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用兵之诡道十二法将之五德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孙子兵法用兵之诡道十二法将之五德孙子在“作战”篇中说:“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那些深刻理解用兵艺术的优秀将帅,他们是民众生命的掌控者,是国家安危存亡的主宰。正因为这些肩负重任、身系国家之安危的将帅们如此举足轻重,因此,孙子才对他们提出了许多特别严格的要求,这些要求中首先强调的便是“五德”。在“始计”篇中,孙子写道:“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认为具备足智多谋、赏罚有信、仁爱部下、果断勇敢、军纪严明这五种品质德行,是作为将帅的基本素养。盖非智不可以料敌应机;非信不可以训人率下;非仁不可以附众抚士;非勇不可以决谋合战;非严不可以服强齐众,全此五者,谓之将才。A:“五德”之“智”注意,孙子在这里将“智”放在五德之首,说明孙子认识到:战争首先是智慧的较量,一个优秀的将帅,必须智力超群,懂战略,知“五事”,精“七计”,能谋虑,通权变,运筹帏幄,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杜牧对此解释说:“先王之道,以仁为首;兵家者流,用智为先。”这里的“智”,应包括知胜之智,识人之智,料敌之智,应变之智等多个方面。具体到战争中,上智便是“伐谋”、“伐交”,中智便是“斗阵”、“设伏”,下智便是灵感触发,见机而行。这三种智慧,将帅皆不可或缺。1:“知胜之智”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经过多轮角逐后,形成了以袁绍和曹操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当时,袁绍占据了黄河以北的幽、冀、青、并等州郡,拥兵数十万。曹操则占领了黄河以南的衮、豫、徐等州郡,并把汉献帝接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曹操只有数万兵马,整体军事实力弱于袁绍。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夏,袁绍集结十万精兵,挥师南下进攻许昌,企图实现消灭曹操独霸中原的目的。大军压境,曹操招集手下幕僚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对策。曹军诸多将领皆被袁绍当时的强大所吓倒,认为只能避战,但曹操却分析说:“袁绍看似兵多将广,实力雄厚,却有致命的弱点。他的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喜欢猜忌却没有威信,兵多却不擅长指挥,将领骄傲且互不卖帐,所以他的部队再多,也并不值得可怕。他的土地虽广,粮食虽足,也不过都是为我们所准备的战利品。”曹操的谋士荀(或)也同意曹操的判断,他进一步分析袁绍手下的文臣武将,认为袁绍的谋士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无守,武将纪配独断专横,逢纪则刚愎自用,颜良、文丑更是缺乏谋略的匹夫之勇。加上这些人还彼此勾心斗角,相互拆台,根本无法形成统一的战斗力,不足为虑。就这样,曹操和部属们通过仔细“庙算”,从双方“道、天、地、将、法”等多方面入手,详细对比和衡量,最后得出结论:战争的形势将不利于袁绍而有利于曹操。于是下定决心,全力进兵抗击袁绍的进攻。后来经过一年多的战争相峙,曹操采用许攸的计谋,成功偷袭了袁绍的粮仓,最终在官渡决战中大败袁军,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曹操官渡之战的胜利,就得力于战前拥有孙子所说的“知胜之智。”2:“识人之智”说完“知胜之智”,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识人之智”。春秋时晋国的智宣子想让智瑶作为他的继承人,就去征询智果的意见。智果反对说:“选智瑶不如选智宵。智瑶有超越他人的五项长处:他高大威武,精于骑射,才艺双全,能言善辩,坚毅果敢。虽然有此五项长处,但他却还有一个致命的短处,那就是为人极不仁厚。如果他当上国君,以五项长处来制服别人而做不仁不义的恶事,那么谁又能和他和睦相处呢?你要是真的立智瑶为继承人,那么智氏宗族一定会灭亡。”智宣子没有采纳智果的意见。智果为了避祸,便向太史请求脱离智族姓氏,另改为辅氏。后来,智瑶果然被赵、韩、魏三家联合所灭。智果因有“识人之智”,早作图谋,从而避免了杀身之祸。再看看另一个例子: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岳飞开始入伍时,仅在宗泽的手下当任一名非常不起眼的下级军官。一次,岳飞因事违禁当斩,将要行刑时,宗泽发现岳飞临危不惧,威武刚强,不免有些惊奇,于是询问岳飞的生世。岳飞镇定自若,对答如流,未了一声长叹:“我岳飞前来投军,原本是想抗金杀敌,报效国家,不料壮志未酬,却先枉死法场,这实在是一件天大的憾事啊!宗泽见岳飞言语不俗,志气刚强,于是让他当面测试弓箭和枪法。发现岳飞居然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将才,便当即免了他的死罪。后来,岳飞在宗泽的栽培下,果然不负厚望,迅速成长为一位抗击金兵的骁将,他率领的岳家军,军纪严明,作风硬朗,通过多次浴血奋战,逐步收复了被金兵侵占的大片山河。宗泽刑场慧眼识岳飞,真正具有孙子所说的“识人之智。”韩愈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假若当初宗泽稍稍粗心,不明不白将岳飞处死,那一代名将又如何诞生?3:“料敌之智”分析了“识人之智”的重要,再来看看何谓“料敌之智”。三国时司马懿是魏国一位极富军事韬略,善于用兵的将军。魏明帝太和元年,魏国新城太守孟达密谋造反。消息传到当时正驻守在宛城的曹军主帅司马懿耳里。按当时的程序,这样的大事情是先得上报朝廷,得到皇帝诏书批准后方能进兵平叛的,否则有可能担当擅作主张的罪责。但从宛城到都城洛阳来回有一千多里路程,往返一趟最快也得半个多月,如果等到诏书到来后再行发兵,到新城少说也得一个月的时间,那时孟达如果做好了充分准备,又得到蜀军的支援,就将贻误战机,使进剿变得十分困难。但假如突发奇兵,出乎孟达意料,在孟达未作充分防备的情况下,必能打他个措手不及。考虑到这点,司马懿一面赶紧派人上疏报告情况,一面果断率大军即刻进发。孟达以为司马懿要等到皇帝诏书批准后再发兵,于是按一个月时间来布置修筑工事、加固城墙的任务,哪想到司马懿不出八天,就已兵到新城。由于城墙尚未加固,其它备战措施也未到位,加上蜀国援兵远在路途,所以很快,新城就被司马懿攻破了。孟达也被杀掉。魏国由于司马懿的“料敌之智”,使得一场叛乱得已很快平息。“料敌之智”不是一般人能轻易做到的,战国著名纵横家张仪,胸藏鬼神莫测之机,拥有翻云覆雨之智,在“料敌”上有一次仍输给了司马错。事情是这样的:秦惠王想出兵讨伐蜀国,但顾虑蜀路险峻难行,东边的韩国又可能乘机偷袭,因此有些犹豫不决。便请来张仪和司马错问策。张仪主张先攻打韩国,理由是:“要博取名声应该去朝廷,要赚取金钱应该去集市。现在的黄河、伊洛一带和周朝王室,正好比天下的朝廷和集市,所以应该与魏国、楚国亲善友好,然后出兵黄河、伊水、洛水一带,攻取韩国新城、宜阳,然后兵临东周王都洛阳,控制象征王权的九鼎和天下版图,挟天子以号令诸侯,各国就不得不听从号令,这是称王的大业。而大王您不去那里争雄,反倒要去讨伐蜀国,纠缠于远方戎狄小族的争斗,这做的可不是帝王的大业啊!”秦惠王于是征询司马错的意见,司马错分析说:“张仪先生说的并不正确。我也听过有这样的说法:想要使国家富强必须先开疆拓土,想要使军队强大必须先让老百姓富庶,想要成就帝王大业必须先树立德威。这三个条件具备了,帝王大业也就水到渠成。现在大王的国家地小民贫,所以我建议先从容易的事做起。蜀国,是西南偏僻之国,又是戎狄之族的首领,它的政治昏乱,如同夏桀、商纣;以秦国的大兵攻蜀,就像狼入羊群一样,取得成功十分容易。攻占了蜀国的土地可以扩大秦国的疆域,夺取蜀国的财富可以赡养秦国的百姓,而军队不需付出大的伤亡就可以使蜀国屈服。这样,吞并一个国家而天下并不认为秦国强暴,获取丰厚的利益天下也不认为秦国贪婪,我们一举两得、名利双收,还能享有除暴安良的美誉。现在秦国若是去攻打韩国、劫持周天子,就会臭名远扬。周朝,是天下尊崇的王室;齐国,是韩国的亲睦友邦。周朝自知要失去九鼎,韩国自知要失去伊洛一带领土,两国将会齐心合力,共同谋划,求得齐国、赵国的援助,并与有旧怨的楚国、魏国和解,共同来对付秦国。蒙受不义之名,攻打天下人所不愿攻占、又难以攻占的地方,那可是很危险的举动。所以,我认为大王进兵蜀国才是十拿九稳的上策。”秦惠王于是听从了司马错的建议,起兵伐蜀,果然仅用了半年多就轻松攻克了蜀国全境。秦国吞并蜀国后,秦国变得更加富庶和强盛起来,为后来扫平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完全得益于司马错的“料敌”之功。4:“应变之智”“应变之智”则指一种遇到未曾预料的突发事件,能随机妥善处置,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它需要极强的快速观察、判断、决策综合才能,足以当机立断,捕捉战机。由于战场上的局势瞬息万变,所以拥有“应变之智”,也是作为优秀将帅必具的素质。“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春秋时齐景公即位初年,由于任用了晏婴等一批贤臣,齐国又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齐国的繁荣引起了中原大国晋国的不安,晋平公想用武力讨伐齐国,来确保自己的中原霸主地位,为了试探齐国的虚实,就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范昭来齐国后,齐景公设下高级酒宴来款待他。酒酣耳热之际,范昭突然对齐景公提出要求:“请借大王的酒杯让我喝一杯酒。”齐景公当时不知其意,不好拒绝,便命从人用他的酒杯斟满酒,为范昭敬酒。范昭毫不客气,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喜形于色的样子,被坐在一旁的国相晏婴看在眼里,晏婴强压怒火,等侍从再要给齐王重新斟酒时,便厉声呵斥侍从:“别人用过的酒杯,能给大王再用吗?还不赶快给换个新的!”侍从于是连忙给齐景公重新换上一个干净的酒杯。范昭见状,吃了一惊,但仍不死心,过了一会,范昭又来了个花样,他装着喝多了酒,站起来手舞足蹈地跳起舞来,边跳边吩咐乐师:“给我奏一曲成周之乐,以助舞兴。”晏婴向乐师使了个眼色,乐师会意,站起来大声对范昭说:“下臣不会奏成周之乐,恕不能从命。”范昭讨了个没趣,于是借口不胜酒力,告辞回了驿馆。齐景公见范昭不悦而去,心有不安,乃责备晏婴不该唐突上国使者。晏婴解释说:“晋国早有攻伐我国的图谋,今次范昭是在以喝酒之名试探我国的国力,为臣这样做,为的是要挫败他的锐气,让他不敢轻视我国啊。”乐师也跟着说:“成周之乐是供天子使用的乐曲,范昭他一个小小的使臣,哪里有姿格来享用?这不是太狂妄了吗?”至此,齐景公才恍然大悟,明白了晏子的良苦用心。范昭后来回国,和晋平公谈起齐国实情,不无感触地说:“我想羞辱其国君,结果被晏子看穿了;想冒犯他们的礼法,又被太师识破了。齐国有晏婴这样一批贤臣,人才济济,国政清明,暂时不可图谋啊。”晋平公听完范昭的分析,深以为然,于是打消了向齐国用兵的念头。齐国由此避免了一场看不见的兵戈。孔子后来在评价这件事时由衷赞叹说:“不越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能够在酒席之间,就轻松挫败千里之外意欲进犯的敌人,这完全得益于晏婴的“应变之智”。B:“五德”之“信”谈完了“五德”之“智”,再来分析一下孙子的“五德”之“信”,所谓“信”,指的是信誉、信用。梅尧臣注解说:“智能发谋,信能赏罚。”“信”不仅是将帅应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国君或将帅的治国、治军之本。它要求国君或将帅要赏罚有度,取信于民。只有做到执法如山,说一不二,才能严明军纪,得到部众的信服和支持。诸葛亮对信将的定义,“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谓信将。”赏的时候不拖延,刑罚的时候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分,这就是信将。《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诸葛亮四出祁山时,驻扎在卤城,与魏国主帅司马懿对阵。当时诸葛亮带的兵不多,只有十来万,而且按照规定,其中有四万人因服役到期,诸葛亮已经下令让他们准备打道回家,但接替的部队因事耽搁却尚未到位,这时候,忽报司马懿带领大军向卤城杀来。因蜀国兵少,长史杨仪就向诸葛亮建议,让已经准备归程的四万人暂时缓行,留下来参与保卫卤城,等新兵到来再行替换。诸葛亮连连摆手说:“不可,我用兵命将,历来以信为本,既然按照法令这些老兵应当退役,命令也已经颁发,又岂可言而无信?而且他们都已经做好了回家的打算,急等着回乡和家里的亲人们团聚,目前即使我有了困难,也决不能耽搁他们的归程。”诸葛亮的话很快传到了老兵们的耳朵里,这些老兵们一时感动得热泪盈眶,齐声高叫:“丞相待我们如此仁德,如今用人之际,我们都愿意暂不回乡,等杀退敌人再走。”任诸葛亮如何苦劝,就是坚持要出战。诸葛亮于是命将士们出城安营,以逸待劳。蜀军上下受老兵鼓舞,一时群情激昂,士气高涨,很快将前来袭扰的魏军杀得大败。诸葛亮以信治军,不但赢得了部众的敬爱和拥护,也由此传为佳话。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为了富国强兵,取用商鞅为左庶长,实行变法。商鞅担心百姓不按新法行事,推行新法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