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文言文精段精练》及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文言文精段精练(初三用)《桃花源记》(节选)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作者是东晋(朝代)的陶渊明(陶潜)(人名)。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划线的句子。(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非常惊异。又向前划行,想探寻桃花林的尽头。(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之声。3.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文中句)4.上文第二段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人进行了描写?活动、穿戴、心情。《捕蛇者说》(一)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共9分)1、引文选自《捕蛇者说》,作者是唐朝的柳宗元。(2分)2、句子解释(2分):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全都枯死;如果咬了人,没有能够抵挡的。(关键字:啮、御)3、回答下列问题:(5分)(1)文段从哪三个方面写出了永州之蛇的“异”?_____外表颜色奇异;毒性剧烈;有很高的药用价值。_______(2)文中提到的“永之人争奔走焉”的原因是什么?(用文段原文回答)“当其租入”(二)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鸣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共8分)1、《捕蛇者说》的作者是唐朝的著名文学家_柳宗元_,他的作品收集在《柳河东集》。(2分)2、句子解释: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谁知道苛捐杂税的毒害比这种蛇毒更厉害呢!(关键字:孰、赋敛)(2分)3、文中写作者曾经对这种社会现象表示怀疑,哪一句话概括了这一现象?_苛政猛于虎也_(2分)4、作者把改变黑暗社会现实的希望寄托于封建统治者,表现出阶级局限性,这一语句是__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2分)2《核舟记》(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共8分)1、引文选自《核舟记》,文中提到的“大苏”即宋朝文学家苏轼。(2分)2、句子解释: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雕刻得各有各的神情姿态。(关键字:罔不、形)(2分)3、引文中划线所用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和作比较。(2分)4、这段文字中描写核舟上交代舟上人游览的地点以及周围景物、环境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回答)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正应了核舟雕刻的主题“大苏泛赤壁”。(2分)(二)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交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1、引文选自核舟记,作者是明末的魏学洢。(2分)2、解释句子: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他们的膝盖互相靠近着,都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关键字:其、比)(2分)3、这段文字介绍了核舟的主体部分_船头(或舟首)_,以__空间顺序_为说明顺序。语言上生动,人物情态栩栩如生,充分表现雕刻家高超(精湛)的技艺。。(4分)《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亻台〕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A卷1、本文的作者是唐朝的柳宗元。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可、许、若)3、本文借景抒情,含蓄的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B卷1、作者柳宗元在被贬永州期间,写了不少山水游记,本文和其他七篇佳作合称为《永州八记》。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柳宗元写的《捕蛇者说》。3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当时的景致就离开了。(居、去)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与上文“水尤清洌”一句呼应。《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A卷1、本文选自《左传》,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所编。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尽量按照实情审理。(狱、虽)1、曹刿身上有不少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请写出两点:(1)爱国,积极参与国家大事。(2)有正确的战略思想,懂得把握时机,有卓越的军事才能。B卷1、本文选自《左传》,这本书叙述的是春秋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勇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勇气就用尽没有了。(一、再、三、鼓、竭)本文用鲁庄公的“鄙”和曹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鄙”表现在战前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与自己同样鄙陋的“肉食者”身上,寄托在子虚乌有的神灵身上,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战后得胜“问其故”,胜而不知何以胜。《黄生借书说》(节选)A卷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已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1.文中的“随园主人”是作者的号,作者的姓名是___袁枚___;文中所说中心是____书非借不能读也___(用文中原句填写)。42.上段文字中“四库”指的是我国古代将书籍归为_经___、__史_、__子__、集___等四类。3.上段文字里“然天子读书者有几”与“非独书为然”两句中“然”的区别在于__前者释为“然而”、“但”,表示语义转折;后者释为“这样”。__4.用现代汉语解释“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__其余祖辈、父辈的人积聚、收藏(书),而子孙辈的人丢弃(书)的情况更不用说了。(关键字:祖父、无论)B卷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1.上文的作者是__清__朝___袁枚_____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_这时候我才感慨借书读的人用心是多么专一,而自己年轻时的岁月是多么值得珍惜啊!(关键字:叹、少时、可惜)3.“故有所览辄省记”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节选)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这段文字选自《孟子》。孟子,名_轲__,是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孟子》是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书,而另一部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论语_》。我们曾学过其中几则语录,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_;_学而时习之_,不亦说乎?2.对“所以动心忍性”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A(因为这样),所以他的心惊动起来,性情也坚韧起来BC(通过这些),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D(所以这样),是因为他的内心警觉,他的性格坚定。3.从这段文字中概括出全文的观点:_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_《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A卷1、本段选自诸葛亮作的《出师表》,这里的“表”指的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要求(谋求/想)在诸侯那里扬名做官。3、诸葛亮对先帝“感激”,愿意供先帝“驱驰”是因为:(用自己的语言回答)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下见识浅陋,不怕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茅庐中来看望我,我咨询当时天下的大事(先帝不嫌弃我出身卑微,对我有知遇之恩)。5B卷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1、选文作者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人名)。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因此我深为感激,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关键词:由是、驱弛)3、第②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4、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_三顾茅庐__,临危委重任和__临崩寄大事_。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_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C卷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