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转改”:一条宽广的大道——“走转改”主题论坛观点集萃《光明日报》(2011年10月14日14版)仲呈祥薛庆超韩庆祥颜晓峰张颐武祁述裕涂光晋时统宇雷跃捷郎劲松李舒名称“走转改”主题论坛主办单位光明日报中国传媒大学时间2011年9月27日下午地点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交流中心405会议室论坛嘉宾仲呈祥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原中国文联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薛庆超中央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局副局长韩庆祥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部副主任颜晓峰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张颐武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祁述裕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主任涂光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时统宇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雷跃捷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院长郎劲松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贵州电视台挂职副台长李舒中国传媒大学党校办副主任(本报记者周迅周华本报见习记者柴如瑾)【论坛发言精彩呈现】——“走转改”活动给当前的新闻宣传带来了清新的风气。农村、工厂、街道、学校、军营等基层的新闻报道多了,电视画面、广播声音中,报纸文字、新闻摄影图片反映人民群众的内容多起来了。——“走转改”关系到奉行的道路。“道”字是“首”加一个“走”之。要行道,必须有德。德是修养基础。繁体的“德”字左边双人旁,右下是一个“心”,就是人的思想,心上面坐了“直”字,一个人从行为到思想都正直,这就是我们应有的作风。——“走转改”活动应该成为我们新闻界的常态,成为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自觉行动。——怎样认识和了解国情,怎样观察中国,就是要从社会第一线、从社会具体环境下来观察思考。——社会对假消息、对各种各样情绪化的宣泄,实际上是很不满意的。“走基层”表达了社会和新闻媒介对于真实性的承诺。——重大突发事件到底有什么可娱乐的?老百姓买房有啥可娱乐的?交通事故有什么可娱乐的?媒体是搞笑的吗?——文风方面的问题,反映为八股文、假大空,不为群众而写,不讲群众的语言,群众看不懂。——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不仅是力量的源泉,而且是智慧的源泉。学习人民才能影响人民。——记者不见面式采访是很可怕的,对记者的采访作风影响非常大。尤其在网络上传一些不负责任的东西,把记者最根本、最重要的本事丢了。——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既要读有字之书,也要读无字之书,既要走进课堂,也要走进大地。“改文风”先要“转作风”《光明日报》(2011年10月14日14版)●新闻工作者要克服自认高明、居高临下的心态颜晓峰: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不仅是力量的源泉,而且是智慧的源泉。所以,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拜人民为师”的要求。新闻工作者有必要在不间断的“走转改”中不断学习人民,把学习人民作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的迫切要求,克服自认高明、居高临下的心理,从人民群众那里发掘新闻的不尽源泉,吸收新闻工作者的营养,虚心地学,真正地学,长期地学。要把学习人民作为进一步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迫切要求,学习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真诚朴实的情感,正直忠厚的品德,并把这些注入到每篇新闻作品当中。学习人民才能影响人民。●“走上有余、走下不足”的风气要转韩庆祥:走不走群众路线,这涉及到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问题。我们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的一个内在要求,就是媒体必须要“走基层”。为什么今天明确提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呢?肯定是有针对性的。针对什么样的情况呢?走上有余、走下不足。“走上”是必须的,但是一旦把“走上”当成唯一,就把基层冷落了。现在我们的一些媒体,对准明星的多,对准高级知识分子的多,对准高管的多,对准高企的多,对准民众相对来说就少一点。今天我们讲“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实际上是让群众路线在媒体当中更好地贯彻落实,就是要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见,表达群众诉求,尊重群众劳动。●高高在上,就容易虚假失实韩庆祥:有一种唯上思维,把记者和群众的关系变成上和下的关系,媒体记者高高在上,基层的群众反而在下,这种关系模式很成问题。在办公室里面写稿子,为了吸引眼球,有的时候违背了客观事实,有些作品又是胡编乱造的,一味追求收视率,“低俗”的现象都有可能出现,负面的报道也是很多的,我就越来越担心。有些报刊,负面报道的东西多了一些,讲这儿爆炸了,那儿又有问题了,当然这方面也需要报道,这对社会是一个监督,但是正面的东西,我觉得应该多报道一下,否则让人感到我们生活在这么一个复杂的社会,负面很多的社会,影响了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群众路线落实到“转作风”上,媒体和记者与群众的关系是一个平等的关系,一个服务的关系,在这种关系当中,对我们的作风就有要求,服务群众、走出办公室,联系群众实际,不要一味追求发行量、收视率。●记者不见面式采访是很可怕的郎劲松:我采访了《新华每日电讯》的总编辑解国记。他本身出生在农村,做了多年的农村记者,对农村特别有感情。他做农村报道,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三年之内做了16本的采访手记,走遍了河南所有的县。问问今天的记者,有多少能走到县里面?有多少能做细致的采访?有多少记者像他这样,把一些问题写成内参反映上去?现在媒体对记者的绩效要求更多以发稿量来计,写内参的人很少了。解国记写了大量的内参,在公开媒体上发表并不多,当时国家领导人在他的多篇内参上作了批示,推动了国家相关农村政策的出台。我这两天接受记者采访是什么样子?只能通过电话或者电邮给我,还很着急,以后采访都是这样的话,我都不认识谁,就跟他说对这件事的看法或者发电邮给他。记者不见面式采访是很可怕的,对记者的采访作风影响非常大。尤其在网络上传一些不负责任的东西,把记者最根本、最重要的本事丢了。记者要沉下去采访,用专业技能把每个真相了解到,如果不能这样的话,真实性、权威性、可信度都会受到很大的质疑。●新闻工作者不应该只是平台上的检索者和整合者涂光晋:新闻应该从哪里来?对新闻从业者,无论从事新闻报道、新闻评论还是新闻编辑,很重要的一个社会责任就是议程设置。但是在网络时代,大家发现,大量的媒体和新闻从业者是被设置,影响力慢慢被稀释。我们看一下新媒体的发展,互联网包括博客、微博和跟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平台,但新闻工作者不应该只是平台上的检索者和整合者,还应该肩负起本来应有的历史使命,这就是社会的瞭望者。也就是我们不仅要从网民的爆料中能够发现社会各个层面出现的新现象或新事实,而且应该迈开自己的双腿,下到基层,下到老百姓中间,了解他们真正做了什么,想了什么,他们有什么样的愿望和呼声,并且把他们做的、想的、需要的东西反映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新闻工作者应该重视自己作为信息发现者、采集者、加工者、提供者和整合者的角色,而不仅仅作为检索者和整合者。“走转改”为媒体带来一股扑面新风《光明日报》(2011年10月14日14版)●一股清新的风气扑面而来雷跃捷:“走转改”活动给当前的新闻宣传带来了清新的风气。自今年8月以来,我们打开电视、广播,翻开报纸,感觉有一股清新的风气扑面而来,以往充斥节目和版面的各种会议报道、送往迎来的新闻少了,大而不当、不切实际的报道少了,公文式的官样文章、八股文章少了,代之的是农村、工厂、街道、学校、军营等基层的新闻报道多了,电视画面、广播声音中,报纸文字、新闻摄影图片反映人民群众的内容多起来了,这表明我们党在延安时期就倡导的深入群众,号召全党遵守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优良传统得到了重视和发扬。●近来报上不乏好作品韩庆祥:《光明日报》有一篇报道影响是比较大的,题目是《一群人一辈子一件事》,这是在《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发表出来的,我一下子被这个题目吸引了,这个报道确实写得非常好,体现了良好的理论素养、作风和文风。雷跃捷:在开展“走转改”活动中,中央一些主要的新闻媒体率先行动,一些主要的领导带头走基层采访报道,刊载和播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新闻。比方说《人民日报》发表的《要当500强更要500年》、《湘西新盼》等报道,《光明日报》发表的《霸州有个西粉营》,《经济日报》发表的《北芹村的蔬菜不愁卖》,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北大仓今年粮满仓》等,这样的新闻可以说让人眼前一亮。不但现场感强,而且语言生动活泼,还透出中央媒体的大气和睿智。●“走转改”是价值回归仲呈祥:“走转改”是一次关于我们的哲学思维到实践行为整体调整的一次了不起的创举。“走基层”,首先是个走字。“走转改”关系到奉行的道路。“道”字是“首”加一个“走”之。什么是中国的“大道”,通俗来讲就是中国人在处理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关系过程中,在人生道路上“首选”的第一条道路,是要“走”的道路,所以下面还有一个走之。要行道,必须有德。德是修养基础。德字左边双人旁,右下是一个“心”,就是人的思想,心上面坐了个“直”字,一个人从行为到思想都正直,这就是我们的作风。“转作风”,就是转到行为和思想都正直的“道”上来,那个“道”才能行得通。薛庆超:历史上,许多革命领袖都办过报,都是深入基层,好作风、好文风的表率。毛泽东创办的《湘江评论》,立意高远,倡导社会革新,产生较大的影响。周恩来早年办《觉悟》等,真实反映现实,深入群众和社会基层,反映人民群众的疾苦,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成为人民群众前进的指南。李舒:“走转改”活动实际上就是一场自觉的价值上的回归。我们对媒体的市场属性以及对服务公众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重新进行了思考,从价值层面作出了判断,用“走转改”的行动给予了回答。●“走转改”的逻辑起点和认识重点时统宇:胡锦涛总书记最近这几年对新闻媒体的重要讲话应该成为我们认识“走转改”的逻辑起点和认识重点,那就是反复强调新闻媒体要“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特别是在“七一”重要讲话里指出“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这是对“走转改”活动最通俗、最生动的注解。雷跃捷:目前“走转改”活动只是一个开头。“走转改”既要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也要发挥舆论监督的有力作用,这样才能全面体现活动的意义,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通过“走转改”活动真正落到实处。“走转改”活动应该成为我们新闻界的常态,成为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自觉行动。一些不良风气一定要改《光明日报》(2011年10月14日14版)●你抄我、我抄你,真实在哪里?张颐武:中国30年来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很多公众对中国的状况并不是非常熟悉。怎样认识和了解国情,怎样观察中国,就是要从社会第一线、从社会具体环境下来观察思考,这点非常重要。“走”就是强调新闻的第一手资料。大家你抄我、我抄你,互相传播的方式并没有经过验证,很多微博里的话是随便说的。“走”是直接面对自己的采访对象。这是对真实性的重新倡导,提出新闻工作者的求真意识,对事件的真相、复杂性有一个切实的观察。中国在发生着复杂而丰富的变化,认识和了解国情,就需要更加深入基层。社会对假消息、对各种情绪化的宣泄,实际上是很不满意的。“走基层”表达了社会和新闻媒介对于真实性的承诺。●娱乐化是媒体的“三聚氰胺”时统宇:新闻娱乐化是媒体的“三聚氰胺”,娱乐化有百害而无一利。对这种低俗化、泛娱乐化和贵族化,需要一次正本清源,拨乱反正。我们应该明白,新闻到底应该从哪里出发,应该到哪里去。重大突发事件有什么可娱乐的?老百姓买房有啥可娱乐的?交通事故有什么可娱乐的?媒体是搞笑的吗?进入新世纪后,面临又一个十年,趁着“走转改”这个契机,反思一下是有好处的。应该反思这些年来媒体到底丢掉了什么?颠覆了什么?做得都对吗?用白岩松的话来说,我们幸福了吗?●媒体不能见“物”不见人韩庆祥:媒体对人的影响太大了,回到家里,第一个活动是按摇控器,然后就看报纸,按照马斯洛的观点,我们受媒体影响是很大的。媒体是什么样的,我们人就是什么样的。现在社会上有一种生活方式就是物化生存,人的需要,人的能力,人的关系,人的情感,人的价值,通过物来证明和体现,通过物来实现。关系被物化了,亲情关系、友谊关系,人之间的关系变成权钱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