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古典社会学理论三大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社会学第三讲——古典社会学理论三大家社会学张贯磊主要内容一、马克思的批判社会学理论(一)唯物史观(二)社会阶层分析框架(考)(三)剩余价值理论(四)异化理论(考)(五)意识形态二、涂尔干的社会整合理论(一)涂尔干的社会观及方法论(考)(二)社会转型与失范(考)(三)社会失范的表现——自杀(考)(四)对涂尔干社会学理论的评价(考)三、韦伯的理解社会学(一)理解社会学方法论(考)(二)政治社会学(考)(三)宗教社会学(考)(四)对韦伯的评价(考)四、大综合一、马克思的批判社会学理论马克思从商品化的角度开展对资本主义社会1.产品商品化与劳动力商品化构成了现代社会的关系基础2.社会的发展动力源于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及由此产生的资本积累动力3.资本主义的矛盾、危机、异化和阶级斗争等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表现4.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构建现代社会的蓝图(一)唯物史观1.唯物史观的前提,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前提2.社会是一个以生产力为基石的有机体,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3.社会变迁问题——人类社会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而这个发展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历史的动力不应从任何外在于人的力量去寻找,在于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二)社会阶层分析框架资本——资产阶级土地——农民阶层(逐渐消亡的阶层)劳动——工人阶级阶级的定义:首先,作为一个阶级,这个阶级的成员的生活条件相近。其次,他们的生活方式是相同的,有共同的一个生活环境。如果相互之间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根本就不是一个类型的,甚至有可能会造成相互之间的敌对,自然就不能形成一个阶级。再次,小农彼此之间并不是不联系的,彼此之间意识到了我这个群体存在着共同的利益,有着共同的意识,这样相互之间才会有一个区域性的、全国性的的联系,形成一定的组织。最后,这个群体自己不仅意识到了这个群体的自己的利益,并且能够自己代表自己这个群体的利益,而不是对别的阶级形成一种依赖。在此四点上形成的群体就是阶级。(三)剩余价值理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因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费用决定的,其中包括劳动者本人的培养、教育费用和维持其家庭成员生活的费用,而这恰恰就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部分——自用价值。(四)异化理论马克思的异化,主要是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从结果的角度看劳动产品与工人的关系,劳动对象的外化,“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但是这种劳动的对象化丧失掉,对象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变现为异化、外化”。简单的说就是工人所生产的产品不再是属于自己的产品,相反人们反倒要受这些产品的奴役。劳动的过程中劳动的出卖,所获得的补偿是工资。所生产的产品不再是属于工人自己了,相反工人还要通过货币在市场上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货币。第二是从生产的过程,生产的行为的角度去看的,即劳动本质的异化,或者成为“自我异化”。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不再属于工人的本质,在这样的劳动的过程中工人不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工人每天的工作不是实现自己的人生的价值意义,而是每天在生产线上从事枯燥的乏味的令人崩溃的重复的活动,使工人的身体和精神备受折磨,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下班工人的想法就是赶紧逃离这样的劳动,不是将劳动看作是自己的幸福所在,恰恰相反,这样的劳动形式成了自己的不幸的事情。劳动成了工人的一种折磨。第三是人的类本质的异化。马克思认为人们把类看做是自己的本质,而动物不能自觉意识到自己的类。人的类本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作为人的物质食粮,包括在人的类本质之中,二是自由自觉地社会性的劳动。“异化劳动。由于使自然界,使人本身,使他自己的活动机能,是他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也就使类同人相异化;对人来说,它把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第一,它使类生活和个人生活相异化;第二,把抽象形式的个人生活变成同样是抽象形式和异化形式的类生活的目的。”生活对于他自己来讲本来是维持的生活的手段,但是异化劳动使得这种关系变了,生活对于他自己来讲不是维持生活了,而是维持自己的生存。(《1844手稿》)第四,“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对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还生产出他人对他的生产的和他的产品的关系,异己他对这些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在马克思的叙述中主要是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指工人与工人之间的关系,另一个是指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通过这种异化的外在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了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对这个劳动的关系,就是资产阶级。(《1844手稿》)(五)意识形态1.意识形态既是人们精神生产的产物,同时它又是外在于人类,并强制人类的一套整合的观念体系2.每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和意识形态反映的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3.意识形态是对“现实的颠倒、逆转和经过修剪的反映,是一种虚假意识二、涂尔干的社会整合理论(一)涂尔干的社会观及方法论(考)1.涂尔干的双重社会观2.涂尔干的社会方法论(二)社会转型与失范(考)1.社会整合或社会团结2.社会整合的类型即社会类型的划分3.社会团结的危机——社会解组(三)社会失范的表现——自杀(考)1.自杀的定义2.自杀的类型3.自杀的控制(四)对涂尔干社会学理论的评价(考)1.涂尔干的社会建构——道德社会+道德个人2.评价(一)涂尔干的社会观及方法论(考)1.涂尔干的双重社会观——客体社会;理想社会社会——理想的中心——宗教——集体仪式——集体生活——崇拜社会的本质《宗教生活的基本方式》——宗教明显是社会性质的,宗教表现是集体实在的集体表现,仪式实在集合群体之中产生的行为方式,他们必定要激发维持或者重塑群体中的某些心理状态2.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论社会事实:任何可以对个人是一外在制约作用的固定或不固定的行为方式,或在一个社会中普遍出现的、同是不依赖于个人而独立存在的任何行为方式。也就是说,一种思想和行为,如果仅仅发生在单独的个人身上,不能算作社会事实,只有通过某种方式或过程成为多数人的共同思想和行为时才获得社会事实的性质。社会和组成社会的个体处于两个层次,需要不同的许可对他们分别进行研究,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社会事实的特点:一是制约性,即社会事实不仅存在于个人的意识之外,而且还具有一种必须认同、服从的、带有某种强制性的力量。这种强制性力量会强加于个人,而不管个人是否愿意接受它;二是客观性,也就是说它是实际存在的一种对象,而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另一方面,迪尔凯姆认为客观性不等于可见性或者可触性。例如,法律、道德、宗教信仰甚至包括语言以及货币制度等都独立存在于个人的意识之外;三是普遍性,这是由于它具有集体性研究社会的准则必须把社会事实看作“事物”社会事实必须根据社会事实来解释不能把社会事实的起因于它所发挥的功能混为一谈,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并重。(二)社会转型与失范(考)1.社会整合或社会团结社会团结:是指把个人结合起来的社会纽带,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结合的联系状态。社会的本质是个人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超越个人的品质,那么特殊的品质就是人与人之间形成的社会团结。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具有的信仰和感情的总和,构成了他们自身明确的生活体系,…称之为集体意识或共同意识。2.社会整合的类型即社会类型的划分机械团结型社会:建立在个人相似性基础上,社会靠惩罚性法律得以维持,主要出现在古代社会以及近代不发达的社会中。在这个社会里,集体意识占据绝对统治地位,个人意识被集体意识所压制;压制性制裁:刑法将任何威胁或违反集体良心的行为确认为犯罪,由此实现社会对每个个体的日常生活的有效监督和控制。有机团结:由发达的社会分工,以及社会成员间的异质性所决定的另一种社会联结方式-近代工业社会。在这种社会联结形式下,由于分工导致的专门化,增强了个体间的相互依赖。一方面,分工越是细致,个人对他人或社会的依赖就越深入;另一方面,每个人的行动越是专门化,个性就越是鲜明,就越能摆脱集体意识的束缚。具有各种器官的有机体一样,每个人都按照社会的分工执行专门的职能。恢复性法律:涉及到维护或恢复合作关系,不是为了赎罪,而是为了将事物恢复原状,不像在机械团结的社会里,法律是一个集体的共同意识或情感的表达,而成了已分化的个人间有条件的行为规则。在个人意识或个人主义抬头的同时,集体意识尽管还存在,但其功能尤其是对日常生活的控制和调节大为减弱。3.社会团结的危机——社会解组社会分工《社会分工论》分工原因:人口增长——人口密度、社会容量——社会竞争——分工分工功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个体间的愈加独立以及功能性相互依赖;形成了一种权利和义务的体系;促进了社会整合反常分工:失范的分工:是指由于社会分工增长速度过快,在削弱了传统的集体意识的同时,没能及时建立新的道德规范,致使社会调节发生故障,人们的欲望和行为得不到有效控制,从而造成了过渡阶段社会联系过于松散、甚至解组,涂尔干把这种状态称为“失范状态”。强制的分工:是指社会分工是在不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一部分强制另一部分人接受不平等的社会规范的分工。这种分工造成了偏离有机团结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社会冲突,从而威胁社会秩序,只有在机会均等的基础上消除不平等并达到公正合理的条件下,才能产生共有的道德规范,从而维护社会团结的建立。不协调的分工:由于出于经济利益、工作效率或者社会公平的考虑进行分工,却导致了社会成员行动的不和谐,劳动积极性缺乏,从而破坏了社会团结。社会解组:由于丧失了社会联系,社会整体蜕变为一种个体相互分裂的原子式堆积的状态。从根本上是社会道德规范的调节作用发生了故障,从而使社会连结纽带出现松弛和断裂。(三)社会失范的表现——自杀《自杀论》1.自杀的定义凡是当事人自己采取直接的或间接的,积极的或消极的行动,达到了预期死亡结果的都算作自杀。2.自杀的分类利己型自杀:发生在低度的社会整合以及个人主义膨胀时期(个人与组织分离)。表现在家庭中,离婚者、未婚者、无子者、丧偶者容易自杀。所以,他说:“我们看到为什么一般说来自杀随着科学的进步而发展,我们知道为什么一般地说宗教对自杀有一种预防的作用。”利他型自杀:不是个人对社会的分离,而是社会组织对个人的控制过程而产生的,因此它是个人对集体的牺牲。如军队、宗教或邪教。“利己主义自杀的心理特征是一般的消沉,表现为伤感效忧郁或伊壁钨鲁式的冷滨。相反,利他主义自杀的根源是一种强烈的感情.所以不能不表现出某种力量。在义务性自杀的情况下,这种义务是为他的意志服务的。利他主义者自杀是因为他服从某种迫切的需要。”失范型自杀:发生在社会转型时期,个人失去了对社会变迁相适应的能力而导致的自杀行为。在这样的社会里,旧的道德观念遭到破坏,而新的道德观念尚未形成,社会缺乏明确的行为准则,个人失去了对社会变化的适应能力,个人的精神以及心理平衡遭到破坏,此时失范型自杀就会产生。当然,在社会转型时期,个人生活秩序的破坏也会导致失范型自杀的增多。宿命型自杀:也就是当集体力量对个人的超强控制使得个人无法忍受时引起的自杀行为。迪尔凯姆认为,宿命型“自杀者大多是被严酷的法律、制度断送前程以及压制情欲的人们。”3.自杀的社会控制第一,加强镇压和惩戒,政府不能姑息和纵容喜欢自杀的人。第二,加强教育,改变其性格。第三,恢复社会组织的统一性功能,努力使个人团结在组织的周围,对组织产生依恋感。(四)对涂尔干社会学理论的评价1.涂尔干的社会建构道德社会+道德个人2.评价社会幻想重建道德三、韦伯的理解社会学(一)理解社会学方法论(考)1.价值中立与价值相关2.理想类型3.解释性理解4.社会学的定义5.社会行动的类型(二)政治社会学(考)1.权利、统治、纪律2.统治类型3.科层制及其评价(三)宗教社会学(考)(四)对韦伯的评价(考)(一)理解社会学方法论1.价值中立与价值相关价值相关性:指研究这在研究过程中研

1 / 4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