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大院素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龙头企业是指依托主导产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的规模较大、辐射带动作用较强,具有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服务基地和开拓市场等综合功能,与基地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同享”的利益共同体,并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中介组织或专业批发市场。这里龙头企业从研究范围上来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上面界定就是指广义的龙头企业。狭义的龙头企业就是特指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广义的龙头企业不仅包括狭义的龙头企业,还包括具有这种功能和作用的中介组织和专业批发市场等。龙头企业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基本类型有四种:一是加工企业作龙头。即农产品加工企业按合同收购基地农户生产的农产品,经加工后销售;二是流通企业作龙头。由商贸公司代购或收购基地农户的农产品,经分检、储藏、包装后销售;三是专业批发市场作龙头。即以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为龙头,以专业协会为纽带,带动基地农户发展专业生产;四是中介组织作龙头。由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科技服务组织在组织服务农户开展专业生产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联合加工、销售,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在上述几种基本类型中,最普遍、也是增值潜力最大的当属加工企业和合作社作龙头类型。从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可以看出,龙头企业属于工商企业的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工商企业,是一种具有准公益性质的特殊工商企业。这种特殊性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农户提供市场服务和信息服务,带领农民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二是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带领农民推广应用适用技术;三是通过利益对接机制,带领农户增产增收。正因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具有这些准公益性,200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指出,“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因此,可以认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从事农副产品加工或流通,能够为农民提供、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带动农民发展商品农业,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商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农民协会等农民组织,虽然不是工商企业,但在新形势下,它们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着龙头的作用,应纳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范畴。在本文中,为了研究的方便,龙头企业采用广义的概念,把所有起到带动作用的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市场等统称为龙头企业。涉农企业是指从事涉及农林牧渔等农业商品的初级生产、加工、贮运、销售、产供销一体或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具有较高商品率,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具有法人资格的营利性的经济组织。主要包括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直接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生产的企业、间接与农业相关的企业以及农业中介、农业信息和农业科技等企业。涉农企业的良性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使农业生产力水平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涉农企业呈现出多方面的特征。(1)生产的立体化。涉农企业利用动植物和微生物的特征及其对外部条件的不同要求,通过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等的有机结合,形成多层次、多项目的立体化生产,充分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不仅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更有利于生态平衡,使涉农企业的生产处于良性循环状态。从涉农企业的加工层次看,表现为由浅入深,如农产品的生产、初级加工、二次加工和精加工等;从技术层次看,表现为传统技术、先进技术、新兴技术和尖端技术等的融合;从能量转化看,存在传统利用模式,二次、三次利用模式及多次利用模式,还包括循环利用模式等;从资源利用看,包括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对副产品、有机废物等等循环利用。(2)经营的综合化。涉农企业和相对经营规模小且分散的农户家庭、个体经营单位而言,其生产规模较大、社会化程度高,采用先进生产技术,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其经营的综合化表现在:一是表现为农业科技与经济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并以经济为纽带,把农业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三者有机统一起来;二是表现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等各部门的纵向综合。农业已经突破了原有的农、林、牧、渔各业,向前扩展到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向后延伸到农产品储运、加工、销售等部门,从而体现出涉农企业经营的综合性。(3)发展的外向型。中国加入WTO以后,涉农企业的开放性进一步加强,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加深,逐步形成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出口创汇为目的,并包括产、供、销及其与此相联系的一切经济活动的新兴产业体系。外向型涉农企业是以创汇为目标、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产品品质和技术密集程度等为标志与其他涉农企业相区分;它是以发达的商品经济为前提,以销定产,以市场需求来确定科研开发和技术开发的方向;它突破了传统的生产型和部门分割格局,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机制。分析世界各国的农业发展和农业推广发展史,农业推广是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演变的,其基本含义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农业推广有着不同的目标,采取的组织方式、推广方法也不同。但追寻其基本规律可看出,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农业推广的含义在由生产技术型向教育与农村发展型转变。(1)狭义的农业推广。狭义的农业推广在传统农业发展阶段,农业技术是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此时期的农业推广也可称为农技推广,是以服务式与行政式农业推广为主要方式,是以创新扩散理论为基础,以农业的产中服务为主要内容,以技术传递、技术指导、成果示范等为主要方法的技术推广。其主要目标是使农民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增产、增收,以改善环境和农民生活。目前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推广多属此含义。我国长期以来沿用农业技术推广的概念也属此范畴(任晋阳和齐顾波1988)。(2)广义的农业推广。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和发展时期,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很多,农民的需要日益多样化,单纯提高农业技术己不能满足需求。市场、价格、信贷、运销以及与生活有关的科技知识等已逐步成为农民的迫切需求,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逐步向人的因素以及市场、经营、运销等方面转移。此期间的农业推广以教育式农业推广为主要方式,以行为科学为主要理论基础。其主要目标是使农民获得实用的知识,促进农村人才培养和智力开发。通过组织、教育和沟通等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来影响、引导农民,增进其知识,提高其技能,改变其态度,增强其自我决策能力,促使农民自愿行为的改变,从而加速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社会进步。广义的农业推广工作范围包括:有效的农业生产指导;农产品运销、加工、贮藏的指导;市场信息和价格的指导;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指导;农家经营和管理计划的指导;家庭生活的指导;乡村领导人的培养与指导;乡村青年的培养与指导;乡村团体工作改善的指导;农村公共关系的指导(汤锦如2005)。(3)现代农业推广。在农业己完全实现了现代化、企业化和市场化的国家,农民或农场主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较高,农业科技普及率高,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生产过剩条件下提高农产品质量、维系食品安全和增加农业经营收益。因此,农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己不再满足于生产和经营知识的一般指导,更重要的是需要市场、科技、金融等方面的信息和咨询服务。现代农业推广不但内涵了狭义和广义的农业推广,更侧重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信息与咨询服务(高启杰2008)。存在于传统农业阶段的狭义的农业推广,注重农技指导;存在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的广义农业推广,侧重于全方面的教育;存在于现代农业的现代农业推广,更多地侧重于信息的咨询。农业推广模式指在特定条件下农业推广主体、客体、机制的存在方式和运转过程的综合表现,具体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推广目标、对象、内容、策略、方法、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的总和(高启杰2010)。目前我国主要的农业推广模式按照推广主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李燕凌2011:14-15)。(1)政府农业推广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由我国农业部、林业部自上而下形成的中央、省、市、县、乡五级农村科技服务与管理体系作为主体,其主要的作用包括制定全方位的农村科技服务与管理政策、确定发展方向,同时,也利用自己的行政优势对省、市、县、乡的农村科技推广工作进行资源配置、项目监管、技术服务和业务指导。目前这种模式在我国仍占主要地位。(2)高校农业推广模式。这种模式将农业科技教学、研发、推广融为一身,高等学校承担着为农村科技服务与管理培养高素质人才、研究开发新技术和新成果、实施技术推广并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社会责任,它是农村科技服务与管理体系的成果源、人才源、信息源。近年来,许多高等农业院校进行了这种模式的成功探索。(3)科研机构农业推广模式。这种模式以科研机构为主体,包括中央、省、市的农业科学院(所)和各级各类研究院(所),面向农村开展公益性为主的科技研发和科研成果推广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科研机构既实现了科技产业化的基本经济利润,又实现了成果转化、服务“三农”、致富农民的社会职能。(4)涉农企业农业推广模式。这种模式以企业内部农业推广机构为主,采用企业制形式从事农村科技成果或产品推广服务活动,其最终目的是获取企业利润。在这种模式下,企业服务的对象是其产品消费者或原料提供者,侧重于特定农场或农民。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企业能够面向市场,集技术开发、推广应用、产品生产及加工销售为一体,在一定程度上既实现企业利益又提高了农户收益。美国学者罗杰斯(E.M.Rogers)在《创新的扩散》(DiffusionofInnovations)一书中提出了创新扩散理论。农业创新的扩散过程是指在一个农业系统内人与人之间农业创新采纳行为的扩散,即有个别少数人的采纳,发展到多数人的广泛采纳。这一过程是创新在农民群体中扩散的过程,也是农民的心理、行为变化的过程,是“驱动力”与“阻力”相互作用的过程。当“驱动力”大于“阻力”时,创新就会扩散开来。典型的创新扩散过程具有明显的规律可循,一般要经历4个阶段,见图2-1(卢敏2005)。(1)突破阶段。农村社区中创新先驱者,如科技示范户、科技带头人等,与一般农民相比,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较高,外界联系较广,生产经营较好。同时,他们信息灵通,思维敏捷,富于创新,勇于改革。他们有强烈的改革要求,感到要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就必须改革落后的技术和经营方式。这些需要激发起他们参与改革的动机,这种动机是一种驱动力,促使他们对采用农业创新跃跃欲试。在采用创新的起步中,还要克服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如传统观念的舆论压力、旁观者的冷嘲热讽以及万一失败引起的经济损失等。还有,他们必须付出大量心血和劳动来进行各种试验、评价工作。他们一旦试验成功,以令人信服的成果证明创新可以在当地应用而且效果明显,就实现了“突破”。突破阶段是创新扩散必不可少的第一步。(2)关键阶段。关键阶段的特点是人们都在等待创新的试用结果,如果确实能产生良好的效益,则这项创新就会得到更多的人认可,引起人们更高的重视,扩散就会以较快的速度进行。关键阶段实际上就是创新成果由创新先驱者向早期采用者进行扩散的过程。早期采用者可以说是农村社区中的潜在的改革者,这些人也有较强的改革意识,也非常乐意接受新技术,只不过不愿意“冒险”,比先驱者更稳妥一点。这些人对先驱者的行动颇感兴趣,经常观察,寻找机会了解创新试验的进展情况,也从各个方而征询人们对创新的看法。一旦信服,他们会很快决策,紧随先驱者而积极采用创新。(3)跟随阶段。当创新的效果明显时,除了先驱者和早期采用者继续采用外,被称为“早期多数”的这部分农民认为创新有利可图,也会积极主动采用。这些人刚开始可能不理解创新,一旦发现创新的成功,他们会以极大的热情主动采用,所以此阶段又叫自我推动阶段。(4)从众阶段。当创新的扩散己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时,个人几乎不需要什么驱动力,而被周围的群体所推动,被动地“随波逐流”,使得创新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广泛普及采用。农村中那些称之为“后期多数”及“落后者”就是所谓的从众者。在农业创新扩散过程的速率曲线上,此阶段的扩散速率呈不断减小的趋势,故又称为浪峰减退阶段(刘冰2007)。(1)积极引导涉农企业参与有偿农业推广服务政府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政府部门的农业推广部门从事无偿的农业推广服务,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