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远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目录序言第一部分总体战略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一)指导思想(二)工作方针第二章战略主题和主要目标(三)战略主题(四)主要目标第二部分发展任务第三章普及学前到高中阶段教育(五)普及学前教育(六)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七)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第四章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化建设(九)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第五章发展壮大职业教育2(十)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十一)推进职业教育战略性结构调整(十二)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十三)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第六章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步伐(十四)进一步完善教育园区(清远大学城)规划和功能定位(十五)大力引进高等院校合作办学(十六)支持市内高等院校增强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十七)充分发挥市内高等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和作用第七章建立完善面向全民的终身教育体系(十八)推进继续教育发展(十九)推进教育资源社会共享(二十)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第八章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二十一)创新中小学德育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二十二)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和国防教育(二十三)加强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二十四)建设社会资源大课堂第三部分体制改革第九章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二十五)推进多元化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改革(二十六)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3(二十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二十八)建立多样化考试招生制度(二十九)完善各级教育助学制度(三十)深化学校人才工作体系改革(三十一)建立新型学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第十章加强教育交流和借力发展(三十二)加强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三十三)加强教育借力发展工作(三十四)积极争取和引导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支持教育发展第四部分保障措施第十一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三十五)加强师德建设(三十六)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三十七)提高中小学教师业务水平和地位待遇(三十八)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三十九)加强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创新团队建设第十二章提升教育经费保障能力和水平(四十)不断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力度(四十一)多渠道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四十二)完善各级各类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四十三)提高教育经费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第十三章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4(四十四)推进教育信息化一体化工程(四十五)全面提高清远市基础教育网水平(四十六)构建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第十四章推进依法治教(四十七)完善教育政策体系(四十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四十九)发挥教育督导作用(五十)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五十一)建立教育发展问责制第十五章加强组织领导(五十二)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五十三)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五十四)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序言5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市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我市继续当好高速增长的排头兵和又好又快发展的示范市具有决定性意义。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建市以来,我市大力办教兴学,实现了义务教育从缴费到免费的跨越,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投入大幅增长,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基本形成了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基本建立起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区域中心城市举办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省市共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技工院校发展等走在全省前列。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市人民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大贡献。当今国家和全省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市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城镇特色化、管理人性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人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城乡、区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基础教育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中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特色、效益不协调;高等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6能力不强,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一些地方党委和政府履行领导、发展和管理教育职责不充分,教育投入明显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各级党委、政府务必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市、人力资源强市作出更大的贡献。第一部分总体战略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围绕把我市打造成为“大广州的卫星城市、环珠三角高端产业成长新区、华南休闲宜居名城”以及全面实现争当山区科学发展排头兵的发展总目标,优先发展教育,全面提升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推动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7程,为建设创新清远、科学清远、智慧清远、和谐清远奠定更坚实的智力和人才基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市和人力资源强市。(二)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努力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十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8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斜倾,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9第二章战略主题和主要目标(三)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坚持能力为重,强化能力培养;坚持全面发展,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四)主要目标。围绕建设教育强市和教育现代化,加快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普及化、终身教育全民化、教育服务多元化、教育合作国际化,在全省山区市率先创建教育强市和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推动我市科学和谐快速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2013年目标。70%以上的县(市、区)成为省教育强县(市、区),90%以上的镇成为市教育强镇,70%以上的镇(街)成为省教育强镇(街),90%以上的完全小学和初中达到规范化学校标准,力争创建成省级教育强市。全市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初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6%以上,普职比大体相当,初步构建满足全市需求、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各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到达30%,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加快提升;建设一支较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健全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10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体制机制。市中心区域和佛冈县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连阳”地区和英德市实现教育事业提速发展。2015年目标。全市普及学前到高中阶段15年教育,各县(市、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均达到90%;市中心区域和佛冈县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其他各县(市、区)域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市中心区域、佛冈县和“连阳”地区、英德市建设集约化高水平职业教育基地,构建起满足全市需求、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毛入学率达到36%。建成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全面适应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经费来源稳定,总量显著扩大,绩效显著提高。所有县(市、区)成为省教育强县(市、区),所有镇(街)成为省教育强镇(街),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达到规范化学校标准,全市启动建设教育现代化。2020年目标。力争到2018年,全市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达到全省中上水平,与珠三角教育基本同步发展。到2020年,全市高质量高水平普及学前到高中阶段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显著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进一步提升省市共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试验区承载与辐射能力,力争建成我市重要的职业教育基地;户籍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进入普及化阶段,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建立起高水平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教育体制机制,建成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学习型社会。基本建成教育强市和人力资源强市。11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指标2009年2013年2015年2020年学前教育幼儿在园人数(万人)8.79.19.49.7学前三年毛入园率(%)75859090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在校生(万人)50.748.347.345.8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49100100100小学五年保留率(%)100100100100初中生年辍学(%,含转入转出差)4.322以下1.5以下1以下高中阶段教育全日制在15.84151512.512校生(万人)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万人)8.437.87.96.9毛入学率(%)78.1286以上9090以上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万人)7.499.410.6211.25普通本专科生(万人)4.976.467.457.95成人本专科生(万人)1.742.082.432.61毛入学率(%)27.5303650继续教育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万人次)1012.2513.7816.53第二部分发展任务第三章普及学前到高中阶段教育(五)普及学前教育。提高学前教育水平。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生活行为习惯,保障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