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柏霜警官主讲(第0069集)《太上感应篇汇编》文字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太上感應篇彙編》(第六十九集)黃柏霖警官主講2014/04/20台孝廉講堂档名:57-109-0069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今天我們研討《太上感應篇彙編》第十九句,【忠孝】之二十三。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二百一十八頁,第二段:【又曰。豈惟怨怒不可使有宿物。即要父母兄弟從天理上行。要父母兄弟愛我親我。此是好意。亦不可肚腸太急。著手太重。太重。則執而不轉矣。】這一段比較簡單,我們看這個字句解說:『宿物』就是累積在我們心中的念頭,這個念頭,老法師在講經常常講,就是「念念成形,形皆有識」。「物」如果从佛法上解釋,就是我們的阿賴耶識。「宿」是指我們多生累劫以來的習氣。「宿物」,如果照這一段字義上的解釋,就是我們跟長輩或是父母之間曾經有一些怨、或者怒,生氣的這種阿賴耶識的種子,「宿物」就是我們的業識,佛家講神識。2我們将神識、業識分成身、口、意三業,身三、口四、意三。身三就是殺生、偷盜、邪淫。口四就是惡口罵人,兩舌是非,妄語、綺語;貪、瞋、癡,這個意業最難除。《俞淨意公遇灶神記》,裡面就提到,比如說嫉妒念、高己卑人念、恩仇報復念、貪念、淫慾念、褊急念,像這些我們以為別人不知道,但是都入阿賴耶識。法達禪師去見六祖大師,因為法達禪師有傲慢心,因為他讀誦《法華經》三千部,他見了六祖大師,他頂禮的時候頭不著地,就是不夠恭敬。六祖大師說,你心中有一物,那個地方就有提到一物,你心中有個執著,你心中有我慢。這一段我們過去,在講經的時候講得很多,「宿物」是儒家的用語,如果跟六祖大師講的這個你心中有一物就很接近了。再跟唯識學裡面彌勒菩薩所講的,老法師常常在開示講的,「念念成形,形皆有識」。那個識就是「物」。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把,六根接觸六塵,把我們的這個無量無邊的,百千萬億的妄想,用一句阿彌陀佛來轉念。它的目的就是把它轉成阿彌陀佛的種子,那就是清淨的種子。3我們的起心動念,其實惡念多善念少,各位如果常常這樣去觀照的話,你會發現是真的惡念多善念少,我們八識五十一個心所裡面,所以這個「宿物」就是,心中有一物、有執著。『肚腸』就是心腸、心思。『著手太重』,「著手」就是用力。我們來看這個白話解釋,它說,做子女的,你不只不應該把這個,怨恨怒氣積存在心中,同時你也要引導父母兄弟,向著天理之路來行走。什麼叫天理之路?天理之路就是我們常講的性德,還有我們前面所探討過的,天性、血性、真骨血,這個都叫作天理之路。大舜把他的父親瞽叟,當成至尊、至聖、至神、至仁、至慈,這個叫作天理之路。那裡面我們有提到,我們怎麼去孝養父母、去奉事父母?就是要從這個天理之路,天性下去「著手」,沒有一些磨擦,沒有一些衝突,就是「幾未動」,大家沒有發生不愉快。家人在一起,兄弟、姐妹在一起,難免在日常生活裡面,多多少少都會有磨擦,甚至父子之間、母女之間都會有,為什麼?因為我們的習氣、執著很重,我們都隨順習氣,隨4順情緒,現在講就是跟著感覺走。所以「幾未動,挑動他」。如果你這個種子,沒有起現行,你趕快就把這個天性引出來,就挑動他,「幾甫動,接引他」。那麼已經造作了,那怎麼辦?就用這個天性來接引他,「幾有失,挽回他」。已經發生衝突了。父母之間、兄弟之間,已經發生這種所謂的怨跟怒,那怎麼辦?那你要去轉這個境界,這個境界在你的心中。不是在對方,在你的執著放不下,在你的我貪、我愛、我瞋、我癡。你放不下這些習氣種子,還有傲慢。如果已經產生衝突了,有怨了,有怒了。那你一定要去化解,這叫「幾有失,挽回他」。否則的話,這個鴻溝會愈來愈深,裂痕會愈來愈大。那麼是「以心斡心」,前面我們探討過,用這個心念去轉,叫「以心斡心」,「視無形、聽無聲的工課」,這個無形、無聲就是,我們這一念心性,我們的自性,它是無形無相的。你要找它的體找不到,但是作用恆河沙。你根塵接觸都是它在起作用,大經裡面講:說我們這一念心叫真空妙有。5實相是什麼?就是我們這一念心的本來面目。它無相、無不相,它的體是無相,就是這裡講的無形無聲。可是雖然無形無聲,你看得到、你聽得到,你所看到的一切萬物,那就是我們的「見性」,你所聽到的聲音,不管這個聲音是你喜歡聽,或是不喜歡聽的。就是我們的「聞性」。毛病出在我們喜歡聽的,我們起心動念攀緣了;我們喜歡聽的,我們起了貪愛心。我們不喜歡聽的,我們起了一個排斥的心,起了一個瞋恨的心,這叫「攀緣取捨」。你喜歡聽的,就攀這個緣,就把它抓過來。你不喜歡聽的,就把它推出去。都在你這一念心造作。這個體是無形無相的,這個「見性聞性」,老法師跟我們講六根接觸六塵,你的見聞覺知就變成六識了。如果你覺而不迷,六根接觸六塵,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見聞覺知就起作用,聽得非常清楚,看得非常清楚。但是內心如如不動,不取於相,我們稱那個功夫叫「三昧」,叫「定慧等持」,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6所以,「故不待行事不從,當見志不從時」,什麼叫「志不從時」?你想要講的目的,他不一定順你,你所講的話,兒子不見得會順你。尤其是現在這個時代,你講的他不聽,你明明是為他好。他就是不見得會聽。為什麼?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我見啊,堅固不移的,不移是不會改變的,根深柢固的我見,我見的第一條就是身見,破不了。你有你的想法,兒子有兒子的想法,女兒有女兒的想法,你左右不了他。尤其現在吸收的資訊特別快,網路電腦,你還沒有講,他已經知道你要講什麼了。他都去學來了,你怎麼講他,他已經開始,知道怎麼跟你回話了。所以現在的父母對小孩,都很無奈,就這個道理。因為邪知邪見太多,在網路、網絡電腦,裡面就可以取得了。還有同儕、同學之間,所聽來、所薰習來的,還有他自己本身,過去生的習氣。你如果瞭解以後,你知道每一個人都有這個我見。你要怎麼辦?你要用智慧,你要去轉你的心念。這「依報隨著正7報轉」,你心轉,他就跟著你轉了。磁場就跟著你轉,家裡的環境氣氛就跟著你轉。你不轉,統統不會轉。所以「志不從時」就是你想要這樣,但是他偏偏不配合,他不聽你的話,那父親、母親也是一樣,那怎麼辦?你要費盡心機啊,孝子要費盡心機,你唯有這樣,才有辦法能心與之一,你才有辦法跟父母同心。未始有違,才不會違逆。才不會產生不孝,如此而誠,如此而順。所以最重要的是什麼呢?就是要誠跟順。現在都是父母跟爺爺、奶奶,順這個兒子跟孫子。在大陸叫作小皇帝、小公主,什麼都是他先,對不對?吃東西是小孩子先,吃飯也是小孩子先。《弟子規》裡面講,「長者先,幼者後」。大家都沒有把他教好,它說如果你能夠誠跟順,你就可以把父母親跟我,「聯屬一本之真原」,每一個人都有天性,每一個人都有這個天理之路,你要去接引他,挽回他。那麼「團團會在這裡」,會在哪裡?會在這一念天性,就是大舜化解他跟他的父親、母親,跟傲慢的弟弟之間。就是團團會在那個天性,最後終於改變了業力,大舜的德行成8為聖人,聖人如果按照佛家的標準就是什麼?圓教初住位的菩薩,圓教初住位的菩薩就是聖人,為什麼呢?他破我執、法執,破根本無明,見法身,就是成佛。在天臺宗裡面講的六即佛,叫什麼?叫分證佛,叫聖,賢就是菩薩。「團團會在這裡,便把天地同根,萬物同體之真原」,團團會在這裡。這就是佛家講的,有情無情同圓種智,就是大慈大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是什麼?成佛。成佛才有辦法怎麼?才有辦法做到這裡所講的,「天地同根,萬物同體」。那就是淨空老法師常常講的,一切虛空法界眾生都是我自己。佛家常常講,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不就這個意思嗎?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就是這裡講的「天地同根,萬物同體」,平等法界。就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入一真法界,入絕待真如。沒有相對的能所,那怎麼樣才可以,沒有相對能所?要破我執,破法執,再破一品根本無明,你才有辦法證得六祖大師那個境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真空妙有。讀到這裡的時候就感覺,儒家的境界也很高。只是表達9的方式不一樣,但是境界、意境跟佛家很接近了,「團團會在這裡」。「同共一法身」,就是「團團會在這裡」。那只是用詞不一樣而已,佛家講叫「同共一法身」,每一個人都有這個,清淨的佛性。所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迷的話叫眾生,悟的話叫作成佛。迷的話佛變眾生,悟的話眾生成佛。就是「轉迷為悟,轉凡成聖」。佛法最後的究竟是什麼?「佛佛道同」,每一尊佛,見解都一樣,所以《金剛經》裡面講「無諍」,這裡講「團團會在這裡」,到這個境界跟你講結果是怎麼樣?小到你跟父親跟母親,兄弟姐妹,怎麼不能感化呢?怎麼不能夠同生極樂國呢?是你自己做不到,你不願意放下那個執著,你不願意放下那個,我貪、我愛、我瞋、我癡,「我」最大,如果你能夠做到放下、看破,瞭解這個「天地同根,萬物同體」。那這裡講,「何性命之不周,何位育之不行」。「何性命之不周」就是說,哪一個人不能夠,恢復這個天性呢?「何位育之不行」就是說,再怎麼樣頑劣的人,都可以調伏。哪一個不能夠教化呢?老法師說聖賢是教出來的,好人也是教出來的,就是這裡講的「何位育之不行,何天下之事變經權」。10哪一件事情,不能夠通權達變呢?以上所講的,就是這裡講的,你要把父母兄弟引到『天理上行』,就是這個意思。那麼這個,都是在我的「靈明斡運中」,靈明就是我們這一念天性。要讓他們,『要父母兄弟愛我親我』這是好意。『亦不可肚腸太急』的意思是說,不要,「肚腸」就是心腸,不要太過心急。「著手太重」就是做法上不要太過粗重,要怎麼做呢?一般俗話講,無聲勝有聲,如果家裡吵架的話,如果你跟父子、母女,或者夫妻吵架的話,各人看各人的,你吃你的飯、我吃我的飯,你睡你的覺、我睡我的覺,各人回到各人的房間,你看你的電視,我去聽我的音樂,問題還是沒有解決。還是相敬如「冰」,冰是冰塊的冰。那怎麼辦呢?就是我們剛才講的,你慢慢從自己去改變,你不要去改變對方,你改變,你做個示範跟典範,你先把你的習氣毛病先改掉,先把你的執著先放下,先把我慢放下。你觀照看看,不只是你在讀誦經典,在家裡念佛、拜佛,11讀誦經典,你不就是要轉成這個清淨嗎?你不是要轉這個苦境嗎?你不就是要離苦得樂嗎?所以這裡講,做法上不能夠太重,太粗重。反而會怎麼樣呢?會形成固執的現象,沒有轉圜的餘地,我們中國人講的,事緩則圓。如果你這樣精進用功,再經過佛力加持,「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老法師常講的,依報隨著正報轉。你心轉,一切的好、壞、美、醜,是非善惡就跟著你轉了。《地藏經》裡講轉經,轉三遍,轉五遍,就是要轉變你的習氣,轉變你的毛病,轉變你的觀念,是這個意思。接下來我們看第二段:【又曰。又有四等父母。待孝尤切。而不孝之罪。特甚他人焉。一曰老。二曰病。三曰鰥寡。四曰貧乏。父母當少壯時。食息起居。猶能自理。至龍鍾鵠立。扶杖易仆。寒夜苦寂。鐵骨難挨。又如偏風久病。坐臥不適。遺溲叢穢。席薦可憎。子所難奉惟此時。親所賴子亦惟此時。又如老境失12耦。寒暖誰問。形影相對。心話莫提。丈夫猶自可。嫠婦可奈何。就使兒孫滿前。耦者耦。稚者稚。人人鼾睡去。箇箇樂事歸。漏聲長處不堪聞。枕邊淚濕與誰語。有孝兒孫。頗能顧養。猶將冷意。暫託熱腸。不幸而母我者。乘慣撒潑。姑我者。橫面阻絕。祇護半點骨血。空博一生淒楚。又有撫字財匱。婚娶力竭。健少年。經營肥暖。老窮人。搔首躊躕。望一味以垂涎。丐三餐而忍氣。夜爨晨炊猶罵閒食。紡績抱孫尚呪速死。此數等父母。怨氣尤足動天。為子孫者。行孝益當倍於常兒。勸化者。亦於斯為喫緊也。】好,我們來看,這一段的字句解說。『鰥寡』二百一十九頁,「鰥」就是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龍鍾鵠立』「龍鍾」就是老態龍鍾,就是衰老。「鵠立」「鵠」就是一種鳥,站的時候是一只脚,看起來好像很孤獨,這叫「鵠立」。「龍鍾鵠立」人老的時候行動不便,年老體衰、行動不便的樣子,就像「龍鍾鵠立」。『扶杖』就是拿著拐杖。13『易仆』就是容易摔倒。『偏風』就是中風,半身不遂。『遺溲』就是大小便失禁。老人家都會,很麻煩。每一個人都會經過生老病死的過程,那是很痛苦,很無奈的。所以做子女,在這一點上就要盡孝。記得我母親生病的時候,就曾經有這個現象,大小便失禁。所以你在服侍父母的時候,要特別尊重他,要給他尊嚴。他們還是放不下這個我執。因為當時,我家的沙發是布做的,不是一般的塑膠皮,是布沙發,像有這樣老人在家,就特別要注意、留心。比如我在上面鋪一層,防這個糞便滲透

1 / 5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