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第一轮)七年级上册(一)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和目的(观沧海)。“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B.“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景象,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C.“日月之行”到“若出其里”写诗人通过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D.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的,是乐曲的终止句,一般来说,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通过写大海之景象,展现了作者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气概。B.这首诗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的是动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C.这首诗寓情于景,即景抒情,而且境界开阔,是历代传诵的佳作。D.这首诗以写实的手法,准切地抓住最富有表现力的事物形象,略貌取神,摹绘出大海的万千气象和吞吐星辰、笼涵宇宙的气魄。(二)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描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B.颔联采用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C.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D.诗人触景而生情,诗中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2.对颈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在描写景物和时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B.把“日”“春”作为新事物的象征,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C.“生”与“人”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富有情趣。D.两句诗对仗工整,明人胡应麟称它“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三)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B.颔联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C.颈联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春景。D.尾联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阴里,更是美不胜收。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B.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活力。C.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盛景。D.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B.“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C.“古道西风瘦马”一句的一个“古”字,把游子个人的凄苦推及古今,足以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共鸣。D.“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作品以“秋”染“思”,又以“思”映“秋”,紧紧扣住“思”字,含蓄深挚地表情达意。B.“小桥”是静景,“流水”是动景,作者以动衬静,以桥下潺潺的流水声来反衬环境的寂静。C.“夕阳”句点出了时间,并照应了上文的“昏”字。D.“断肠”句借景抒情,道出了天涯游子之悲。八年级上册(五)望岳杜甫岱宗夹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厂。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C.荡胸生曾云,决毗人归鸟。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D.诗歌语言精练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六)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意为: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B.颔联意为: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C.颈联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能抵得上万两黄金。D.尾联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了。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含意丰富,表面写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写出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和“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都是对偶句。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运用比喻的写法,以花鸟可娱之物衬托诗人内心的忧伤痛苦。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运用对比手法,表达诗人忧国思家情思。(七)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对这首诗开头四句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1句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B.第2句交代丁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C.3、4句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D.3、4句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2.对诗中所流露出的感情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对老妇一家的同情。B.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注。C.诗人对老妇一家的痛苦感到悲哀。D.诗人对官吏暴虐的愤怒。(八)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萆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1.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B.三、四句写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C.五、六句可说是神来之笔,写出归隐后劳动的艰辛,内心的沉重,具有点染之功。D.结尾两句是整首诗的总结,诗人认为衣服弄湿了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要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之“愿”。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优美的修饰,却描绘出了一幅平静恬淡却不失美丽动人的农家生活图。B.诗中所描绘的田园风光以其清淡朴素,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眼前,就像一个世外桃源,让人悠然神往。C.这首诗构思精妙,前三句由早上写到傍晚,描绘了一整天的生活——除草,而最后一句便是整首诗的总结。D.劳动归来的诗人独自—人,只有一轮明月在宁静的夜空中与之相伴,烘托出诗人心情的郁闷和归隐的苦恼。(九)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单车”写独自奉命出使,一个“单”字可见作者心情的孤寂。B.“征蓬”本指随风远飞的蓬草,这里是诗人借以自喻。C.“归雁”一词,点明了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表现心情之迫切。D.“燕然”为用典,不是实指燕然山,而是代指前线,暗示前方取得了胜利。2.对诗歌表达的情感描述最恰当的一项是()A.杀敌报国无门的感慨。B.对朝廷不关心戍边士卒的抱怨。C.羁旅中思乡怀亲的愁绪。D.失意落寞的苍凉心境。(十)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对内容、写法理解不符合诗意的一项是()A.诗的一开头,就以明快的手法点明了此行将要前往的目的地,以及乘坐的交通工具。B.全诗以远游起笔,中间写途中所见景色,最后以惜别作结,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写景用语着字,也独具匠心。C.诗中所写景物,既有远景又有近景,远景广阔而雄伟,近景明朗而秀丽,可见诗人很善于摄取自然景物到诗境中来。D.这首诗从题材上说是一首五言律诗,从体裁上说是思乡诗。诗中不是写诗人离开故乡的不舍,而是以故乡水为抒情主体,描写其万里相送的情谊,使游子对故乡之思倍增。2.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丁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十一)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1.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写景,前一句从大处着笔,后一句从细处描绘。D.颔联抒情,前一句忆历史往事,后一句感时世之悲。C.颈联呐喊,前一句诉悲痛之广,后一句诉悲痛之长。D.尾联自语,前一句写秋色浓重,后一句写身世之悲。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近及远,从“帘旌”到“夕阳”,描绘了一幅雄浑而热烈的夕阳落山图。B.颔联“徙倚”二字,把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得淋漓尽致。面对满眼的湖光山色,诗人却无心欣赏,独自徘徊,是因为有满怀的愁绪,有满腹的心事啊。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说明了诗人逃难的路途之遥和时间之长,恰当地表现了诗人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D.尾联那衰老的枯木、那苍凉的湖面,何尝不像自己呢?沦落天涯的无尽凄凉,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一切尽在不言中。(十二)木兰诗(节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呜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呜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1.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东市……长鞭”具体描写木兰战前的紧张和忙绿。B.“旦辞……啾啾”具体写出紧张的战争氛围及木兰的思亲之情。C.“朔气……铁衣”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描写木兰的矫健雄姿和战争的激烈悲壮。2.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万里”句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的雄姿。B.“朔气”句写朔风凛冽,刁斗声声;月光映雪,木兰未眠。它通过环境、景物、氛围的描写,渲染出木兰思家的复杂心情和严守岗位的战士气质。C.尽管边地生活是艰苦的,周围寂静得只听见忽断忽续的刁斗声,木兰和伙伴们却仍然穿着甲胄,随时准备为保卫祖国而战。此情此景,写得有声(北风声、刁斗声)、有色(月色、雪色和铁的反光),多么耐人寻味!D.“将军”句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军十年征战,个个阵亡;壮士十年厮杀,人人凯旋。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壮土中的一员,因而凯旋。八年级下册(十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