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化学品、应急知识培训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危险化学品应急知识培训物质燃烧的三要素•物质产生燃烧需要具备三个条件:•(1)可燃物•(2)助燃物•(3)点火源•这就是燃烧的三要素。物质燃烧的三要素•(1)可燃物。可燃物是指能与空气中的氧气起燃烧反应的物质。如:纸张、木材、布匹、汽油、液化石油气等。•(2)着火源。着火源是指能引起可燃物燃烧的热能源。常见的火焰、火星、电火花、高温物体等都是能直接释放出热能的着火源。还有些不易被人们注意的,如静电放电、化学反应放热、光线照射、撞击与摩擦等,是间接转化为热能的着火源。着火源可以引起易燃易爆物品燃烧或爆炸,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必须加以控制,以免发生火灾或爆炸事故。•(3)助燃物。助燃物是指本身不能燃烧,而在其他物质燃烧时能提供燃烧所需的氧的物质,如空气等。空气呼吸器什么是爆炸极限•可燃物质(可燃气体、蒸气和粉尘)与空气(或氧气)必须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均匀混合,形成预混气,遇着火源才会发生爆炸,这个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极限,或爆炸浓度极限.•例如一氧化碳与空气混合的爆炸极限为12.5%~74%.可燃性混合物能够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和最高浓度,分别称为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这两者有时亦称为着火下限和着火上限.•在低于爆炸下限时不爆炸也不着火;在高于爆炸上限同样不燃不爆.这是由于前者的可燃物浓度不够,过量空气的冷却作用,阻止了火焰的蔓延;而后者则是空气不足,导致火焰不能蔓延的缘故.什么是爆炸极限•可燃性混合物的爆炸极限范围越宽、爆炸下限越低和爆炸上限越高时,其爆炸危险性越大.这是因为爆炸极限越宽则出现爆炸条件的机会就多;爆炸下限越低则可燃物稍有泄漏就会形成爆炸条件;爆炸上限越高则有少量空气渗入容器,就能与容器内的可燃物混合形成爆炸条件.•可燃性混合物的浓度高于爆炸上限时,虽然不会着火和爆炸,但当它从容器或管道里逸出,重新接触空气时却能燃烧,仍有发生着火的危险.丙烯•无色、有烃类气味的气体,分子式:C3H6•爆炸极限1.0-15.0(V/V%)•闪点:-108℃•危险特性: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与二氧化氮、四氧化二氮、氧化二氮等激烈化合,与其它氧化剂接触剧烈反应。气体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应急•灭火方法: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储存: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氧化剂、酸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应急处置•急救: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应急处置•泄漏处置: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用工业覆盖层或吸附/吸收剂盖住泄漏点附近的下水道等地方,防止气体进入。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防护措施•工程防护: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但建议特殊情况下,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防低温冻伤。•其他:工作现场严禁吸烟。(严禁烟火、严禁打手机、消除静电)苯•分子式:C6H6,分子量:78.11•外观与性状:无色透明液体,有强烈芳香味•相对密度(水=1):0.88;相对密度(空气=1):2.77•闪点:-11℃•爆炸极限(V/V%):1.2-8.0•危险特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易产生和聚集静电,有燃烧爆炸危险。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危害•高浓度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引起急性中毒;长期接触苯对造血系统有损害,引起慢性中毒。•急性中毒:轻者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轻度兴奋、步态蹒跚等酒醉状态;严重者发生昏迷、抽搐、血压下降,以致呼吸和循环衰竭。•慢性中毒:主要表现有神经衰弱综合征;造血系统改变:白细胞、血小板减少,重者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少数病例在慢性中毒后可发生白血病(以急性粒细胞性为多见)。皮肤损害有脱脂、干燥、皲裂、皮炎。•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急救•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防护措施•工程防护: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防护服: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手防护:戴橡胶耐油手套。•其他: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应急处置•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喷雾状水或泡沫冷却和稀释蒸汽、保护现场人员。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异丙苯•异丙苯;枯烯•分子式:C9H12,分子量:120.19•外观和特性:无色液体,有特殊芳香气味。•相对密度(水=1):0.86,相对密度(空气=1):4.1•闪点:31℃•爆炸极限(V/V%):0.8-6.0•危险特性:易燃,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健康危害•急性中毒表现与苯、甲苯相似,但麻醉作用出现较慢而持久。表现有粘膜刺激症状以及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步态蹒跚等。严重中毒可发生昏迷、抽搐等。本品对造血系统影响不明显。•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急救•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防护措施•工程防护: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或滤毒罐。•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防护服: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手防护:戴橡胶耐油手套。•其他: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泄漏处置•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滤毒罐滤毒罐•特点:它是在人体呼吸时,经滤片过滤一定浓度的粉尘及有毒有害物质,以达到净化空气。从而起到保护呼吸系统免受伤害的作用。•主要用于发生火灾逃生使用。滤毒罐•滤毒罐是指通过物理吸附和化学反应原理将空气中的粉尘、有毒有害除去供人呼吸的装置。通常与防毒面具配合使用。•有效期为5年。•滤毒罐一般为圆柱形,由金属或塑料制成,表面多涂以防碱漆。内部有一层滤烟层,用于滤去烟雾颗粒,过滤元件有过滤纸、玻璃纤维或其他合成材料。装填层内是经过处理的活性炭,用来针对不同的毒气进行吸附。滤毒罐•3号滤毒罐(防有机气体、苯)防毒面具防护面具滤毒件•防毒类型:有机气体。防护对象:有机气体与蒸汽,苯氯气、丙酮、醇类、苯胺类、二氯化碳、四氯化碳、三氯甲烷、溴甲烷、氯甲烷、硝基烷、氯化苦。重量:210克。材质:铝。•标色:灰色。滤毒罐•1、连接防毒面具:旋下罐盖,将滤毒罐接在面罩下面,取下滤毒罐底部进气孔的橡皮塞。•2、使用前要先检查全套面具的气密性。方法是:将面罩和滤毒罐连接好,戴好防毒面具,用手或橡皮塞堵住滤毒罐进气孔,深呼吸,如没有空气进入,则此套面具气密性较好,可以使用。否则应修理或更换。•3、佩带时如闻到毒气微弱气味,应立即离开有毒区域。滤毒罐•4、有毒区域的氧气占体积的18%以下、有毒气体占总体积2%以上的地方,各型滤毒罐都不能起到防护作用。•5、每次使用后应将滤毒罐上部的螺帽盖拧上,并塞上橡皮塞后储存,以免内部受潮。•6、滤毒罐应储存于干燥、清洁、空气流通的库房环境,严防潮湿、过热,有效期为5年,超过5年应重新鉴定。区别•过滤式防毒面具由防毒面罩和滤毒罐连接组成•防毒面具使用者呼吸的是所处环境中的经过滤毒罐吸附过滤掉毒气后的空气•长管式防毒面具由防毒面罩和通气长管组成•长管式防毒面具的进气端安置在被污染环境之外的安全空气中,使用者呼吸的是安全环境中的空气。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