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核算方法于伟2015.1.11一、概念介绍1、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ics)1998:首次提出2003:英国,首次把“低碳经济”一词印刷在政府官方文件中所谓低碳经济,就是以更少的资源使用和更小的生态代价,来支持更多的经济增长2009: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在京举办年会,会上将低碳经济概括为“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与传统经济体系相比,在生产和消费中能够节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还能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势头”2、碳足迹(CarbonFootprint)碳足迹是产品或服务在其全生命周期内所产生的碳排放总量,或者是包括个人、组织等在内的活动主体在某项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的碳排放总量,总量统一用二氧化碳当量作为衡量单位来表示。二、碳足迹划分个人尺度:个人碳足迹用来衡量个人日常生活中所有活动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是碳足迹在个人尺度下的细化;产品尺度:产品碳足迹,主要用于计算商品、服务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涉及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是目前碳排放计算的最主要尺度之一;企业(组织)尺度:企业(组织)碳足迹与产品碳足迹相比较,还包括了非生产性的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另外还有家庭尺度、城市尺度和国家尺度三、碳足迹研究方法1、过程分析法过程分析法以过程分析为基本出发点,自下而上描述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所产生的环境影响;通过分析产品的生命周期清单,得到产品生产中的能源消耗和产出等基本数据信息;利用基础数据建立碳排放计算模型,从而得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最具代表性: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过程分析法针对产品从摇篮至坟墓的全生命周期的物质、能量做出评价分析的一种环境管理工具三、碳足迹研究方法1、投入产出法是针对产业部门间的经济分析方法,用于分析某一特定经济系统中各部门间的“投入”和“产出”的数量依存关系;投入产出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分析经济活动中的投入产出,建立基础数据矩阵,通过Leontief逆矩阵变换,得到产品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进一步量化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负荷量。1、产品碳足迹评价对象分类B2B产品(BusinesstoBusiness),商家到商家)其评价内容涵盖了原材料采集、产品制造并被转移到下游组织等每个环节活动B2C产品(BusinesstoCustomer),商家到消费者其评价内容包括原材料采集、产品制造并被转移到最终消费者手中消费使用的全部过程,以及废旧产品的后期处理和循环利用等四、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过程分析法2、计算过程建立产品的制造流程图确定系统边界收集数据计算碳足迹结果检验撰写报告(1)建立产品的制造流程图尽可能地列出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中所涉及的物质输入输出及关键生产过程;(2)确定系统边界要包括产品全生命周期所有生产过程中,以及使用和使用后直接和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个别情况可排除在系统边界外;(3)收集数据(a)活动数据,即产品生命周期产生的所有物质消耗数量或强度;(b)排放因子,即消耗单位数量的物质或能量所带来的环境负荷,也就是释放的碳排放量;(4)计算碳足迹计算碳足迹首先要求建立恒等式,保证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每个环节输出及输入的物质和能量持平E为产品的碳足迹,Q为i种物质的活动数据,即其数量或活动强度数据(单位为千克/千米/千瓦时等),C为碳排放因子五、碳排放量核算指导性方法1、排放因子法排放因子法(Emission-FactorApproach)是IPCC提出的第一种碳排放估算方法,也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方法。其基本思路是依照碳排放清单列表,针对每一种排放源构造其活动数据与排放因子(EmissionFactor),以活动数据和排放因子的乘积作为该排放项目的碳排放量估算值;Emissions=AD*EFEmissions为温室气体排放量(如CO2、CH4等);AD为活动数据(单个排放源与碳排放直接相关的具体使用和投入数量);EF为排放因子(单位某排放源使用量所释放的温室气体数量)活动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相关统计数据、排放源普查和调查资料、监测数据等;排放因子可以采用IPCC报告中给出的缺省值(即依照全球平均水平给出的参考值),也可以自行构造2、质量平衡法根据每年用于国家生产生活的新化学物质和设备,计算为满足新设备能力或替换去除气体而消耗的新化学物质份额。该方法的优势是可反映碳排放发生地的实际排放量,不仅能够区分各类设施之间的差异,还可以分辨单个和部分设备之间的区别;尤其当年际间设备不断更新的情况下,该种方法更为简便。3、实测法排放源的现场实测基础数据,进行汇总从而得到相关碳排放量。该法中间环节少、结果准确,但数据获取相对困难,投入较大。现实中多是将现场采集的样品送到有关监测部门,利用专门的检测设备和技术进行定量分析,因此该方法还受到样品采集与处理流程中涉及到的样品代表性、测定精度等因素的干扰。目前,实测法在中国的应用还不多六、存在的不足尺度关注不均衡,中观尺度研究较少。由于城市、住区尺度的碳排放估算过程中面临2个主要问题:一是与自然系统有关的碳循环过程,难以对应到中观的城市尤其是住区尺度;二是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中,一个城市或住区基本不可能独立承担完整的经济循环链,且日益复杂化和全球化的经济产业链也进一步导致中观尺度的碳排放源边界难以界定,;而相同工作在宏观、微观领域进展顺利;核算方法的自身缺陷,数据获取的外部限制。在一些尺度、一些经济生产部门或者某些排放源,碳排放量核算的基础数据获取、核算方法建立工作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由于方法误差最小的实测法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数据获取受限的问题,因此排放因子法、质量平衡法等基于间接数据的方法被广泛应用,这就意味着方法本身的系统误差无法避免,计算结果也因此受到影响。六、碳排放核算标准介绍目前适用于企业或项目碳排放核算的标准有GHGProtocol(2004)和ISO14064(2006)系列标准。GHGProtocol:又称“温室气体议定书”是一项由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经过长达10年合作,集合全世界商界、政府界、环保团体共170余个跨国组织的力量,创建的一个权威的、有影响力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项目。GHGProtocol标准范围涵盖京都议定书中的6种温室气体,并将排放源分为3种不同范围,即直接排放、间接排放和其他间接排放,避免了大范围重复计算的问题,为企业、项目提供温室气体核算的标准化方法,从而降低了核算成本;同时为企业和组织参与自愿性或强制性碳减排机制提供基础数据。2006年3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公布了ISO14064系列温室气体核查验证标准。作为一项国际标准,规定了统一的温室气体资料和数据管理、汇报和验证模式。PAS2050,又称“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规范”,由英国标准协会(BSI)编制,旨在对产品和服务生命周期内温室气体排放的评价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自2008年10月公布以来,已成为国际碳足迹计算的主要参考依据由ISO于2006年公布的ISO14040《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价原则与框架》和ISO14044《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价要求与指南》,规定了产品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的范围、功能边界确定、基准流的确定。目前中国采用的GB/T24040-2008和GB/T24044-2008生命周期评价标准即从这两项国际标准等同转化而来。现今较为主流的全生命周期核算标准有PAS2050(2008)和ISO14040/14044(2006)。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