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测试章末强化训练(十三)新人教版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面关于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草原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有直接的关系C.动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没有明显的差别D.动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有明显的差别【解析】首先,草原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是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的,其地下层主要有一些细菌、真菌、原生动物、蚯蚓及某些昆虫等;草底层主要有另外一些昆虫及爬行类、啮齿类动物等;草本层(即草本植物或灌木枝条的上部)主要有另外一些不同的昆虫及其他动物(如某些鸟)。其次,因为植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有明显的差别,所以必然会导致动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也有明显的差别。【答案】C2.(2011届·三明模拟)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个体数量将不断增多B.种群增长曲线为“J”型时,其种群增长率是先增大后减小C.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的多少可用丰富度表示D.森林中各种生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光照决定的【解析】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个体数量将保持相对稳定,A项错误;种群“J”型增长时,其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B项错误;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光照决定的,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由食物和栖息场所决定,D项错误。【答案】C-2-3.(2011届·舟山模拟)2008年,美国白蛾在济南危害十分严重,致使一些树木面目全非,从美国白蛾侵入济南以后到人们采取措施灭杀之前,美国白蛾的种群增长曲线为()【解析】在人们采取措施灭杀之前,美国白蛾没有天敌,气候适宜,食物、空间等充裕,种群增长曲线呈“J”型。【答案】B4.某种群死亡率如图中Ⅱ,出生率如图中Ⅰ,则在哪一时期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其生活环境负荷量的顶点()A.aB.bC.cD.d【解析】开始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个体数量增加,当出生率降到等于死亡率时,个体数量最大,当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个体数量就会减少。【答案】C5.如图表示物种a和物种b的相互关系,a和b可能表示下列哪组生物()-3-A.水稻和稗草B.食草昆虫和草C.兔和鼠D.牛和羊【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两种群之间的关系是不同步变化,应为相互选择的捕食关系。A、C、D项表示的生物种间关系均为竞争。【答案】B6.合理密植、除草、除虫均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这些措施依次说明了农田生物之间的()A.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B.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C.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D.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解析】农作物生长受多种因子的影响,合理密植的目的是减少作物为争夺阳光、水分、矿质营养而发生的种内斗争;草与农作物属于不同物种,除草是为了防止竞争;虫与农作物之间是捕食关系,属于种间关系。【答案】C7.某生物课外兴趣小组对甲、乙两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研究,每次随机取相同体积的甲、乙两地土壤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甲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平均有18-4-种,个体数平均值是109个,乙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平均有15种,个体数平均值是209个,则甲、乙两地土壤中小型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大小是()A.甲=乙B.甲乙C.甲乙D.无法确定【解析】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大小由动物种类的多少决定,种类越多,丰富度越大;个体的多少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答案】C8.(2011届·安徽阜阳三中期末)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解析】植物的分层现象是群落的垂直结构的特征,而一块田地中的玉米是一个种群,不存在群落特征,C项错误;合理密植是为了削弱种内斗争以增加农作物产量,D项正确。【答案】C9.无论是泰山上的自然林带还是西北的自然荒原,其中的植物都是形态各异、参差不齐,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的特点,这些现象的形成可以用下列哪项进行合理的解释()-5-①种内斗争②竞争③寄生④互利共生⑤种内互助A.①②B.②④C.①⑤④D.①②③④⑤【解析】无论是泰山上的自然林带还是西北的自然荒原,都是自然形成的植物群落,而群落的形成是经过漫长的年代进化的结果,是所有的生物因素共同作用、协调配合的结果,缺一不可。这些因素互相作用,共同维持着植物群落的稳定性。【答案】D10.(2011届·扬州调研)如图为两种生物种群的生长曲线,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按甲曲线增长的种群无K值,无种内斗争,增长率始终不变B.按乙曲线增长的种群,到a点后种内斗争最为激烈,且增长率为零C.按乙曲线增长的不同种群在同一环境下,b点时的增长速率不同,但均为最大值D.甲曲线的数学模型为N1=N0λ′,其中λ代表增长率【解析】λ代表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答案】D11.如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的慢、历时长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6-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解析】题图中甲曲线表示次生演替,乙曲线表示初生演替,次生演替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历时短,B项错误;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但火灾前的物种与火灾后演替产生的物种不一定相同,A、C项正确;当气候条件适宜时,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均可演替成森林,D项正确。【答案】B12.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B.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C.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是群落的演替D.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解析】冰川泥地上进行的演替应为初生演替,B项错误。【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13.(10分)水田中生活着一种无色草履虫(单细胞动物),以细菌和真菌为食,但常因与绿藻共生而成为绿色草履虫,该草履虫即使没有食物也能依赖共生的绿藻而生存。(1)绿藻可以为共生的草履虫生存提供和。(2)现有一批绿色草履虫,请设计一个既能除去共生绿藻,使之成为无色草履虫,又能保证其存活的简单的培养方法。(3)将破碎的绿色草履虫进行培养,可以获得共生的绿藻种群。培养液中除需含有外,还需置于处培养。-7-(4)将绿色草履虫和除去绿藻的无色草履虫放在有光、食物贫乏的条件下培养,试绘出它们的生长曲线(绿色草履虫用实线表示,无色草履虫用虚线表示)。(5)绿色草履虫和无色草履虫在暗处共同培养时,在食物上存在着关系。【答案】(1)氧气养料(2)在暗处较长时间培养,培养液中要有丰富的细菌和真菌作为草履虫的食物。(3)无机盐有光(4)如图(5)竞争14.(16分)研究性学习小组观察到某片大麦田中长有许多狗尾草,有食草昆虫、青蛙、食虫鸟和蛇类等动物活动,决定调查该片农田中大麦与狗尾草的种群密度,并探究各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1)调查种群密度时,所取样方为边长1m的正方形,各样方的统计株数如下表:样方123456大麦152148143158143138狗尾草4774611根据上表数据,可计算出该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麦的种群密度估计值是株/m2。(2)该农田中,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叫做。(3)研究中发现,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分别种植大麦和狗尾草,它们都生长良好。如果把二者的种子混匀后播种,则大麦正常生长,而狗尾草生长得明显矮小。研究性学习小组设想-8-是大麦的根部分泌物抑制了狗尾草的生长。为了验证这一设想,他们用完全培养液(甲)、已培养过大麦的培养液(乙)做了以下实验:把长势相同的狗尾草幼苗分为A、B两组,每组各20株。A组用甲液培养,B组用乙液培养,实验容器、空气、光照等外界条件符合要求。一段时间后,观察到B组狗尾草的生长情况明显不如A组。由此得出结论:大麦根部的某些分泌物会抑制狗尾草的生长。问:该实验的设计思路是否足以证明上述结论?请说明理由。【解析】欲证明大麦根部是否产生了抑制狗尾草生长的分泌物,需排除是否是大麦争夺了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所致,因而需保障B组的全面营养才能得出正确结论。【答案】(1)147(2)生物群落(3)不能。B组狗尾草生长情况不良的原因,可能是乙液中缺乏营养物质,不一定是大麦的根部分泌物的抑制作用。15.(2011届·镇江质检)(14分)某兴趣小组通过单独培养A、B两种酵母菌,观察到了它们的种群数量在7天内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他们又提出了“混合培养A、B两种酵母菌,它们的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研究课题,并利用下列材料连续观察7天。实验材料:含A酵母菌的培养液、含B酵母菌的培养液、5%的葡萄糖溶液、试管、滴管、显微镜、血球计数板(计数板的使用不作要求)等。(1)提出假说:。(2)探究实验步骤:①。②。(3)怎样处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下列问题?-9-①如果实验时发现血球计数板的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数量过多,难以数清时,该如何处理?。②实验中在统计血球计数板每一方格中的酵母菌数量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如何计数?。【解析】本题考查教材中“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拓展。(1)混合培养A、B两种酵母菌,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两种类型的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都呈增长趋势,但由于两种类型的酵母菌在同一环境中竞争营养、生存空间等,将导致其中一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另一种类型的种群数量大量减少。(2)依据实验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需要设置三组,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液中不同类型的酵母菌,因变量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设计实验步骤要利用实验所提供的材料,根据教材中“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步骤设计;注意定时取样,用血球计数板测定三个容器内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并记录数据。(3)若实验时发现血球计数板的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数量过多,说明培养液中酵母菌浓度较高,可对培养液适当稀释即可。在用计数板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将相邻两条界线及相邻(两个)顶点上的酵母菌计算在内。-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