凡剪断处均可以收边。孙子、孙女为其祖父、祖母穿孝服;重子、重女为其曾祖父、曾祖母穿孝服;为高祖父、高祖母穿孝服均遵“齐縗”的礼制。服齐衰,用丧杖,称杖期,不用丧杖,称不杖期。三亲等以下依次为“大功”:轻于“齐縗‘的丧服,是用熟麻布制作的,质料比“齐縗”用料稍细。为伯叔父母、为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姐妹,以及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服丧都要穿这种“大功”丧服。“小功”:轻于“大功”的丧服,是用较细的熟麻布制作的。这种丧服是为从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未嫁从堂姐妹,和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而穿的。“缌麻”:用稍细的熟布做成的。现在大多用漂白的布做成。称为“漂孝”。凡为曾祖父母、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未嫁族姐妹,和外姓中为表兄弟、岳父母穿孝都用这个档次。五服之外的“袒免”:在史籍中记载:朋友之间,如果亲自前去奔丧,在灵堂或殡葬时也要披麻;如果在他乡,那就“袒免”就可以了。袒,是袒露左肩;免,指不戴冠,用布带缚髻。三、24孝与民俗生活中的孝观念善事父母:体现了亲亲、尊尊等伦理精神;祖先崇拜:强化了中国人的家族、宗族意识;此外,孝还张扬了中国人珍视生命、保护生命的的哲学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的、深层的元意识。中国的八大菜系鲁菜:特点:清香、鲜嫩、味纯而著名,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济南菜擅长爆、烧、炸、炒,胶东菜以烹制各种海鲜而驰名,口味以鲜为主,偏重清淡。著名品种:“糖醋黄河鲤鱼”、“九转大肠”、“汤爆双脆”、“烧海螺”、“烧蛎蝗”、“烤大虾”、“清汤燕窝”“干蒸加吉鱼”、“油爆海螺”等。建国后,创新名菜的品种有“扒原壳鲍鱼”、“奶汤核桃。川菜:“食在中国,味在四川。”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以辣、酸、麻脍炙人口,为其他地方菜所少有,形成川菜的独特风味,号称“一菜一格,百菜百格”,利用“咸、甜、麻、辣、酸”调配出“五香、宫保、红油、麻辣、酸辣”等23种味型,具有味多、味广、味厚、味浓等特点。代表菜肴:大煮干丝,黄焖鳗,怪味鸡块,麻婆豆腐,宫保鸡丁。闽菜:擅长以海鲜入菜,素有一汤十变的美称。特点:是色调美观,滋味清鲜而著称。烹调方法擅长于炒、溜、煎、煨,尤以糟最具特色。多以海鲜为原料烹制各式菜肴,别具风味。著名菜肴:佛跳墙,醉糟鸡,酸辣烂鱿鱼,烧片糟鸡,太极明虾,清蒸加力鱼,荔枝肉等。苏菜:特点:浓中带淡,鲜香酥烂,原汁原汤浓而不腻,口味平和,咸中带甜。其烹调技艺擅长于炖、焖、烧、煨、炒而著称。苏州菜口味偏甜,配色和谐;扬州菜清淡适口,主料突出,刀工精细,醇厚入味;南京、镇江菜口味和醇,玲珑细巧。著名菜肴:清汤火方,鸭包鱼翅,松鼠桂鱼,西瓜鸡,清炖狮子头等。浙菜:特点:清、香、脆、嫩、爽、鲜。浙江盛产鱼虾,又是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故其菜如景,不少名菜,来自民间,制作精细,变化较多。烹调技法擅长于炒、炸、烩、溜、蒸、烧。盛名菜肴:西湖醋鱼,生爆蟮片,东坡肉,龙井虾仁,炸响铃,叫化童鸡,清汤鱼圆湘菜:特点:用料广泛,油重色浓,多以辣椒、熏腊为原料,口味注重香鲜、酸辣、软嫩。烹调方法擅长腊、熏、煨、蒸、炖、炸、炒。著名菜肴:腊味合蒸,东安子鸡,麻辣子鸡,红煨鱼翅,汤泡肚,冰糖湘莲,金钱鱼徽菜:特点:选料朴实,讲究火功,重油重色,味道醇厚,保持原汁原味。徽菜以烹制山野海味而闻名,其烹调方法擅长于烧、焖、炖。著名菜肴:符离集烧鸡,火腿炖甲鱼,腌鲜桂鱼,火腿炖鞭笋,雪冬烧山鸡,红烧果子狸,奶汁肥王鱼,毛峰熏鲥鱼,无为熏鸭粤菜:选料杂博无所不吃,博采众长讲究实际,制作精细追求享受。广州菜是粤菜系的代表,广州人饮食习俗的特点:①喜欢杂食②餐必汤茶③嗜好毒蛇。著名菜肴:“菊花龙虎烩”、“银湖鲜蛇脯”、“五彩炒蛇丝”,“龙虎凤大烩”传统茶仪(一)嗅茶。主客坐定以后,主人取出茶叶,主动介绍该品种的特点、风味,客人则依次传递嗅赏。(二)温壶。先将开水冲入空壶,使壶体温热,然后将水倒入“茶船”——一种紫砂茶盘。(三)装茶。用茶匙向空壶中装入茶叶,通常装满大半壶。切忌用手抓茶叶,以免手气或杂味混入。(四)润茶。用沸水冲入壶中,待壶满时,用竹筷刮去壶面条沫;随即将茶水倾入“茶船”。(五)冲泡。至此,才可正式泡茶。要用开水,但不宜用沸水。(六)浇壶。盖上壶盖之后,在壶身外浇开水,使壶内、壶外温度一致。(七)温杯。泡茶的间隙,在茶船中利用原来温壶、润茶的水,浸洗一下小茶盅。(八)运壶。第一泡茶泡好后,提壶在条船边沿巡行数周,以免壶底的水滴滴入茶盅串味。(九)倒茶。将小茶盅一字儿排开,提起茶壶来回冲注,俗称“巡河”。切忌一杯倒满后再倒第二杯,以免浓淡不均。(十)敬茶。双手捧上第一杯茶,敬奉在座的客人;如客人不止一位时,第一杯茶应奉给德高望重的长者。(十一)品茶。客人捏着小茶盅,观茶色,嗅茶味,闻茶香,然后腾挪于鼻唇之间,或嗅或啜,如醉如痴,物我两忘。中国古代服饰演变的转折期夏、商、周——服制形成:商周时期,形成了“上衣下裳”和“衣裳连体”制,衣用正色,即青、赤、黄、白、黑等五种原色;裳用间色,即以正色相调配而成的混合色。服装以小袖为多,衣长通常在膝盖部位。衣服的领、袖及边缘都有不同形状的花纹图案,腰间则用条带系束。秦汉服饰:小袖→宽衣大袖,右纫斜襟。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冕旒依数
本文标题:中国地理民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70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