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考编笔记 心理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一章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②心理现象及其结构。2、心理现象的结构★★★★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心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注意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3、心理的实质★★㈠心理是脑的机能。⑴反射:反射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应答活动。⑵反射的分类:★★★★无条件反射:先天的本能活动反射第一信号系统:由具体事物引起的条件反射:后天习得第二信号系统:由语言引起的㈡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①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人的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②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4、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①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②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心理学走上独立发展的科学道路。——科学心理学的诞生★★★★5、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流派★★★学派代表人物主要观点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实验内省法研究,意识的内容或构造机能主义詹姆斯、杜威强调对意识作用和功能的研究格式塔主义又称完形心理学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完形,强调对整体的研究,整体优于部分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第一势力”,实验法,片面夸大教育和环境的作用精神分析弗洛伊德“第二势力”,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第三势力”,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2现代认知奈塞尔、皮亚杰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3第二章认知过程1、注意概述★★㈠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㈡特点①指向性。②集中性。㈢功能①选择功能。②保持功能。③调节和监督功能。2、注意的分类★★★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㈠无意注意。⑴概念: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⑵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①客观条件: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对比关系、活动和变化、新异性。②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㈡有意注意。⑴概念: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⑵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①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②合理组织活动。③对兴趣的依从性。④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㈢有意后注意。⑴概念: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3、注意的品质★★★★①小学低年级:无意注意占主导。②小学高年级:有意注意开始形成和发展。③中学阶段:有意注意占主导。4、中小学生注意的发展特点5、注意规律的教学应用★★PS论述:结合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规律,谈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维持学生的注意力。㈠维持有意注意、无意注意的条件。有意注意:①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②合理组织活动。③对兴趣的依从性。④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无意注意:①客观条件: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对比关系、活动和变化、新异性。②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4㈡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①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②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③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6、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认识的起点。7、感受性与感觉阈限★★★㈠感受性与感觉阈限①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②感觉阈限是指能够引起人们感觉的刺激范围。③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④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㈡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①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人的感觉。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㈢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①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②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叫差别感受性。8、感觉的相互作用★★★㈠感觉适应①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②视觉的适应可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过程。㈡感觉对比①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①感觉对比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会产生同时对比现象。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会产生继时对比。㈢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如红色给人以热烈的感觉、紫色给人以高贵的感觉等。9、知觉概念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10、知觉的基本特征★★★★①知觉的选择性②知觉的理解性③知觉的整体性④知觉的恒常性11、观察概念★★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又叫“思维的5知觉”。12、观察力的培养①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②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③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④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⑤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13、感知规律的教学应用㈠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㈠实物直观例如观察标本、演示实验。㈡模像直观例如用动画形式表现。㈢言语直观㈡如何根据知觉规律进行直观教学★★★①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②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③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④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14、记忆㈠概念★★★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㈡记忆的分类★★★⑴根据记忆的对象分为:①形象记忆②逻辑记忆(语义记忆)③情绪记忆④动作记忆⑵根据记忆时间的长短分为:①瞬时记忆②短时记忆③长时记忆⑶根据加工和存储的内容分为:①陈述性知识记忆②程序性知识记忆⑷根据意识的参与程度分为:①外显记忆②内隐记忆15、记忆的基本过程㈠识记⑴定义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⑵分类6①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②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和识记方法的不同,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⑶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从主观、客观角度识记①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②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状态。③活动任务的性质。④材料的数量和性质。⑤识记的方法。㈡保持与遗忘⑴定义①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②识记过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或错误地恢复和提取都叫遗忘。⑵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成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遗忘了。⑶遗忘的原因★★★①消退说②干扰说。A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B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倒摄抑制。③压抑(动机)说。④提取失败说。——又称为舌尖现象。⑷影响遗忘的因素★★★★①学习材料的性质。材料的种类、长度、难度、系列位置以及意义性。系列位置效应:开头和结尾处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位置。②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过度学习(即能够背诵之后再进行的学习)达到50%,记忆效果最好。③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④识记的方法。⑤时间因素。⑥情绪和动机。⑸防止遗忘的方法——复习★★★★★①及时复习。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③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④复习方法多样化。⑤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⑥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⑦掌握复习的量。㈢回忆与再认⑴回忆①回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②根据回忆是否有预定的目的、任务,可以把回忆分为无意回忆和有意回忆。⑵再认7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16、记忆系统★★㈠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⑴特点①时间极短。0.25——4秒。②容量较大。⑵编码瞬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有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两种。图像记忆是瞬时记忆的主要编码形式。㈡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⑴特点①时间很短。②容量有限。容量为7±2,即5—9个项目。⑵编码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有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两种,主要是听觉编码。PS扩大短时记忆容量的方法是加大记忆组块。⑶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有效方法。㈢长时记忆(又称永久性记忆)⑴特点①容量无限。②信息保持时间长久。⑵编码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以意义编码为主。意义编码有两种形式: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它们又被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17、中小学生记忆的发展①小学三年级以前的学生以无意记忆为主,小学高年级后以有意记忆为主。②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形象记忆为优势,中学阶段抽象记忆占优势。18、如何进行有效的记忆★★★★①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②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③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④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⑤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19、表象★★㈠概念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㈡特征①直观性。②概括性。③可操作性。20、想象★★㈠概念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㈡种类①从有无目的性的角度,可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8②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可分为幻想、理想和空想。③从内容是否新颖的角度,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㈢想象的加工方式①黏合。孙悟空、美人鱼。②夸张。千手观音。③拟人化。雷公、电母。④典型化。21、再造想象㈠含义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㈡产生条件①必须具有丰富的表象储备。②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生动、鲜明。③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22、创造想象㈠含义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㈡产生条件①强烈的创造愿望。②丰富的表象储备。③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④原型启发。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问题解决起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⑤积极的思维活动。⑥灵感的作用。23、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①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③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④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⑤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PS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㈠创造想象的产生条件①强烈的创造愿望。②丰富的表象储备。③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④原型启发。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问题解决起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⑤积极的思维活动。⑥灵感的作用。㈡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①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9③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④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⑤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24、言语★★㈠含义言语是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㈡种类书面言语⑴内部言语⑵外部言语对话言语口头言语独白言语㈢言语理解的三个水平①词汇。②句子。③课文或话语。25、思维★★★㈠含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㈡特征①间接性。②概括性。㈢类型★★★直觉动作思维发展水平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分析思维:解数学题逻辑性直觉思维:灵感聚合思维(求同思维)方向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再造性思维创造程度创造性思维26、思维的过程①分析与综合——思维的基本过程。②比较与分类③抽象与概括抽象:提供本质特征,舍弃非本质特征。概括:把抽象出来的本质特征综合。10④系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