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中政治《哲学常识》专题复习系列第六专题事物发展的状态原因和趋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心爱心用心-1-2011高中政治:《哲学常识》专题复习系列:第六专题事物发展的状态、原因和趋势【高考考核内容与要求】事物发展的状态、原因和趋势,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1.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事物的发展变化从量变开始,由量变逐渐过渡到质变。没有量变,质变不困难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原因。包括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部原因,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外部原因。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同等的。其中内因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是事物发展的第一位的、根本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它只有通过内因,促进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才能对事物的发展发生作用和影响。3.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发展是指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即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但新事物的成长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其间必然经历艰难曲折,甚至遭受失败。要支持新事物,培养创新精神。【基础知识】Ⅰ、基本概念1.内因:指事物的内部矛盾。2.外因:指事物的外部矛盾。3.量变:指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4.质变:指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5.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6.形而上学:是与唯物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Ⅱ、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1.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在事物的发展中,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但是,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就要既看到内因,又看到外因,坚持内因专心爱心用心-2-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对内因,要给以充分重视,对外因,要作“一分为二”的分析。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正确处理坚持自力更生、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系。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⑴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⑵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变化发展必然先从量变开始,而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⑶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新的事物又开始了新的量变,量变到一定程度时,又会引起新的质变。事物就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样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方法论意义:⑴要坚持适度原则;⑵要不失时机促成飞跃;⑶要重视量的积累。3.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的原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方法论意义: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4.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原理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它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因而看不到事物的联系、变化和发展。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切忌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努力防止和克服思想上的片面化和绝对化。Ⅲ、理论与实践的联系1.13年漫长漫长的谈判历程⑴背景材料材料一:1986年7月10日,中国驻日内瓦代表团大使代表我国政府正式提出申请,要求恢复中国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国地位。从此,中美之间经历了错综复杂,跌宕起伏的漫长的谈判历程。到1999年,中国在“复关”和“入世”谈判已长达13之久,黑头发都谈成了白头发。材料二:1999年11月15日,中美双方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达成协议,标志着中美之间关于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谈判正式结束,为中国入世扫清了最大障碍。在谈判中,双方本着应互谅互让的精神以及“双赢”的原则,最终取得了双方满意的结果。⑵理论分析⑴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在前进中曲折,在曲折中前进。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中美长达13年的艰苦谈判,逐步缩小分歧,达成共识,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质的飞跃。专心爱心用心-3-最后一次谈判达成协议这一“质变”,正是以以前13年谈判的“量变”为基础,也是中国实力发展壮大的结果;⑵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无出不在,无时不有,旧矛盾解决了,新矛盾又会产生,谈判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⑶事物的许多矛盾中有主次之分,主要矛盾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首先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中国在加入世贸的过程中必须与世贸的成员国逐一谈判,而其中障碍最大的就是美国。所以,中美之间终于达成协议,就扫除了中国入世的最大障碍,这将有助于我国与其他世贸成员国的谈判,有助于中国早日加入世贸。2.从严治党⑴背景材料材料一:2000年1月14日,江泽民总书记再中央纪委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材料二:国务院总理朱基在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指出: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坚持不懈地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对所有重大案件,无论涉及哪个部门哪个人,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徇情,决不手软。材料三:2000年3月8日,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因犯受贿、行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被依法核准死刑。⑵理论分析用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分析,若让腐败现象任其发展,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原理分析,对腐败现象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⑶典型题例1999年1月在北京举行的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要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必虚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大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从哲学上看“标本兼治”体现了A.内因与外因的统一B.量变与质变的统一C.现象与本质的统一D.实践与认识的统一答案:B。【重、难点分析】1.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要突破“内因与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不同作用”,应注意以下几点:⑴内因、外因的含义。⑵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发展的根据也就是发展的根本动力,根本原因、发展的基础和源泉。事物内部矛盾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斗争,由此使矛盾双方的力量和地位发生变化,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它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⑶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发展的条件也就是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制约作用的各种外部因素。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都和它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所以,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⑷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事物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专心爱心用心-4-2.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⑴量变就是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不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当量变达到一定的“度”(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事物就发生质变,一事物变成它事物。⑵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在这里,应当注意,不仅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即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规模等方面的变化能够引起质变,而且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⑶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这里,应当注意,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质变。量变引起质变有好坏两种方向,我们必须防止事物向坏的方面转化,而促使事物向好的方面转化。⑷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新的事物又开始了新的量变,量变到一定程度时,又会引起新的质变,事物就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样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向前发展的,事物的变化发展时量变的统一。3.正确认识和理解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⑴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⑵因为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是否承认矛盾,而矛盾的观点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即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所以,联系的本质内容是矛盾。矛盾观点又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和原因。即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形成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其他三个方面的分歧。另外,矛盾分为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它们在事物的变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必须既看到内因,又看到外因,并且客观地、科学地认识内外因在事物变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承认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才是全面的观点;如果只承认矛盾,而否认内因是“根本原因”,即否认内因的根据性,或把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归结为外力的推动,其实就是否认了矛盾,因而是片面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历年高考试题分析】例1.“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请指出蒲松龄的这幅落第自勉联所蕴涵的哲学道理。A.事物的发展事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B.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C.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D.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解题思路】:本题引用一幅对联,实际上也是一个典故作情境,让考生揭示其哲学内涵,所考查的知识范围是“内因和外因的关系”。题中四个选择肢,都从不同角度说明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但联系“有志者”、“破釜沉舟”、“苦心人”、“卧薪尝胆”这些关键词语,可以看出,蒲松龄的这幅落第自勉联,突出的是个人的勤奋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哲学上说,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地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事物的内部矛盾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所以,最佳选项应为D。例2.辨析题:有人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孟子幼时,其母为有利于他成长,就专心爱心用心-5-曾三次搬家择邻而居。【解题思路】:此题设计巧妙,用一个人们普遍接受的道理,打破习惯思维的程式。以孟母三迁典故说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例证,虽并非鲜为人知,但我们平时却对此缺乏辩证的思维,所以此题虽然难度不大,1996年但却考到了不少考生。矛盾即事物,即发展、即过程,矛盾就是对立和统一,这是辩证法。它告诫我们要全面地看问题,切忌片面性和绝对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作为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有其一定的道理,因为“存在都具有合理性,而发生也都具有必然性”。但如果因此得出结论近朱者必然赤,近墨者必然黑,将朱与赤,墨与黑看成必然因果联系,则走向绝对化。因它片面强调外部因素,否认了内部因素,从而也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是根据,是决定事物性质和发展方向的因素;外因是条件,是对事物发展起影响,或促进或障碍的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近朱者,可能赤也可能不赤;同样道理,近墨者,可能黑也可能不黑。关键在内因。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