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如祥――众善奉行---佛教思想与企业的和谐发展(中英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189-眾善奉行——佛教思想與企業的和諧發展如祥閩南佛學院學生內容摘要:企業是國家的重要經濟市場,所以企業能否和諧關鍵在於內部的管理。那麼怎麼樣來和諧企業呢?本文以佛教的緣起論認識自己,以人人平等、六和敬思想經營人心,以四無量思想心來報國土恩,來構建和諧企業。關鍵詞:緣起論人人平等六和敬四無量心眾所周知,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是全人類共同的理想和目標。而整體的和諧是不能離開個體的和諧而存在的。作為社會經濟的組成細胞,企業的和諧對和諧社會的構建有著微觀基礎的作用。對於掌握著國民經濟命脈、對國家經濟安全和社會安全有著重要影響的國有大中型企業來說,其和諧更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基礎。那麼如何和諧企業呢?佛教正是為企業的和諧提供了思想法寶。一看這個題目,人們就以慣有的想法認為佛教是出世間法、解脫法,怎麼會跟企業掛上鉤呢?其實不然,我們來看什麼叫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指在一定環境下,企業及其員工在學習和生產經營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共同理想、作風、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是一種具有企業個性特徵的信念和行為方式。其實,從這個定義當中我們看出企業是心智的活動,理念的管理。而佛教也是相當重視企業理念的。佛陀當初創建僧團就是本著有組織、有計劃的企業精神而成立的;唐代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也是具有企業思想;近代太虛大師整理僧伽制度,就是企業精神的展現。也就是說企業不一定是社會的工商業,它是社會現代化的名詞。所以佛教是不離世間法的,它是一種指導人們走向覺悟的教育思想。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如果企業家融合佛教思想管理企業,將會促進企業和諧發展,同時為構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190-建和諧社會奠定基礎,推進社會經濟的發展。企業能否和諧發展關鍵在於內部的管理和外部的支援,內部的管理體現在管理員以佛教緣起論提高自身的素質和才能,以“人人平等”、“六和敬”來幫助管理員培養員工以及解決管理員和員工的矛盾。外部的支持是企業以佛教“慈悲喜舍”的思想利益社會群體、報答國家。一.用佛教緣起論來認識自己在社會生活中,人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的情緒和感情的支配,什麼樣的情緒和感情則往往使人產生什麼樣的行為。同樣地,在企業生涯中,管理活動既然是一種系統的行為,那麼它必須受情緒和感情的影響。而要作為一名優秀的管理者,則必須具備相當程度的情商。也就是說情商是管理員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心理學家研究表明:誰若能自控情緒、戰勝情緒,則他具有特別的智慧。而佛教的緣起論則能使一個人充分地瞭解一切事物,不單是對一切事物的剖析,更是對人心裏情緒的看透。緣散則滅,表現出其形態就是幻化無常的,沒有一樣事物能永恆存在,刹那生刹那滅。所以《金剛經》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即便是我們的觀念也是刹那生滅,其形相是空的,找不到一個實體。如果了知緣起論,我們能夠清楚地觀到自己的情緒刹那生滅,沒有一念可以讓我們抓住,喜怒哀樂只是外面的環境刺激了我們的內心,所以它只是意識中的一個跳動的念頭。原本依他起的外在事物是沒有任何思想觀念附著的,而是由我們內心的貪、嗔、癡給外在事物加上了概念。如環境它本身無好壞,但刺激了我們內心的貪念,我們心生歡喜,相反與內心的嗔恨心相應,我們會苦惱。其實,會讓我們喜怒無常,也是因為我們沒有充分認識外在事物以及內心的根本。所以一個管理員如果了知緣起論,他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認識自己的情緒,自我激勵,隨時激勵自己振作精神,樂觀向上而不受其他因素影響。甚至能認知他人的情緒,即能夠察顏觀色,清楚地瞭解對方的情緒以及在這種情緒支配下可能做出的行為。在企業生活中,市場瞬息萬變。一個管理員能了知自己的情緒,善於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191-控制情緒不受外在影響,他的念頭就特別清晰,不會以固有的觀念而是用緣生緣滅的角度看待事物,即以發展的眼光認識企業發展,抓住機緣、創造機會發展企業,懂得在變化的事物中把握企業;不以主觀來臆斷或盲目瞎做而以銳眼觀察市場經濟的變化,做出睿智的決策,立定長遠正確的目標,制定決策時既能符合企業的要求,乃至適應經濟全球化要求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又能處處考慮到部下的利益,為廣大員工做好事、辦實事,時刻關注顧客需要什麼,他就生產什麼,這樣就會得到部下的擁戴和社會群體的支持。于一切境遇中安住,於逆境中磨練心智,順境裏也安不忘危,寵辱不驚、不驕不躁的平和心態會幫助企業靈活變通,助其平穩地度過危機與鼎盛的不同時期,建立其長遠的發展。這其實也是佛教三學中的“慧—提得起,放得下”的表現。二.以佛教“人人平等”來經營人心,以“忍辱度”、“六和敬”來促進團隊精神在企業管理中,每個組織內部,都是由形形色色的人構成的一個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群體,上、下級之間,同事之間若不能進行正常的思想資訊的交流,則會使組織資訊鏈條中斷,人員之間的關係疏遠,組織內部就不可能有團隊精神的產生。以人為本,解決人的系統問題和如何使團隊精神發揮極致已成為21世紀管理理論與實踐的核心問題。“緣起論”既是佛教的核心思想,那麼“人人平等”正是建立在“緣起論”的基礎上的。從緣起論的原理可以看出,外在的事物依種種條件生成或變壞,我們的“色身”也是由種種因素和合而成的,所以無論貧富貴賤在生老病死無常現象面前是平等的,無一人可以逃脫因緣法則。來到世界上的每個人只不過是發揮著其不同的作用價值,沒有誰是主宰者,或創造者。即佛教講的“人人平等”。從企業的最高層領導者,到企業的最低層執行者,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只有分工的不同,沒有人格與特權的差別。所以每個人在其崗位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反映在企業管理上的就是以“人為中心”的管理。要員工能很好地且積極地完成其工作就要觀察每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192-個員工的潛在能力或對他們進行普通教育、職業培訓以及對員工的健康素質的測試。用佛教“人人平等”的思想,在選人、任人上要堅持以人為中心,強調員工的理想、道德、價值觀和行為規範在企業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根據員工每人的能力、性格特點,選拔、培養適合的人,安排合適的崗位,並選擇適合的激勵手段,從而激發員工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給員工疏導正見,培養出色的員工,促進員工與企業的共同發展。這種管理處處體現人文關懷,尊重人,愛護人,就是把人放在企業管理的主體地位上。這樣員工對企業有認同和歸宿感,幫助企業減少內耗,有效運動,和諧合作。同時也是一個管理者有發展的眼光和具備相當程度的情商的一個體現。如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根據員工的實際能力分配部門或工作崗位,而且不斷提升黨員和職工的參與意識和創造動力、積極創新,吸引、培養和穩定人才隊伍機制,實現了企業與職工共用發展成果,推動了企業和諧發展。重視對員工能力的培養的同時還要注重人際關係:“如何寬厚待人?如何培養人的自信心?和如何進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才能促使團隊精神發揮更佳?美國著名的成人教育學家戴爾·卡耐基認為,一個人事業的成功,只有15%是由於他的專業技術,另外的85%要靠人際關係、處事技巧。從卡耐基的說法看出人際關係也是企業能否和諧發展的關鍵。這往往也是管理員與員工難以解決的矛盾。對待矛盾,佛教要我們有忍辱(佛教“六度”中的“一度”)的精神、忍讓的精神、包容的精神、化解的精神,不要針鋒相對。順便說一下,佛教的思想學說,是以人為本,從人出發,從個人出發,它是對個人身心性命的修養。嚴格來說,它不是社會學說,所以它沒有詳講到這個群體對待那個群體應該怎麼樣,而更多地是講我們個人應該怎樣。如果我們把這個思想用在生活上,那別人會抓我們的辮子,說我們敵我不分。但是佛教是告訴我們每個人應該怎麼做,每個人把自己個人之間的矛盾化解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社會自然就會安定團結,人際關係自然就會和諧,社會風氣也會逐步地有所改善。所謂淨化人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193-心、祥和社會是要從每個人做起,然後形成一種風氣。所以佛教的一切精神是重在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當下做起,所以忍辱心看似消極、實際上最為積極,可以用它來化解一切人我是非矛盾。但在企業內部管理中,只有管理員一個人來管理企業是不夠的,還要有眾人和諧的思想制度。而佛教僧團管理上的“六和敬”對於建立現代和諧企業起了指導作用。什麼叫“六和敬”?“六和敬”就是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1.身和同住是指僧團都過著和諧的生活,不去侵犯團體裏的任何人,所以他們是互相尊重、理解和寬容。即大家在一起不能發生人身的相互攻擊與侵犯。2.口和無諍是指達到溝通上的和諧,所以就沒有爭執,語言都是和諧的,但要內心的見解相互一致,才有可能做到言語的不起爭論。3.意和同悅是指他們有相同的目標,僧團的成員以和諧達到共有的目標。即心意的共同欣悅,為了達到共同的目標所得的共同喜悅。4.戒和同修,他們遵守著相同的戒律,所以在戒律面前人人平等,沒有一個人有任何特權。也只有大家都一起遵守相應的規章制度,這個規章制度才能發揮最佳的約束效應。5.見和同解是指思想的統一,共同的理想和觀點。一個團體目標一致,見解才會統一。6.利和同均是指他們依著相同的方式生活,所以團體的每一個人都不能比誰擁有更多利益,也是物質上的均衡分配,分配均等合理能促進團體的和諧發展。“六和敬”思想其實也是“忍辱心”的體現。一個企業如果能運用佛教的“六和敬”管理企業,對內部“自我管理”能力地提高,和“團隊協作”精神地發揚發揮著積極的作用。簡單的講就是以“行美,言美,意美”來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以和待人,以誠待人,促進企業的和諧發展。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194-三.以“慈悲喜舍”利世作為企業道德行為準則從“緣起論”、“人人平等”的佛教思想看出,其實佛教的四無量心“慈悲喜舍”更是建立在兩者的基礎上的。“慈予樂”、“悲拔苦”、“喜無畏”、“舍無得”—佛經雲:“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花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也就是說菩薩能成就佛果是眾生成就的。而在企業生涯中,企業能夠和諧發展,都是員工的配合、社會群體的擁戴和國家的支持,所以要以“慈悲喜舍”作為其道德行為準則來報答社會和國家恩。“慈以樂”—給眾生之樂,在商場上就是對消費者要“貨真價實”,其體現的是要以信義為經商基本原則,是做好買賣的首要前提。所謂“貨真價實”就是商品要價值、品質相符,不僅價格公道實在,而且品質完善純真。不能以此充好,以假充真,欺騙顧客。俗話說得好:“只要貨贏人,不愁客不來。”所以在企業運營管理上,誠信是企業發展的根本。清代商人劉瑩剛做的是胡椒生意。他經人介紹與一供應商簽約購進了800擔胡椒。而後辨別出這批胡椒有毒。原賣主聽說後,惟恐姦情敗露,毀及自己的名聲,想以原價收回全部貨品、中止契約。然而劉瑩剛不惜成本把這批有毒的胡椒全部摧毀,以免這批胡椒賣主“他售而害人”。我們從中知道誠信可以看出一個人修養的程度,也是構建企業和諧的基礎。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曾經指出:“大量而廣泛的實踐證明,在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企業文化再造是推動企業前進的原動力,但是企業誠信作為企業核心價值觀是萬古長存的,它是企業文化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石”。對消費者誠信就是給眾生之樂。只有誠實守信才能使企業有更廣闊的市場前景和穩健的經營風格,也是和諧社會的基石。“悲拔苦”、—拔眾生之苦;“喜無畏”—給眾生無畏,兩者體現在社會上就行慈善事業。當眾生有種種災難怖畏之事,將自己的錢財施捨給需要幫助的人;或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種種煩惱、壓力,不良情緒等影響工作甚至傷害到人,以無畏的精神安慰他們,幫助他們免去內心的怖畏去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195-除不安與煩躁。其實默默地關懷與祝福,給人笑臉也是無形的佈施。美國的“電腦大王”若頓夫婦,其龐大的別墅每年接待成千上萬的募捐者和參觀者。夫婦倆他們決定將他們的錢財貢獻給社會的慈善事業,並扶助藝術方面的新生力量;他們成立了不止一個的基金會,來資助藝術館、博物館、財政困難的報社和兒童救助以及教育事業使社會大眾能長期對這個企業放心和有忠誠。其實我們也從中看得出他們的善舉並未因此而影響其資本的積累,他們的勢力反而更壯大,商業更昌隆,家庭更富饒,遠遠超過了其先前的投資。同時獲得好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