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 《兰亭集序》备课资料
圆学子梦想铸金字品牌-1-兰亭集序【备课资料】一、立意深远,文笔清新——《兰亭集序》艺术特色赏析《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诗集《兰亭集》所写的一篇序文。全文生动地记叙了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一群文人墨客游宴兰亭临流赋诗的空前盛况,抒发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深沉感喟。《兰亭集序》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因为其立意深远,而且因为其文笔清新流畅,朴素自然。其艺术特色如下:1.用笔简约,格调淡雅文章一开篇,作者就叙述了兰亭盛会的情景。在这里,无论模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达到了简而不能再简的地步,真可谓惜墨如金。盛会在暮春之初的江南,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山涧水渚间,该有多少鲜花吐芳争艳,姹紫嫣红开遍,而在此文中,作者却紧锁浓香艳颜,些许不流注笔端,进入作者视角的,唯有山、水、林、竹、天、风而已。绘竹,只言其修而弃其绿;写水,也只言其清而弃其碧,极力创设出一种素淡、雅致的格调: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竹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流水急湍,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纯明朗,晶莹亮丽,生机盎然,活力无限,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诗人流连山水的舒心惬意。兰亭盛会本是良辰美景、赏心悦目的乐事,然而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从不过分流露,笔端的兴奋字眼也不轻易滑落。只写饮酒赋诗,畅叙幽情,陶醉于自然之美的舒爽优雅。在第二段结尾处,以“信可乐也”四字表达出,保持了笔势的从容与沉稳,体现出了一种清丽淡雅的格调。2.手法多样,逸趣无穷本文是一篇书序,文章虽然短小,但表现手法多样,熔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环环相扣,波澜迭起,逸趣无穷。文章从兰亭集会落笔,首先用简洁的文字点明集会的时间、地点、缘由和与会人物,接着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清雅优美的山、水、林、竹等自然景物,而正是这些自然风光引起与会者饮酒取乐、临流赋诗的雅兴,下文就自然转入叙写雅事,叙写与会者“一觞一咏”“游目骋怀”的种种欢乐情景。第二段末以“乐”字作结,揭示了与会者沉浸在美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得到审美愉悦而暂时忘却烦恼的情趣。第三、四段紧承上段的“仰观”“俯察”兴感抒怀,发出议论,由聚想到散,由宴集想到人生,阐发了生命短暂、欢乐终有穷尽之日的感慨。最后又叙述了作序之意,强调了“生”与“死”的问题,强调了古今同慨。这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的融合,使文章真切自然,极有情致。读罢,使人觉得有无穷的逸趣。圆学子梦想铸金字品牌-2-3.脉络清晰,感情深沉《兰亭集序》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因为其立意深远,文笔清新流畅、朴素自然,还因其感情发展脉络十分清晰,情感深沉。本文分四段,前两段写“乐”,第三段写“痛”,第四段写“悲”。文章前两段写了五乐:名士济济,聚首兰亭,一乐也;山环水绕,境界清幽,二乐也;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三乐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四乐也;仰观俯察,游目骋怀,五乐也。最后以“信可乐也”作结。然而作者面对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并没有沉浸其中,而是从中引出了对生死的联想。人生在世,不管是“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还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都会为一时的顺达而满足,甚至忘记了死亡。等到对所追求的事物产生厌倦之后,自己的感情也就随着事态的变化而变化,又想到了死亡,感慨也就来了。于是作者从现实的角度抒发人生短暂、不能自驭之叹,突出了一个“痛”字。接下来,作者探察古人的感情,发现古人也是如此,对生命的感慨不谋而合。由此看来,人们普遍看重的是生,厌恶的是死。庄子“一死生”的观点是“虚诞”。那么,未来呢?后人看我们,也像我们看古人一样吧!人类代代相传,痛苦也代代相传,没有休止。这真可“悲”啊!这里的“悲”显然不同于上段的“痛”。痛的是人生短暂,好景不长;悲的是人代代相痛,永无休止。这样,“乐——痛——悲”遥相照应,形成了一个整体,深刻地揭示了曲折而又深沉的情感。二、王羲之《兰亭集序》之生命情感探微据史料记载,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腐朽的阴谋政治时期,王羲之《兰亭集序》就是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产生的。千年以来,《兰亭集序》令无数文人雅士感慨系之、痛伤于怀。正由于此,人们亦对这篇流露至性真情的千古美文产生了误解,说文章弥漫着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而忽视了文章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表现的挚爱、眷恋生命的坦诚直率之情在那个时代及其所处阶层中的难能可贵。为了逃避阴谋政治的高压,士人中兴起了清谈之风。到了王羲之生活的东晋王朝,朝政腐败,外患不息,统治者束手无策,上流社会悲观绝望情绪弥漫,士族“清谈派”们谈玄说理,但对老庄哲学、佛学理论并无新的发展,而更多的是故弄玄虚、逞口舌之能的诡辩之术而已。佛学的“色空”思想和老庄的“无为”哲学成了当时名士们面对日益危蹙的国势时局束手无策、软弱无能且不思进取的借口。因而矫情做作成了士族清谈者们畸形人格的主要表现。兰亭集会上的名士,包括时任东晋宰相的谢安,绝大部分是清谈派。王羲之是士族中的圆学子梦想铸金字品牌-3-一员,但他不是纯粹的清谈派。他在政治上主张有所为,曾亲口对谢安说:“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但谢安深不以为然。特别是在对待生命死亡问题上,王羲之反感清谈派们的矫情做作,他在经历了多次亲人亡故的痛苦之后,深深地体会到人面对死亡难以“忘情”。因而王羲之借给集会诗集作序的机会,以他对生命眷恋挚爱的至性真情,给清谈派们以不轻不重的回击,同时也表现出了他不随流俗的独立人格与斗争精神。文章开篇,作者先简叙集会的时间、地点、缘由及与会人员。接下来便详述集会之乐: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带来的山水景色之乐;有“列坐”于“流觞曲水”之旁“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带来的人文情怀之乐;有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神通宇宙的心志之乐。逸少开篇写集会之乐,其意深也。快乐是情感的一种,当日的集会之乐是逸少与群贤们共同享有的。逸少因景而乐,自然是天性真情的流露,而鼓吹“太上忘情”的清谈名士们一旦“乐”,就是对他们“忘情”理论的自我否定。我们不妨这样理解,与其说逸少是在写集会之乐,还不如说逸少在以名士们的集会之乐来否定他们鼓吹的“太上忘情”的荒诞理论,来表明自己对生命人生的至性真情的观点: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确切地说,王羲之对生命人生的认识是质朴坦诚的,同时也是深刻的。接下来他谈的更为具体透彻。他认为,人不是绝对的个体,必须得与人“相与”,并且人生是短暂的,如同“俯仰之间”。人的性格脾气各异,志向情趣不同,但不论“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者,还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者,都必会有所追求,要彻底“无为”确实也难!并且“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追求过程顺利,所求一时得以满足,因之而产生的喜悦之情便会使人“不知老之将至”,忘乎所以!就是对曾经的追求已经厌倦,“情随事迁”,也会因此而产生无限的感慨。更何况面对生命的死亡,孰能无动于衷?因而逸少借古人之口大声呼喊:“‘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同时,逸少也对清谈派们猛烈批驳:“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到这里,我们不由得为王羲之坦诚不随流俗的人生观而喝彩,为他面对生命死亡,流露眷恋不舍的至性真情而感动!
本文标题:《兰亭集序》备课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506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