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的价值观与理论基础概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章社区工作的价值观和理论基础第一节社区工作的价值观第二节社区工作的基本原则第三节社区工作的理论基础本章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开展社区工作的基本原则和理论基础,树立正确的社区工作价值观。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社区工作的价值观,基本原则以及几种重要的社区工作理论;难点是如何使学生逐步树立社区工作价值观,遵循社区工作原则,以及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分析第一节社区工作的价值观一、社区工作的价值观(一)社会工作价值观知识点回顾1.价值观是指居于一个人全部信念核心地位的信念,是主体看待客体及评价其重要性或社会意义所依据的观念系统。2.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社会工作专业价值是社会工作专业或社会工作者基于社会公平、平等、和谐、公正的理想和人类基本需求的满足等而奉行的一套指导其实践的理念、态度及行为准则的总称。具体价值观:敬业、接纳、自决、个别化、尊敬人、保密。/人的价值与尊严、社会正义、助人自助(本教材观点/资格考试知识点)。(二)社区工作的专业价值的特点/专业价值观:社区工作价值观是社区工作实践的灵魂和方向,也是社区工作者投身于社区工作的主要动力和评判工作成效的主要标准。1.以集体取向的人的价值和尊严:社区工作以社区为介入单位,它所关注的始终是社区共同体和人的处境,通过社区工作来实现人的价值和尊严。其价值目标是实现“集体增能”。当居民群体认识到他们相互负有责任,并由此创造了未来发展的“社会资本”时,他们取得了“集体增能”。2、以制度取向的社会正义所谓制度取向的社会正义是指把健全的公共政策视为在现代社会中帮助个体自我实现的合理的社会功能,将机会平等和社会福利看作公民的基本权利。社会正义意味着保证人们的平等机会和权利,保证人的价值和尊严。正义的种类:报应性、分配性正义:报应性正义:通过法律来解决,“罪有应得”分配性正义:资源分配的合理性。(标准是什么?谁定标准?为谁定标准)小组讨论个人、家庭、社区所面临的问题,原因主要在个人还是社会?政府是否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举例说明3.以民主取向的社会参与民主参与体现了人的尊严和社会正义,也是实现人的尊严和社会正义的途径。通过民主参与可以提升个人、团体乃至整个社区的政治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能够使居民学习民主技能;制定比较好的决策;促进个人成长,提升社区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垄断;满足个人较高层次的需要(归属感、地位和声望等)。小组交流你身边居民的参与意识如何?举例说明。4.以互助取向的助人服务社区工作认为当人的社会角色(选民、邻居、组织成员、公共活动参与者等)萎缩,对公众事务和社区事务及他人的兴趣日益削减的时候,实际是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疏离和冷漠,这是社会解体、个体异化的现象,同时又与人的个体需求背道而驰,所以社区工作强调社区成员、组织间的互动往来,强调互助和社区关怀。5.以社会行动取向的工作策略社区工作者应当挑战社会的不公正,适当运用组织和行政的动员过程维护社区居民的正当利益。社区工作者应成为弱势群体的代言人,通过积极的行动策略,有效地达到目的。“当所要解决的问题十分严重和迫切时,一些美国式抗争形式(纠察、联合抵制、静坐)被认为是适当的”。第二节社区工作的基本原则一、以社区发展为主要目标具体表现为:1.以解决社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为目标。2.以人的发展为目标。3.以社区能力建设为目标。4.以集体增能为目标。二、根据实际条件制订工作计划(人、财、物)三、强调居民参与居民参与既是社区工作的重要目标,也是基本手段。四、尊重社区自决尊重社区自决有两个基本涵义:一是由社区组织和居民自主选择或确定社区发展方式和行动策略。二是由社区自主管理属于自治范围内的事务。五、开展广泛合作(社区内外)小结价值观和基本原则是社区工作者在工作实践过程中必须依赖的两个不同层次的理论依据。价值观决定了社区工作者思考和分析社会问题的路径,基本原则左右着社区工作者解决问题的方式。价值观和基本原则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历史的进步而完善。第三节社区工作的理论基础一、社区工作理论概述(一)社会工作概论课程关于理论的知识要点回顾1.理论的涵义:2.理论对社会工作的作用3.理论的分类(二)社区工作理论的分类:1.基础理论/实践理论/影响社区工作实践的理论/为社区工作的理论其理论主要来源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等学科有关社会科学的理论。通过这些理论可以帮助社区工作者认识和理解其工作环境(社会结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传统)、工作对象(居民的行为方式、社区组织的功能特征)、选择适当的工作策略(采取冲突方法、协调方法或合作方法)。2.实务理论/社区工作的理论:即社区工作实务中的具体策略、方针、政策、原则和模式方法等。这些理念是由实务中衍生出来的。二、社区工作的相关理论(一)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二)社会冲突理论(三)社会交换理论(四)社会学习理论(五)社会建构理论(六)社会资本理论(七)新保守主义(八)多元主义(九)西方马克思主义(十)费边主义(十一)社群主义(十二)新女性主义(十三)环境保护主义(十四)人权与民主(十五)增能(十六)社会支持网络主讲理论第一,人权与民主(讨论课)第二,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第三,赋权理论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一、概述(一)发展及研究结果鲍尔比首先在精神医学领域提出了依恋理论,强调早期关系(特别是与父母的关系)的重要性。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文献中引入社会支持(socialsupport)的概念,并用定量评定的方法,对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的关系进行大量的研究。多数学者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健康,而烈性社会关系的存在则损害身心健康。社会支持一方面对应激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即对应激起缓冲作用,另一方面对维持一般的良好情绪体验具有重要意义。(二)基本假设:人无法独立于社会而存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都会遭遇一些预期和不可预期的生活事件。遭遇生活事件时,需要支持以应对问题。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越能够更好的应对来自环境的挑战。弱势群体是一个在社会性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因此,弱势群体更容易遭受社会风险,也最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影响社会发展。(三)类型划分社会支持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客观社会支持,这类支持是可见的或实际的,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社会关系、人脉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等;另一类是主观社会支持,这类支持是个体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和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除此之外,社会支持还包括个体对支持的利用情况。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存在很大差异,有些人虽可获得支持,却拒绝别人的帮助;有些人可以通过渠道的拓宽、主动追求等途径获得更多支持;而有些人却消极等待社会支持。二、什么是社会支持网络?社会支持网络是一套个人联系,个人通过它保持自己的社会身份,接受情绪上的支持,物质上的帮助、服务及信息。三、社会支持网络的类型1.正规支持网络:由政府、非政府福利组织及营利机构等专门机构和支薪人员组成的服务网络。特点:----受政府资助、管理和监督;----需甄别服务需要,订立接受服务的资格,有明确及正式的服务提供步骤;----一定程度上可保证服务质量。2.非正规支持网络:是指由亲戚、朋友、邻居、志愿者以及案主群的互助组织所组成的服务网络。优点:快捷、人性化、可动员更多社区资源,有利于建立关怀社区。缺点:服务质量难以保证。四、非正规支持网络的不同形式(图)五、运用社会支持网络介入工作的一般程序(一)了解服务对象及其面临的问题(二)找出服务对象现有的网络(三)进行网络分析,评估哪些是可提供支持的网络(四)进行网络联接(五)为各网络提供支援服务,使其可充分发挥功能(六)有需要时,扩大现有网络或建立新网络(七)维系网络的运作案例:三毛是一个14岁的男孩子,读小学六年级,学习成绩很差,经常逃学到游戏厅去玩电子游戏,有时还偷家里的钱去玩,他还交了一群哥们。老师、同学不愿与其交往。三毛的家庭成员有爸爸和妈妈,爸爸是公司经理,整天忙于公司事务,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母亲由于文化水平所限,对于三毛的教育和管理属于溺爱型。他的邻里有三个小朋友:小军、小福和小强,但其家长不让与三毛玩,怕被传染坏习惯。分析三毛面临的问题,并谈谈如何用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帮助三毛。赋权/增能/充权/增权理论(empowerment)一、历史追溯赋权理论及实践的源流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期。但其兴盛和发展是在20世纪80、90年代。它的一部重要的先驱性著作是1976年Solomon出版的《黑人增权:受压迫社区中的社会工作》/《黑人赋权:压制性社区的社会工作》,它开启了增权理论的系统论述,也标志着赋权取向在社会工作专业中的诞生。[美]托尼·莫里森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看,看那边,那个女孩,看她的眼睛,比我的蓝吗?”“没有你的蓝。”“你好好看清了吗?”“好好看清了。”“又来了一个,看看她的眼睛,看看是不是比我的蓝?”《最蓝的眼睛》二、什么是赋权1.字典中的定义:《韦伯斯特新世界辞典》:赋予权利或权威;赋予能力;使能;允许。《韦氏大学字典》:授予权威或法律权利;使有能力;帮助自我实现或增强影响。《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使有权利。即指人们对自己的生活和社团重新获得权利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个人也是集体所经历的过程。《社会工作辞典》:帮助个人、家庭、团体和社区提高他们个人的、人际的、社会的、经济的和政治的能力,从而达到改善自己的状况的目的的过程。2.学者的解释Solomon(1976):强调这是一个“减少无权感”的过程,方法是通过发掘“无权的一群”的权力障碍,协助他们消除非直接权力障碍的效果与直接权力障碍的运作。他认为,赋权指的是一个过程,其中,社工将与案主共同采取一些行动,来减少由于消极的价值观给案主带来的无权状态,并克服一系列障碍来解决问题。Rappaport(1981、1984、1987):赋权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人们、组织和社区对其事物获得控制的机制。科福(1984):赋权是指发展积极的自我能力意识,对周围的社会政治环境有一个批判性的、分析性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可以增强个人和集体的资源。Torre(1985):赋权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对权力的再分配、一个过程以及一个目标。斯坦堡(1991):赋权指获得权力、发展权力、夺取权力,或者说是帮助使用权利或能够行使权力的过程。Uiterrez(1998):赋权是一个增加个人权利、人际权利或政治权利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使个人能够采取行动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综上所述,赋权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其定义涵盖了三个层面:个人层面的赋权:发展一个更加积极的更有影响力的自我意识。社区层面的赋权: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以便对个人周围的社会政治环境有一个更加具有批判性的理解。社会层面的赋权:获得更多的能力和资源,以实现个人和集体的目标。3.赋权的定义“赋权”是指赋予或充实个人或群体的权力,挖掘与激发案主潜能的一种过程、介入方式和实践活动。这里的“权力”是指个人或群体拥有的能力,是对外界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强调的是人们对他人、组织或社会的拥有、控制和影响。三、人们为什么会产生无力感?为什么需要赋权?无力感是基于这样的因素:如经济无保障、政治上的失语、无法企及信息、缺乏批判和抽象思维、生理和心理压力感等。所罗门的研究表明,大多数人都要经历这样的发展:在早期的家庭生活中获得的良好经验带给了他们参与社会互动的信心与能力,而这样的信心与能力增强了他们协调人际关系、充分运用社会制度去进一步提高自己能力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拥有有利于接受并良好扮演重要的社会角色。但对于很多受压制的人群来说,他们可能面临一系列的权力障碍。间接性权利障碍:负面的早期生活经验(如因种族、残疾

1 / 5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