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蛤的养殖12—1第一节文蛤的生物学一、形态特征贝壳背缘略呈三角形,腹缘圆弧形,二壳大小相等,壳长略大于壳高,壳质坚厚。壳顶突出,位于背部稍靠前方。小月面狭长,呈矛头状,盾面宽大。韧带粗短,黑褐色,凸出于壳面。壳面被有一层浅黄色或红褐色光滑似漆的壳皮,同心生长轮脉清晰。从壳顶开始常有环形褐色带,贝壳近背部有锯齿状或波纹状的褐色花纹。文蛤的养殖12—2二、生态和分布文蛤为广温性贝类,在我国从渤海到南海沿岸的一些内湾和河口附近几乎都有分布。生活于砂质滩涂,营埋栖生活,栖息于潮间带及潮下带水深5~6米处,埋栖深度几厘米至十几厘米。生长适温为15℃~25℃,适宜海水比重为1.014~1.024之间。文蛤有“迁移”习性,能分泌粘液形成袋状胶质浮囊,借助水的浮力顺潮流迁移。迁移常发生在升温期及降温期。成贝也常借助斧足在海底缓慢爬行作短距离迁移。文蛤的养殖12—3三、繁殖习性文蛤是雌雄异体,2龄性成熟,外观上难以区分雌雄。性成熟时,雌性生殖腺呈奶黄色,雄性呈乳白色。繁殖季节随地区而异,广西为5~7月,江苏为6~7月,6月下旬到7月初是繁殖盛期,山东沿海约在8~9月。繁殖水温为20℃~30℃,以22℃~26℃最适宜。精卵在海水中受精孵化,适宜条件下受精后9天左右可变态为稚贝。文蛤的养殖12—4四、文蛤的生长文蛤的生长受水温、饵料等海况条件的限制。一般春季从水温11℃开始生长,秋季水温降至10℃以下停止生长。文蛤生长速度较慢,1周龄达2厘米左右,2周龄达4厘米左右,3周龄达5~6厘米,4周龄达7~8厘米。文蛤的养殖12—5第二节文蛤的苗种生产一、文蛤的人工育苗(一)亲贝的选择选择体质健壮、性腺丰满的4龄以上文蛤作亲贝。(二)精卵的获取将亲贝阴干5~7小时,然后流水刺激3~5小时,再将亲贝放进0.15%~0.25%的氨海水中浸泡。在水温26.5℃~28.5℃,海水比重1.020~1.022,pH值8.40~8.90条件下,亲贝浸泡不到10分钟就显出十分兴奋的状态,双壳微微张开,水管和足充分伸张舒展。经过约30分钟,雄性先排精,雌性相继产卵。此法催产率可达80%。将亲贝阴干3~5小时,流水刺激1~2小时,升温3℃~5℃,再移回原海水中也可诱导亲贝排放精卵。此外,也可利用解剖法获取精卵,但卵子必须经氨海水浸泡5分钟后,才能正常受精。文蛤的养殖12—6(三)洗卵与孵化精卵排放后,在海水中自然受精。若精子过多,可采用沉淀法洗卵2~3次,以提高孵化率。受精卵在27.5℃~33℃的条件下,12小时左右即可达到D形幼虫。(四)幼虫培育幼虫培育的密度一般为3~10个/毫升。培育水温不要超过26℃,海水比重在1.019~1.023之间,pH值8.0~8.3,溶解氧5~6毫升/升。饵料以牟氏角毛藻、等鞭金藻等高温种为主,混合投喂时金藻与角毛藻的比例为1:3。D形幼虫投饵密度为1.8—2.0万个/毫升,以后随着幼虫的发育,逐渐增加投饵量。日投饵6~8次。幼虫培育中的充气、换水、清底、倒池、幼虫观测同常规贝类人工育苗(参见牡蛎养殖)。文蛤的养殖12—7(五)采苗文蛤人工育苗条件下,卵受精后6天进入附着变态期,9天完成变态发育成稚贝。文蛤附着变态前也出现眼点,但不太明显,易被忽略而影响及时投放附着基。即将附着变态的文蛤幼虫匍匐爬行,足伸缩频繁,做掘土状动作,此时应及时投放附着基,让幼虫附着。一般在受精后?天开始投附着基。附着基为砂粒,厚度以o.5厘米左右为宜。泥砂取自中、高潮区,经水洗,用120目筛绢分析筛选,经高温煮沸处理,除去一切生物及有机污物。文蛤稚贝有分泌粘液的习性,在育苗室内常因粘液缠身使稚贝死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变态前先向池底投放2~4毫米大小的砂粒。在幼虫分泌粘液基本终止后,进行倒池。用40目筛绢将砂贝分离,再将稚贝投入备有细砂底质的池水中效果较好。有条件最好将眼点幼虫滤选入室外备好的土池中附着变态,以提高附苗量。也可不使用附着基。1991年丹东采用无底质方法人工培育文蛤稚贝,收到了良好效果,单位面积上培育出壳长1~2毫米稚贝38.6万只/米2。文蛤的养殖12—8(六)稚贝的培育文蛤幼虫进入底栖后,死亡率较高。为了提高成活率,应采取以下措施:(1)保持水质清洁,避免有害物质分解,防止水中硫化氢和氨氮的增加;(2)幼虫一旦进入底栖生活,要加大换水,进行流水培育并尽力降低水温和充气;(3)投喂混合饵料,防止饵料下沉;(4)保持适宜密度,使稚贝在1平方米内潜居数控制在50万左右;(5)尽力做好砂贝倒池工作,严防稚贝机械损伤。稚贝在室内经过40多天的饲育,壳长达1毫米时,室内水池环境已不适合其生长,此时可移到滩涂上修建的池中暂养。稚贝在池中经20多天的培养,壳长可达2毫米以上。文蛤的养殖12—9二、半人工采苗根据文蛤的生活史和生活习性,在文蛤产卵后5—6天,平整中上潮区滩涂,清除敌害和浮泥,或者撒布细砂,让幼虫附着变态,发育生长,从而获得养殖用的苗种。收苗季节应在春冬、初夏或秋季,此时的水温、气温对苗种的运输和放养后的潜居都是适宜的。采捕的方法可用筛子筛洗,较大个体的苗种也可用脚踩法采捕。后者是用双脚频繁踩踏滩面,边踩边后退,文蛤露出滩面,即可拾取蛤苗。文蛤的养殖12—10三、采捕野生苗一般是用锄或耙子在潮间带滩面上拖拉,撞到文蛤后,再用手扒取。潮下带的文蛤,可下水用耙子拖蛤,也可用拖网采捕。拖网采捕是在枯潮时,在刚能漂起船身的浅海拖网前进,由于螺旋桨激起的强大水流,把文蛤连同泥砂一起冲入拖网内,泥砂从网眼中漏出,文蛤留于网内。也可采用卷缆式拖网捕苗,将船抛锚后,卷收锚缆使船拖网前进,至卷完锚缆后起网取蛤。文蛤的养殖12—11第三节文蛤的养成一、场地选择选择风浪较小,潮流畅通,有少量淡水注入的砂泥质滩涂作为养成场地。潮位以中、低潮区为宜,尤以小潮干潮线附近最好。滩面平坦宽广,泥砂底,含砂量在50%以上,海水比重在1.010~1.025范围内,最好在1.015~1.024之间,无工业污染。文蛤的养殖12—12二、苗种运输文蛤是一种耐旱性较强的贝类,冬季可耐干2~3周不死,但夏季也只能活2~3日。为此,运输日期应根据当时气温高低,在耐干范围内运到。采用筐或草包装着文蛤,再以晶字形的方式垛在船仓或车厢内。切忌带水运,尤其是夏季,以防水质恶化,造成大量死亡。文蛤的养殖12—13三、养殖方法(一)滩涂围网暂养在中潮区设置暂养场1.器材和规模用3×3聚乙烯网线编织高1~1.2米,网目2.5~3.5厘米,长10~20米的网片。上下网纲为直径3~5毫米的聚乙烯绳。用竹杆绑扎网片,防止网片倒伏。竹杆高度1.5米,0.6~0.7米插入砂中。再把网脚吊绳一端系在下纲,一端绑扎草把或竹筒,埋于砂内,防止网片受潮浪冲击后上浮,造成“吊脚”。一个主网场内设若干个小格,每一格网场20~30亩为宜。主网场大小不等,在主网场退潮方向外围设外套网防逃。2.暂养时间一般选择在l0月下旬至11月中旬进行暂养。海水表层水温在1O℃~15℃之间。3.暂养密度暂养密度随水温下降而增加,一般9月份每亩放养200千克,10月份500千克,11月份800千克,12月份1000~1200千克。4.暂养管理注意修补网片,防止网片“吊脚”、倒伏,以防文蛤逃逸;清除网片、竹梢上的藤壶和滩面上的敌害;大风浪后,及时疏散上堆文蛤,清理翻挖网脚边堆积的文蛤,拣掉滩面上“露土”衰弱蛤、贝壳等。文蛤的养殖12—14(二)文蛤池塘暂养1.池塘建筑平地筑池,池深0.5米,池底平坦,倾斜度5%左右,长方形为宜。池埂宽1米,高0.5米,用水泥板或塑料板护坡、防塌和防泥土流入池内。一个池以1亩为宜,铺设滩涂砂30厘米左右。设主进排渠道,各池塘两端设有进排水闸门。2.暂养时间池塘暂养比滩涂暂养推迟进行,一般池水表层最高水温不超过25℃,冬季不低于5℃。10月底可进行暂养。3.暂养密度投放密度随水温下降逐渐增加。水温25℃,每亩不超过2000千克;水温10℃,每亩5000千克;5℃时,最高可放文蛤6000~8000千克。水温高,暂养时间适当缩短。水温低,可暂养1~2个月之久。4.管理视水温变化,灵活掌握换水,一般每日1次,日换水量80%以上;水温25℃时,每日1~2次;水温10℃以下,间日换水。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循环换水,水深一直保持30厘米以上,谨防“浮头”。池塘水体浅,环境条件差,易发生青苔,必须及时清除,否则青苔覆盖会引起文蛤窒息死亡。每次文蛤取捕完后,整个池底要彻底翻松、曝晒,以保持池塘底质清洁。文蛤的养殖12—15(三)文蛤围网养殖1.围网器材及方法采用双层网进行拦阻,第一层是聚乙烯绳索网片,网孔2厘米×2厘米,上下网纲为直径3~5厘米的聚乙烯绳;第二层是12号铁丝网,网目2厘米×2厘米。用木桩绑扎网片,防止网片倒伏。木桩直径10~15厘米,高3米,插入滩中60~?0厘米。2.围网设置网场规模以200亩左右为宜。聚乙烯网木桩间距2~3米,铁丝网木桩间距为3~4米。围网网目大小的选择应视养殖文蛤的大小而定。在退潮方向的围网,网高70~80厘米较合适,在涨潮方向的围网,网高50~60厘米就可以了。3.播种播种密度因苗种大小而定,苗种规格越小,密度越稀。2~3厘米的蛤苗一般每亩播1000~1500千克。采用湿播方法,即在涨潮时播苗,这样经过潮水的作用,文蛤分布较均匀,利于文蛤尽快潜滩;播苗时应轻装轻放,避免机械损伤。为了提高播苗后的文蛤潜滩率,应尽量缩短苗种的露空时间,运回的苗种应及时播放。4.养成管理主要工作是修整网具,防止“跑流”,疏散成堆的文蛤,防治灾害等。由于文蛤有移动的习性,如果拦网损坏,大潮或大风后,文蛤往往被风浪打成堆,若不及时疏散会造成文蛤死亡,尤其是夏季温度较高时,更易造成大批死亡。对于敌害生物,一定要及时防治,以减少损害。文蛤的养殖12—16(四)文蛤与对虾混养1.混养池混养池以能提供给混养品种适宜的环境条件为原则。池形以长方形的为奸,大小以30~60亩为宜。进排水方便,池深1.5~2.0米,有环沟的池底优于平底池底,环沟可以把对虾饵料台和文蛤生活区(中央平台)分隔开。混养池底质以含砂60%以上为宜。如池底质含砂量偏低,可适当添加细砂。混养文蛤苗比对虾苗进池早,投放文蛤苗种前应清池(旧池要去污),将池底翻耕20~30厘米深,经消毒后碾碎、耙平。清池消毒常用的药品主要有鱼藤精、漂白粉和生石灰等。2.进水与肥水混养池底质处理好后,要及时进水。放进的海水需用60~80目的筛绢过滤,以防敌害生物入池。水深以20~30厘米为宜。进水后施肥肥水,常用的肥料有鸡粪、牛粪、人粪和无机肥等,基肥要追足。3.播苗苗种以壳长2.5~3.0厘米为宜。播放密度以每亩250~500千克为宜,播苗力求均匀。虾池混养的文蛤贝壳表面呈黑色,这是长期不干露而引起的,不影响蛤肉质量。如需脱色,可冲洗干净后再经阴干2~3天,黑色即可脱去,也可选用无毒无异味的氧化剂进行快速脱色。文蛤的养殖12—17(五)文蛤的增养殖1.封滩增殖在文蛤繁殖季节,建立文蛤保护区,保证亲贝繁殖。根据贝苗栖息在偏高潮区的习性,将高潮区下段和中潮区上段划定为苗区,实行封滩护养;将中潮区下段和低潮区划定为养殖区,采取轮捕作业,捕大留小等措施。2.移植养殖选择风平浪静,水流畅通,底质平坦稳定,含砂量为60%~80%,不受洪水侵袭的中、低潮区,将文蛤移植放养。一般体长1厘米的贝苗,每亩放养150~200千克;体长1.5厘米的贝苗,每亩放养100~150千克。同时要做好平整滩面及清除敌害等日常管理工作。文蛤的养殖12—18四、文蛤的死亡及预防(一)死亡症状一般先钻出滩面(俗称“浮头”),闭壳肌松弛,出水管喷水无力,贝壳光泽淡化,肉质部由乳白色转为粉红色,乃至黑色,两壳张开而死亡。从少量“浮头”到出现大批量死亡只需3~4天时间。(二)死亡原因1.季节江苏文蛤死亡大都发生在高温季节8~9月份,此时文蛤产卵排精后,体质虚弱,又处于雨水较多,海水比重较低,滩温过高的季节,易发生大批死亡现象。2.区域潮区较高,底质较硬,含泥较大的地方最易死亡。特别是
本文标题:第一节文蛤的生物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63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