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自激振动§3.1自激振动的机理和特征§3.2极限环与vanderPol方程§3.3工程中的自激振动问题§3.4张驰振动§3.5动态分岔第三章自激振动自激振动与周期激励的响应相比,仍然是一种周期振动,它也是靠外界能源的驱动形成的,不同的是现在的能源是一个能量不变的能源,能源本身不直接给系统提供周期性变化的能量,系统振动能量的周期性变化是靠系统固有的某种自动调节机制、周期性地向能源和环境吞吐能量形成的。量保持不变,这只能在能源的能量大大超过振动能量的前提下才能近似实现,这是自激振动系统的另一个特征。self-excitedsystem)也称为自振系统,它的特性很复杂。本章只学习单自由度系统自激振动的形成和演变的一些基本规律。§3.1自激振动的机理和特征1.自激振动的机理图3.1、图3.2为两个自振系统的实例。就电铃而言,能源为直流电源,在一定时期内,能量近似恒定,接通电源后,铃锤在电磁吸力作用下,弯曲敲击铜铃,同时电路触点断开,电磁吸力消失;在这个过程中,振系从能源吸收图3.1图3.2电能,一部分转化为铃锤的动能和弹性势能,另一部分由于材料阻尼、敲击等因素而耗散。接下来的过程是,弹性势能使铃锤恢复形状,使电源再次接通,完成一次振动,并开始下一次振动。激励下能作往复运动,同时振系内有一个固有的自动调节环节起作用,它能自动感知振系状态,根据振系状态自动调节能量的吸收,并能使振系在每个往复运动中吸收的能量逐渐等于耗散的能量,从而使振系的能量和状态周期性变化,即形成自激振动。自激振动的形成机理,可用框图表示,如图3.3。振动系统调节器能源状态反馈图3.3需要指出的是,图中的调节器就是前述的自动调节环节,对于某些振系,调节器是一个实际存在的装置,如电铃,其调节器为电磁断续器,而对很多振系,调节器并不是一个明确的装置,而是系统自身的特性和参数综合形成的一个自动控制环节。2.自激振动的特征参见课本p57的总结。§3.2极限环与vanderPol方程1.极限环从以上定性分析已知,自激振动是周期振动,因此对单自由度系统,自激振动的相轨迹是一条封闭曲线,与保守系统的自由振动相轨迹不同的是,自激振动的封闭相轨迹的形状和运动周期,是由系统的固有参数和特性决定的,而与初始条件无关。因此,自激振动的封闭相轨迹在相平面上是一条孤立的封闭曲线。在这条封闭曲线邻近的相点,将沿某一螺旋状相轨迹趋近或离开这条封闭曲线,因此称它为极限环(limitcycle)。一个振系的极限环可能不止一个,当极限环邻近的相轨迹都趋近于极限环时,该极限环是稳定的,否则,是不稳定的,如图3.4。只有稳定的极限环才对应于能够实现的自激振动,因此寻求极限环并确定其稳定性,是非线性自治系统研究中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vanderPol振荡器是已知存在极限环的系统的一个经典例子。vanderPol方程也可以由Rayleigh方程经变换得到,Rayleigh方程为2.vanderPol方程2203,(1)0xuxxxx引入变换得图3.4(3.2)这就是vanderPol方程。对(3.2)作能量积分得220(1)0uuuu(3.1)(3.1)式对t求导,得0)31(202uuuuE为积分常数。当x的幅值较小时,上式右端第二项圆括号中的值大于零,积分值随时间增长而增大,系统的机械能增大,即系统向外界吸收能量,同时使系统的运动幅度增大,这一过程一直到积分的平均值为零才停止。当x的幅值较大,上式右端第二项圆括号中的值小于零时,系统将耗散能量,同时使系统的运动幅度减小。因此预计系统最后可能会稳定在某个周期运动状态,即自振状态。3.2)的第二项与速度有关,相当于一个阻尼项,由上述分析知,它不是常规阻尼,而是一个交变阻尼,耗散能量时,称为正阻尼,吸收能量时称为负阻尼。Rayleigh方程(3.1)中,=1,相轨迹微分方程为022222011(1)22ttxxExxdt120显然,原点是系统唯一的奇点。用Lienard方法作相轨迹,Lienard辅助曲线为2(1),,dyyyxxuyxdxy其中(3.3)2(1)xyy它也恰好是通过原点的零斜率等倾线,图3.5中的虚线。稍加考察可知,奇点附近的相轨迹是向外发散的,因此奇点为不稳定焦点。最后作出的相轨迹如图3.5。vanderPol方程的近似解,设极限环图3.5cos()cos,xAtAt代入下面的vanderPol方程22320322000(cossincos)sincos()cos()sin04,22cos()AAAAAAxt由谐波平衡得方程的解为220(1)0xxxx注意,以上近似解只有当为小参数时才成立,图3.5也是针对为小参数的情况画出的。对于为大参数的情况将在§3.4节中研究。§3.3工程中的自激振动问题1.时钟原理机械时钟的钟摆简化模型如图3.6,它是一个自激振动系统。近似恒定的能源为发条弹性能,当钟摆向平衡位置运动并)(21)sgn()(21)sgn()sgn(xIxxIxxBxx(3.4)到达摆角x=时,会受到由发条能量转换而来的脉冲力。设钟摆受到干摩擦,动力学方程可写成x图3.6系统的能量积分为其中()为Dirac函数,I为冲量;方程中忽略了重力的影响。其中E为积分常数。我们规定B。在相平面上,假定相点从x轴上的某点x=x开始运动,不失一般性,可设x0、x,接下去相点先在下半相平面运动,因此按(3.5)式进行。E后,(3.5)式变为00222211(),2211(),22xxxxyxBxEIdyxyxBxEIdyx下半相平面能量积分:上半相平面能量积分:(3.5)(3.6)xdIBBxyxx)(2)()(222(3.7)这是一个以(0,B)为圆心的圆方程。下面分三种情况分析:(1)xB:这时按(3.7)式画出的相轨迹如图3.7a,这种相轨迹是不可能出现的,因此相点只能静止不动。实际上,这时系统的弹性力没有超过最大摩擦力,弹性力与摩擦力平衡,再加上初始速度为零、没有受到脉冲的作用,因此系统将静止,相点不再运动。(2)Bx:这时系统也没有受到脉冲的作用,但是弹性力已超过最大摩擦力,系统将按干摩擦阻尼系统的规律逐渐运动。随着运动的进行,由于摩擦耗能,位移幅值将持续减小,永远不可能到达x=的位置而受到能源的激励,因此能源对系统不起作用。这种情况下,系统退化为一个纯粹的干摩擦阻尼系统,相轨迹如图3.7b。Byx图3.7(a)x(3)x:这时相点开始阶段按干摩擦阻尼系统的规律在下半相平面逐渐运动,随着位移幅值的减小,将到达x=的位置,受到脉冲的激励而吸能,激励后,系统位置不变,速度值增加,然后继续按干摩擦阻尼系统的规律运动,到达负x轴上的某一点。接下来相点进入上半相平面运动,运动情况与下半相平面的运动类似,也可能出现上述情况(2)的运动,如图3.8。上述各个结果中,只有图3.8(a)所示情况才有可能发育成一个极限环,因此对它作深入分析。由(3.5)、(3.6)式,这时的能量积分方程为图3.7(b)由于I太大能量吸收大于损耗图3.8由于I太小能量吸收小于损耗(a)(b)h222222222222()()()()2()()()()2TyxBBxyxBBIxyxBBxyxBBIxxxxxhhhh下半相平面能量积分:上半相平面能量积分:(3.8)(3.9)(3.10)(3.11)参见图3.9,其中对脉冲函数的积分要注意积分限的变化方向。hxT图3.9在(3.9)式中令y=0、x=–h,解出h得BIB2)(2xh在(3.11)式中令y=0、x=xT,解出xT得2()2TxBIBh如果能使xT=x,则相轨迹封闭而成为极限环,由(3.12)、(3.13)可求出实现这一结果应满足的条件为(3.12)(3.13)这意味着,对于给定的B、I值,当相点从点(I/2B,0)出发,将沿极限环运动。马上将证明,这个极限环是稳定的,因此系统能实现自激振动,极限环如图3.10;其振幅A为BIBI2;2hx同时可得BIA2(3.14)极限环从极限环外趋近极限环从极限环内趋近极限环图3.10下面来研究极限环的稳定性。由(3.12)、(3.13)可得函数关系)]([xhTTxx(3.15)2222()()()()2||||()1||||()2TTTAAATTxxABxAAAABIxxAABABIxxhhxxxxhxxx有即(3.16)(3.16)式意味着,在极限环邻近的相点,每运动一周将向极限环靠近一点,随着运动的进行,相点将逐渐进入极限环,因此极限环是稳定的。(3.15)式的含义是:相点从x=x出发运动一周,将到达x=xT点,参见图3.10。因为x=A时,有xT=A、h=A,因此,当0Axxx,时2.干摩擦自振当干摩擦振子与摩擦面有恒速相对运动时,振子会出现自激振动,图3.11为力学模型。图3.11以往将干摩擦力简化为常值,对于本问题,为了能解释实际中出现的自激振动,需要对摩擦力的模型作一些细化,如图3.12,其中的摩擦力j随速度v有小的变化。不失一般性,设系统的质量和刚度等于1。图3.12jmjm则系统的动力学方程为系统的平衡位置为)(0,000vjxxx0)(0xxjxv(3.17)00,0,||(0)sgn(),0,||mmmvvxxxjjjxxxj其中v0为摩擦面的运动速度,设为常值。当时,摩擦力j(0)的值不定,需要根据不同情况确定,具体如下:00vx(3.18)0)()()()(0)()(0000xxxvvxxvxvxxjjjj方程变为令(3.21)将平衡位置变换到新坐标的原点。方程(3.17)变为(3.19)(3.20)引入变换00()xvxxxj相平面微分方程为(3.24)(y)曲线如图3.13。其中图3.13minmaxv0)()(0min0maxvvmmjjjj(3.23)根据式(3.20)、(3.18)、(3.19)和(3.23),(v0)的取值为0maxmin0max0maxmin0min,,(),,,,xyvxvyvxyvxyxydxdy)((3.22)于是,相平面微分方程变为yxx。其中0maxminmax0max0minmin0(),0;,;;dyyxyvdxydyxdxxdyyvxdxvxdyxdxv当当(3.25)(3.26)方程(3.25)决定了几乎整个相平面上的相轨迹分布;方程(3.26)决定了直线y=v0上的相轨迹或直线y=v0附近的相轨迹的走向。与方程(3.25)对应的相轨迹方程(能量积分)为00202022),)((2vyxxyxyxy(3.27)因为上式右端第二项的值近似为零(参见图3.13),即000max0()()0,[()]()0yvyvyxxyxx00max0max20202200202022),]()([2)(2),)((2vyxxyxxxyxyvyxxyxyxy于是方程(3.28)为两个圆方程上叠加一个摄动项,摄动项将决定相轨迹是向圆内收缩、向圆外发散或在圆周附近振荡。3.26)决定了相点到达y=v0这条直线上以后的相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