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离骚》看屈原的思想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从《离骚》看屈原的思想战国时期,楚国出现了位了不起的人物,那就是屈原。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大诗人,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一生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许多不朽的篇章,千古流传,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何其芳这样评价过他:“《诗经》中也有许多优秀动人的作品,然而,像屈原这样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在他的作品打上异常鲜明的个性烙印的,却没有。”可见,作为中国文学的先驱,时至今日,屈原的思想和成就仍旧光彩夺目,异常耀眼。尤其是《离骚》,一直以来都是人人称赞的典范之作。谈及屈原的伟大成就《离骚》,我们不得不先来了解一下屈原的生平。屈原名平,后人据《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二句推测他的出生年月。他和楚国王室是同姓一族。屈原年轻时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学识渊博,记忆力很强,对国家存亡兴衰的道理非常了解,对外交往来,接人待物的辞令又非常熟悉。因此,他“入则与怀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待宾客,应对诸侯。”楚怀王对他非常信任。而上官大夫和屈原职位相同,他为了得到怀王的宠信,很妒忌屈原的才能。有一次,怀王命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刚写完草稿,上官大夫代表保守势力要修改其中的有关条文,屈原不同意。上官大夫十分生气地跑去对怀王说:“王使屈原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刚愎自用的怀王听信了他的谗言,就“怒而疏屈原”,把他贬为“三闾大夫”。怀王十五年,秦国的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了子南郑袖等人充当内奸,诱骗了怀王。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发兵,可均惨败。于是,他命屈原出使齐国,重修旧好。怀王十六年,张仪又再次来到楚国,再次以谎言瓦解了“齐楚联盟”。楚国这次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而屈原亦被逐出了国都。在会盟之日,怀王被秦扣留,三年后客死异乡。在怀王被扣后,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伊,楚秦邦交一度断绝,但顷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的苟安。由于屈原反对他们的可耻立场,并斥责子兰对怀王的屈辱而死负着责任,子兰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导致了屈原再次被流放到了涴﹑湘一带。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越加危急,到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国发兵攻打楚国。屈原眼看自己的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也曾认真的考虑过出走他国,但最终还是舍不得离开故土,于悲愤交加中,自沉汨罗江,殉了自己的理想。一段悲惨的经历,铸就了一部传世经典—《离骚》。所谓的“离骚”就是遭遇忧患之意。屈原坚持公正,行为耿直,对君王一片忠心,竭尽才智,但是却受到小人的挑拨离间,其处境可以说是极端困窘了。因诚心为国而被君王怀疑,因忠心事主而被小人诽谤,怎能没有悲愤之情呢?屈原写作《离骚》,正是为了抒发这种悲愤之情。因此《离骚》凝聚了诗人的忧愤,他的思想。相反的,从《离骚》我们可以看出屈原的思想。一﹑忠君爱国在《离骚》中有许多的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忠君爱国思想。“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楚怀王,作为一国之君来说,面对内政的腐败,外交的复杂激烈,对手的强硬奸巧,在主观的素质上,完全不具备明君的条件。但是,屈原还是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这种人身上。尽管被疏远,他仍旧如此,因为他忠君。不过,我们应该看到他的忠君亦包含着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他是担心国君不走正路而摔跟头,更担心国家日益削弱而有覆灭的危险。而他对楚怀王的怒,有着恨铁不成钢的特定内涵,包含着无比强烈的对国家的爱。我觉得在屈原众多表达爱国思想的诗句中,最有表现性的是“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这四句。屈原是个真正的爱国者,他爱自己的故乡,爱自己的故土。在《离骚》的结尾他写到,自己曾经试图要离开这个溷浊的楚国,他用浪漫主义手法,说自己驾着龙啊驾着凤终于脱离了这个现实环境,终于飞升到天空,飞上天空以后似乎已经得到解脱了,写他怎么高兴,我终于解脱了,然后他笔锋一转,写到陟陛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意思是说,我在光耀陆离当中我升上了天空,却突然间看见了下界我的故土,脚下是我的故土,我的车夫哭了,我的马儿也不走了,我怎么能割舍得下呀。他就是在《离骚》写到最后,还是我舍不得楚国,我底下这片热土,这是多么诚挚的对故土的一种热恋。一个人的爱国主义思想往往是从爱乡土而发展起来的。二﹑上下求索“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再《离骚》中表明自己“上下求索”志向的点睛之笔。而屈原的“上下求索”又主要体现在对“美政”的进步政治思想的不懈追求。屈原在《离骚》的结尾说:“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在此他公开地提出他的“美政”思想。《离骚》是屈原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所谓的“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而所谓的“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在此,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出了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及其势力的尖锐对立,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让楚国成为最强大的国家。而屈原坚持“美政”的同时,又体现了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文中女嬃劝导诗人,希望诗人随和顺从,做一些让步。但诗人不能接受劝告,故到古圣大舜那儿陈词,却遭到冷遇。诗人由此发出愤慨,为什么天上人间都是如此浑浊。但是气愤之余又不轻易放弃,仍凭着“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继续“求女”即求君﹑求理想的实现。三﹑独立不迁“独立不迁”这四个字出自屈原早年的作品《橘颂》。《橘颂》前半赞颂了橘树的美好的品质,已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后半借橘树寄托自己的人格“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因此,《橘颂》表达的是诗人“不迁”的品质,即那种人格的坚守和不同流合污的社会品性。就如《离骚》所说的“固时俗之流从兮,又孰能无变化;”有如《渔父》中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在《离骚》中,诗人写道“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写出了小人的鄙秽心肠,争取夺利,继而一句“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表明自己不同流和污的立场。这样一来,屈原就成了众小人攻击的对象,“众女疾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但他仍坚持“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忧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四﹑好修为常屈原说过:“民生各有所乐兮,吾独好修以为常。”《离骚》一开篇,就叙述了屈原的众多“内美”,如出身,姓同楚王;降生,幸逢大吉;得名,名嘉字懿。在此基础上,他“又重之以修能”通过江蓠﹑辟芷﹑秋兰﹑宿莽等香草的采集,佩带,比喻后天的努力,博采众长。自我约束,锻炼和完善。同时,在自修的过程中带有“恐年岁之不吾与”的紧迫感。在《离骚》中,诗人喜欢将一切的事物,尤其是正面的东西与香草联系起来,而自己更是把香草当作自身必不可少的物品。由此可见他的汲汲自修的自励美质。综上所述,正是这一部伟大的作品《离骚》向我们显示了屈原的人生选择和价值取向:深固难徙的国家观念,君臣相得的美政标准,独立不迁的人格准则,好修为常的道德规范。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