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简介》慧律法师讲第1集慧律法师佛学讲座唯识简介慧律法师佛学讲座修学佛道的人,你要一定要记住:无诤,还有很重要的:心要柔和,要尽量地宽恕众生。忍辱,这个忍辱一定要通达空性跟无相,否则忍不下来。唯识简介1990年11月10日慧律法师讲于台湾高雄文殊讲堂(学习)唯识这一门课程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我在台中李炳南老居士那个地方,只有简介,还不是唯识哦!是简单地介绍,就整整听了七、八次以上,那么听了七、八次以上还不是……这个观念还是很模糊的,这个idea还是很模糊的,不是很容易的,后来我接受中原大学的邀请,要到中原大学去上课,那么自己非看不行,你不看你就没有办法教,不看你就是没有办法教,所以就自己要用功,即使用功,有很多的地方,也是很不容易的,这个唯识学没有下十年以上的功夫谈不上专家,十年。唯识实在是太深,这个名相也很繁琐,但是唯识它是开启《大藏经》一个最重要的课程,唯识不懂的人,你跟我讲说:他说法有说得多了不起,那是不可能。说:通宗不通教,开口野人笑;通教不通宗,如水灌竹筒。古来的高僧大德,他就算是他开悟,如果不研究这个教理,他也搞不清楚的,开悟的人懂得这个本性不生不灭的,咦!但是很多的名相,你要度众生,那么要度众生就必须很多的名相,那么你很多的名相,你搞不清楚,你叫人家悟从哪里下手?没有下手的地方,那么说通教不通宗,你这个教义跟教理研究得很好,但是你不通这个自性,本性上的东西,那就在那边团团转,如水灌竹筒,如水灌竹筒叫做不通,不通。因为你不了解这个本性上的东西,你这个讲经说法讲得再好,有漏洞跟瑕疵,因为你本性不了解,你怎么讲呢?你怎么讲怎么不对,这个本性就像一只马,你要画这匹马,对这个马完全不了解,你画得不熟练,马画起来就变成狗,这个讲经说法也是一样的,没有彻悟到自性的,他谈一谈、谈一谈会很矛盾:唉!讲到这个地方不晓得对不对?对自己都没有把握,悟道的人,他没有所谓不把握的事情:佛佛平等,自性就是,无智亦无得。你谈到八不中道:非一非异,不生不灭,不来不去的道理,他清清楚楚;你要谈到华严哲学的事事无碍法界,他清清楚楚;你要谈到中论里面的非因非缘非果:唉!奇怪!佛教讲因果,在《十二门论》里面不能讲因果,《十二门论》里面讲因果是生灭法的东西,是有增有减,如果说本性是因果的话,那本性也是生灭法了,那本性如果是一个不生不灭法,那怎么叫做因果?那么如果说本性脱离了因果,那什么叫做不昧因果?那也没有什么成佛的因,也没有什么成佛的果,造恶也不会得恶果,造善也不会得善果,还弄一个不昧因果,搞不清楚那不昧因果又是什么东西了,不昧因果就是在生灭法里面当下就可以超越因果,不离因果而超越因果,这个叫做不昧因果。一个教义教理通的人,彻悟到自性的人,然后通达这个藏经的人,你纵横怎么讲,他统统有办法,你难不倒他的。为什么?他通嘛!你要是自性不通,或者是教义教理懂一半,那你讲那一半就失去这边,讲一半又失去这边,你自己也搞不清楚状况。人家一问,就说:下次不要问,这么浅的东西问什么!其实他自己本身也不懂,不要问,老师下次再告诉你,自己也搞不清楚什么。这个唯识就是一个开启《大藏经》的一个最重要的一个钥匙,key,关键。我之所以要弘扬这个唯识学,因为这个太重要了,不管你将来当法师也好,或者是说你将来要自修也好,你不懂得这个心上的东西,那就完了,你怎么下手也不知道,这个唯识学有多重要,它影响你每一分、每一秒。你不相信,我随便举两个例子,随便举两个例子:过去有一个修行者(夜间)在山间打坐,打坐的时候口很渴,那么随手拈来一点这个水喝得很高兴、很清,那么第二天早上发现:噢!这个水是从这个坟墓流出来的。噢!开始呕吐了。他本来还不知道那是死尸的水。唉!你看!当一个人不执著、不分别的时候他就清净了,当他知道,他恶心,所以说这个完全是心的作用。一个人常常自己觉得很痛苦,他常常讲给别人听,那你放心,这个人的烦恼断不了的,他内心里面一直告诉人家他有多烦恼,他告诉人家他内心里面意识就会产生一种无形的执著,你告诉人家我有多委屈,你告诉人家我有多委屈,这个加深又一层意识的力量,又加深一层意识的力量。大修行人不会这样,他对我……大修行人会反过来:他对我这样已经很有良心了,很了不起了,很了不起了!所以他内心里面就没有痛苦,他不感觉人家对不起他,他常常感觉我对不起别人,这个完全是心的作用,一念之间而已,这种超越的心态,如果你没有具足,那你活得(是)多痛苦的东西,很痛苦,你不知道怎么样来安排你的生命,也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没有办法用功嘛!对不对?所以这个心也是很重要的,也是我们一切,唯识嘛!唯识简单讲就是除了这个心的作用,没有真正的境界叫做唯识,唯就是除,除掉一切境界,纳归到最后就是心灵的作用,识就是我们的心,离,简单讲就是离心没有境界,简单讲所有的境界都是幻化出来的意识,比如说当你晚上睡觉的时候,你会梦见山河大地,其实那个是意识里面动,动,动就有梦,这个梦境就一直出来,所以我们晚上做梦,我们不知道那晚上是在做梦,所以在这个梦境里面我们一直觉得那个是实在的东西,我们现在也是,我们现在就是在做梦,我们以为这个是实体,那是因为透过无量亿劫来我们的我执、我们的法执,我们的贪、我们的嗔、我们的痴,是因为这种业障障住了,所以我们看这个世间是真实性的东西,圣人看这个东西叫做体虚如幻,没有实在的本体,就像幻化,表面幻化一样的,体虚如幻。咦!你看!修行是一个念头而已,他一点点的idea而已,你会运用这么一个念头你就解脱,你就活得很快乐,但是研究唯识并不是说像你吃红茶一样那么简单,也不是说随随便便你吃这个什么粥那么容易的,这一方面你要不是下很大的功夫,还不是很容易了解,所以,我就是很害怕,这个实在很不容易讲,这个东西是很不容易讲的,讲简介就很不容易了,但是还是要讲,你不讲你还是不清楚。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师父讲一句众念一句)大家一起念,念:高雄文殊讲堂清规(大声念)一、真观照,保持秒妙安详,一日明心见性,灵光普荫人天。二、勤念佛,念念要生彼国,念到不念而念,弥陀不从他得。三、虔礼佛消尽平生罪业,欲了施主供养,便是这个法则。四、常念经,虔诚报答四恩,信口念出四句,自成大藏全文。五、敬师长,随力随时供养,百孝不如一顺,不可回头倔强。六、学老成,第一不可夸能,猖狂硬气粗疏,神人一见生瞋。七、教子弟,不可随他游戏,谆谆教诲成人,好作人中大器。八、除懒惰,凡是向前去做,你若避懒偷安,人神那得卫护。九、学定力,直把私心尽绝,誓死往生极乐,自然万缘俱息。十、近善人,死心塌地亲敬近,学些好样在肚,自然脱俗离尘。十一、离恶友,一恶般般出丑,王法不怕恶人,恶人披枷带杻。十二、轻财物,不可千方百计,一口气若不来,一文拿它不去。十三、甘淡泊,自古圣贤皆然,莫嫌粗茶淡饭,有道高僧如是。十四、持戒行,戒是佛祖正令,受戒不守毗尼,徒老丧身失命。十五、要听教,不宜开口乱道,无念无挂无相,佛祖开颜含笑。十六、断烦恼,一了千百俱了,终朝烦烦恼恼,此身那得悟道。十七、明因果,粒粒米皆辛苦,吃了若不修行,做牛做马还补。十八、和大众,慎勿互相争斗,聚头说是说非,空把光阴来送。十九、吃些亏,又要带三分呆,心似寒灰枯木,是非从何处来。二十、常知足,莫管衣衫淡泊,休想他人财物,不顾自己福薄。二十一、惜物资,一针一草勿弃,随心恣意损毁,福享与你计算。二十二、趁少年,诸般要去向前,当此臂力强健,莫待老来悲残。二十三、起得早,迟起修行不了,明朝又有明朝,明朝寿命难保。二十四、口谨默,不可多嘴饶舌,若然惹是招非,地狱少你不得。二十五、立主意,勿使顿明心地,妄为颠倒攀缘,阿鼻谁人可替。二十六、忍人辱,忍辱天下和睦,此章佛祖真传,忍辱少罪多福。二十七、远俗事,俗家人事如麻,杜绝尘缘烦扰,自然别有生涯。二十八、断妄心,妄心好事难成,若依妄心行事,必有祸患临身。二十九、达道理,切莫非人是己,谦和每让三分,相见人人欢喜。三十、信佛法,三藏一口吞却,方知源远流长,可接佛祖一脉。文殊讲堂四大根本戒规一、不说是非;二、不听是非;三、不传是非;四、不打妄语。菩萨学处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注:每逢初一、十五日于佛前恭诵一遍,如法修行,必成佛道。)这一本《唯识》是李炳南老居士他编述的,那么这一本的资料是……虽然很简单、简化,但是它所包含的义理,对整个唯识那是非常重要,所以我认为这个资料很重要,那么这个没有人用简单地来解释的话,唯识很不容易去了解的,很不容易了解的,所以这一本称为《唯识简介》,《唯识简介》,那么我们这一学期所开的课程,如果时间许可,为期一年的上课时间,讲《唯识》,讲《般若心经》,讲《八大人觉经》,然后最后讲《百法明门论》,时间许可。那么因为这些都是对我们修行非常有帮忙的,那么因此我们一定要好好地努力,如果你们不努力,那就辜负了师父一片慈悲心,开了这个重要的课程,尤其这个很重要,你们要好好地用功。雪庐居士编述慧律法师整理资料唯识简介唯识简介第一表唯识简介(甲)定义诸位!现在请翻开《唯识简介》第一讲表(第一页)——《唯识简介》。《唯识简介》(第一页)这个“甲”是“定义”,那个“甲子”是“性识之别”。翻过来第2页,这个(第一个表)是“法性如是”,就是我们的本性,就世间人来讲它是怎么说。第二表第2页中间,有一个第二个讲表,就开始讲第八意识跟第七意识,前五识的分法。好!翻开第4页。第4页这个是第三讲表,万法分作三分:体、相、用,识跟境起这个作用有四分。五、识所能缘的量它有三——现量、比量还有非量。识所缘的这个境有性境、带质境、独影境。第6页第四个讲表就是唯识的修观法——三性的观性,叫做五法三性,那么念过唯识的人都知道“五法三性”的重要性,五法就是相、名、分别、正智、真如;三性就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那么再来就是五重唯识观,换句话说要修唯识的人要一层、一层的深入,那就是遣虚存实、舍滥留纯、摄末归本、隐劣显胜、遣相证性。然后到最后转八识为四智。这个就是整个四个讲表。第三表(甲丑)万法概况及部分(释万法唯识)第四表(甲寅)唯识修观(寅一)三性观法那么为什么要先打在前面呢?让大家一览无遗。好!现在请翻开第9页——“唯识学的起源”。唯识学的起源《南海寄归传》(唐义净法师)云:西土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一为瑜伽。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幻;瑜伽则外无内有。事皆唯识咸遵圣教(大正五四?二O五下)、并契佛心。】这个《南海寄归传》,整部的名称叫做《大唐南海寄归内法传》,大唐,大小的大,唐朝的唐,《南海寄归内法传》,内外的内,法,法律的法,《大唐南海寄归内法传》,是整部书的名,简称《南海寄归传》,那么这一本书,这本传是唐朝的义净三藏法师(撰写的),义净就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义,净就是清净的净,义净三藏法师在西元671年,也就是咸亨二年,咸就是咸丰的咸,咸亨,元亨寺的亨,咸亨二年,也就是西元671年,(义净三藏法师)从广州到印度留学,学成归国,他在途中,在南海有一个叫做尸利佛逝国,在这个地方停留,就撰写本书,撰写《南海寄归传》,并录《大唐西域高僧传》二卷,录这个《大唐西域高僧传》二卷,以及《杂经论》等十卷,那么写完以后就委托一个叫做大律禅师,大小的大,我这个律,慧律的律,那么就是托这个大律禅师送回国家来,送回这个中国来,所以这个《南海寄归传》就是因此流通到今天。那么本书《南海寄归传》就是研究印度、南海的诸国、跟佛教的一些教团的组织,还有研究一些结夏安居的戒律,做什么羯磨等等,那么这是《南海寄归传》的一些贵重的资料。好!诸位!看第9页。《南海寄归传》那么大致上已经有一个idea:西土大乘就是印度的大乘佛法,不会超过两种,一个是《中观》,《中观》就是讲空;一个是瑜伽,那是讲有。那么《中观》,我们常常听到的八不“(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就是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不生不灭,那么就是这一些八不,像我们讲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一不异,那么这个都是一种中观的思想,所以这个“中观”的思想,有四个字就是:单破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