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孔子学习目标:1、理解各则语录;2、整理积累语言材料;学习重点:读懂《论语》十则,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等;学习难点:读懂《论语》十则,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等,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他的成就主要在晚年,晚年他致力于教育,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林孔子墓地孔府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山东曲阜“三孔”孔庙祭祀孔子的地方孔林:孔子墓地《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有语录体(也叫格言体)、对话体、叙事体三种体式。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返回返回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宋代有名的宰相赵普曾经对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更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这个意思。——《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共二十篇。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主要类型1、语录体2、对话体3、叙事体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句话说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重点字词:君子、敏、慎、就、正、焉学习的态度、表现和要求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参考译文:[感文]:君子可以不求食饱、食好,居住环境不追求舒适,居住环境较好的话会有一种依赖性,会对个人修养道德没有帮助反而使自己变得很懒惰。做事、对工作要勤劳、敏捷、认真,而且要小心说话,俗话说得好:“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能让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样。孔子认为好学,首先学业要精于是得勤奋,学会居安思危。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有:同“又”。立:站得住的意思。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参考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终身学习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重点字词:“女”通“汝”“知”通“智”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参考译文: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求知的正确态度吧!对待知识,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啊!”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怎样用一句话概括孔子在这句话中要表达的意思?学习要有谦虚的态度4、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盍:何不;“裘”:本指皮衣;共,动词:指共同享用敝之:指把车马、衣裘用破,用坏。敝:使动用法。憾:抱怨;伐:夸耀,炫耀;施:表白,安、信、怀:都作使动用,宾语‘之’分别指代‘老者’、‘朋友’、‘少者’。安:安逸。怀:关怀,爱护。参考译文: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我)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使老人安享晚年;使平辈的人(朋友)信任我;年少的人得到关怀。”解读:本章写的是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以言“志”为题,讨论怎样做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为具体内容简短的一段对话。提出对处理“老、中、轻”三代人的人际关系的原则,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尊老敬老、真诚守信、关心青少年成长。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参考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6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参考译文:孔子说,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智者活跃,仁者沉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6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孔子对人的个性的深刻体悟,很能给人启迪。“山的沉稳,水的灵动”,也许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可缺少,也许,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智者或者仁者,但是把“仁”作为目标来追求,人生就会更加有意义。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孔子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体的,山和水的特点也反映在人的素质之中。因此他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在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中,水则是多变的,具有不同的面貌,它没有像山那样固定、执着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锋利,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难于追随,深不可测,不可逾越。聪明人和水一样随机应变,常常能够明察事物的发展,“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而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或规则,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发展,所以,他们总是活跃的、乐观的。在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中,山是稳定的,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是最可靠的支持。仁爱之人则和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们以爱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以能够长寿。7、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参考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评析】追求吃穿享受的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很容易导致不义的行为。自己私欲的极度膨胀,必然要与他人争夺有限的物质资源,必然要想方设法的为了满足自己私欲而大行不义之事。但是通过不义的行为而获得的富贵是很不稳定的。你怎么得到的,最终也会怎么失去。要安贫乐道,讲究气节。8、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总是心胸宽广,小人常是忧愁悲伤。”【评析】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物,不计较个人厉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9、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视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事:从事,照着去做。参考译文:颜渊问孔子究竟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符合礼,这就是仁。有朝一日人人都能克制自己,使言行都合于礼,那么天下就回归仁道了。(由此看来)实践仁道要先从自己做起,难道还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道的具体纲目。”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东西不看,不合乎礼的声音不听,不合乎礼的话不说,不合乎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迟钝,请让我照着您说的这些话去做吧!”【评析】“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这一则,孔子论述“仁”,强调克制私欲,用礼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侧重强调了个人的修身。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从这则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对老师所学的信服,也可以看出师生关系的和谐。应该说,讲究自我表现约束,用一定的社会规范来调适自己的行为与语言,提高个人修养,使人与人的关系和谐,这种思想是值得提倡的。10、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10、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一则,孔子从人生的三个阶段,强调了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少年戒女色,壮年要成熟稳重,做事情要凭借理智,要三思而后行;老年要淡泊,不可以贪婪。应该说,孔子说这些的出发点,还是“礼”的规范。这则对我们今天加强个人修养,很有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