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辛弃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161年,辛弃疾自22岁率领2000多家乡父老兄弟起义抗金,便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20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可是,他中年却屡屡蒙受谗劾,赋闲20年,直至忧愤而死。从1181年到1207年,他基本上是在上饶带湖和铅山瓢泉过着闲居的生活,其间有6年时间被起用又被罢官,来往于福建、浙江、江苏等地的任上和带湖、瓢泉之间;而居带湖亦时往瓢泉小住。瓢泉,是这位爱国词人南渡后的最后归宿地。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辛弃疾的这首《菩萨蛮》词,作于他担任江西提点刑狱时。公元1129年,金兵侵扰江西,残杀百姓,使这一带遭受极大破坏。辛弃疾在江西任职期间,曾登过郁孤台,想起发生在这里的那场历史悲剧,抚时感事,情不能已,于是题写了这首词。整体感知:上片:写登临郁孤台所见山水之景,引出历史回忆。下片:抒写词人心中之感。眼前景物,心中情,情景交融。赏景:郁孤台上所见的山水有何特点?清江水:水是由当年逃难的百姓的眼泪化成的,也有后来人在这里感时伤乱而流下的眼泪。江水涌动,当年的惨案历历在目。“多少”二字,写不尽民众背离故园的无尽悲苦和种种灾难,道不完此时词人作为内心的悲伤。无数山:重峦叠嶂,不解风情,阻挡了我望故都的视线,这正是眼下“故都不再,故园难回”的现实。•郁孤台,位于赣州市旧城区西北部的贺郁孤台兰山上,此地是赣州城的制高点,取其地树木葱郁,山势孤独而名郁孤台。登上郁孤台,可俯瞰赣州城全景。郁孤台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在唐朝代宗时就已见于史书记载。时至今日,郁孤台的楹柱上仍挂有代宗时赣州刺史李勉登临郁孤台留下的联句:“郁结古今事,孤悬天地心”。郁孤台郁孤台因辛词而名扬四海。后人也多慕名来访。登临过郁孤台的历史名人,在辛之前有苏东坡、岳飞;在辛之后有文天祥,明代的王阳明;解放后郭沫若也曾登临郁孤台,并作有《菩萨蛮》词一首。1996年,江泽明沿京九线视察来到赣州,也曾登临郁孤台。郁孤台上有清代同治十年(1871年)所建的全木结构楼台一座,1982年重建时改为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其形制外观均未改动。仍为3层,高17米。思考:既然李勉因嫌郁孤台名不雅,改名为“望阙台”,词人为什么还用“郁孤台”开篇?“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呈显出一座郁然孤立的高台,似乎是作者沉郁苦闷之孤怀的写照。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下阕:名句赏析:“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周济说是“借水怨山”,却是全词晴丽之笔,请你说说这两句中的“山”“水”分别比喻什么。“青山”比喻各种造成中原未能收复的因素,如朝廷中主和派(投降派)。“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它像江水一样,能冲破一切阻碍,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东归的愿望。“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请分析“鹧鸪”这一意象所寄寓的情感。寄寓着词人感时伤乱、担忧时局、收复中原的愿望难以实现的悲痛之情。下阕:缘物体情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李白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李商隐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唯有落花知;——苏轼送人发,送人归,白苹茫茫鹧鸪飞;——张籍江南远,人何处,鹧鸪啼破春愁;——秦观在夕阳古道中,在衰柳长堤下,断肠人听到了断肠声:行不得也哥哥。它们在哀求,不能去啊,哥哥,前方有荆棘,有险滩,有狂风,有暴雨,有无边无际的相思……。在古人眼中,鹧鸪是一种有灵性的动物,它已经是古人灵魂的一种写照,是古人情思的一种寄托。鹧鸪的叫声嘶哑,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它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所以,鹧鸪也就成了一种哀怨的象征。体情:有人说这首词的感情一波三折,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西北望长安”两句,写心系故园,而故园阻隔,忧伤满怀。“青山遮不住”两句,写爱国志士恢复意志坚定,是任何阻碍也阻隔不住的,充满坚定的信心。“江晚正愁余”两句写现实中,恢复大业难以实现的愤慨与愁苦之情,愁上加愁。忧伤满怀→自信→悲愤,一波三折。此是诗人感时伤乱、抚今追昔之作。这是一首登临词。这是一首爱国词。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