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学管理主体思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学校管理主体的思考摘要:学校管理主体实际上决定了学校“学校管理应然状态”的价值取向或倾向。深度挖掘学校管理中教师、学生的主体作用,探讨学校管理主体的地位的落实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关键词:学校管理主体;学校;教师;学生一、学校管理主体的概念学校管理主体既是一般管理主体的具体化,又是教育主体在学校管理活动中的具体化。具体在学校管理领域,学校管理主体是指构成学校管理活动,履行学校管理职能,体现学校管理本质的能动性主导因素。通常由个体、群体和领导者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作为学校管理主体的个人,是指组成学校的一个个成员,每个成员都是相对独立的能动性实体,成为学校的基础。作为管理主体的群体,是指组成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应指出的是学校管理主体,并非是由一个个处在分离状态的个人所组成,而是群体,这种群体因其通常要结成包含丰富社会生活内容的社会关系,而有不同于个体的社会性质。学校管理活动及其相应管理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师生员工群体的共同参与,因而师生员工群体也就成为学校管理主体构成的一个基本要素。二、学校管理主体地位的落实学校管理活动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管理主体。由上可见,学校管理的主体具有多元性。它由个体、群体和领导者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个体、群体和领导者同处于主体地位,三者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三者同等重要。所以,学校管理是个体、群体和领导者相互协助展开的。只有把个体、群体作为主体,使其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过程,领导者才能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使学校管理处于一种积极状态。这里的个体、群体指教师和学生。这样看待学校管理的主体问题,不仅能够培育教师的民主管理思想,使教师在教育和教学管理过程中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来对待,而且,也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展,学生的主体人格得以形成。学生能够积极地创造性地学习和生活,得到自由和全面发展,为其将来民主地、积极地、自主地和创造性地工作和生活创造条件。因而,学校管理应是以学校领导者为主导的学校师生员工个体和群体共同参与、相互协调和双向统一的过程。(一)促进学校管理职能相对独立化,确立学校主体地位学校主体地位的确立是学生和教师主体地位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前提。有了一批具有自主权的学校,造就一大批具有主体思想的教师,才能造就拥有主体性的学生。学校根据自己的特性和需要来确定办学方向、目标和任务,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学校各成员在使用资源、参与决策、采取措施、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享有自主权。1.限制教育行政权力毫无疑问,在落实学校作为学校管理主体的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为自己重新定位,其角色应由过去的严密控制转向支持和服务,通过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为学校提供合适的信息服务,明确界定学校管理的作用与责任,为教师、家长及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提供更大的空间。在分配教育资源时做到两个约束(教育法律约束、教育经费约束)和两个保障(教育经费保障、教育法律保障)。这意味着学校作为独立法人实体,拥有可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充分办学自主权。2.赋予学校自主权学校自主权和决策权是校长进行创造性工作的前提。学校一旦掌握应有的自主权,适度自主经营,就能主动解决学校中不适应社会要求、不利于调动教师与学生积极性的诸弊端,就能自我发展,主动投入改革,使每一所学校拥有自由度和灵活性,创造性地实现教育目标,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这也是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20世纪末,在许多国家,学校管理均显示了教育管理权力和责任向公立教育系统中的学校层转移的趋势。学校自主权主要表现为:(1)经费筹措与使用权。学校自主筹资,吸收社会资助。在国拨经费与学杂费的额度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应按学校的不同等级,适当予以分配,按学校等级划分不同收费标准。(2)教育教学自主权。对教学的监督和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在教学思想方面,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以培育学生的主体人格。在教学评估方面,应从学生的知识、智力、能力、技能等方面综合评价,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以主体能力为评估教学的标准。在教改实验方面,学校按一定的目标、设想,经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认定,允许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改变课程设置,改变教学时数,甚至也可以改变学习年限,改变升留级及班级授课的办法等。(3)人事自主权。教学人员的招聘、工作安排以及辞退在很大程度上应取决于校长的意见,校长的评价应成为教育行政部门人事决策的基础。(二)构建学校民主管理环境,保障教师主体地位人们一般都认为教师的主体性已得到充分发挥,实际上许多教师的主体性发挥要么不够,要么不合理。一方面,教师受体制、思想及文化的束缚,一般都把管理过程看作是控制、管住学生的过程。另一方面,由于人们把人的主体性理解为人的独断性、唯意志性或主观随意性,认为教师的主体性的发挥就是教师可以随心所欲地想让学生做什么就做什么。确实,主体性包括主观性和意志性,但这里的主观性和意志性绝不是任意的,而要受到学生主体性的制约。因此,教师的主体地位也没有真正确立。检验教师主体性高低的根本标准就是看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得到了发挥和发展。而要落实教师的主体地位,就必然涉及到学校民主管理的问题。从20世纪初到中叶,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问题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学校管理研究中的一个中心议题。教育学家认为它们能够解决由于学校和整个学校系统越来越官僚主义而造成的官僚问题。如果校长用独裁和专断的方式对待教师,那么他们也将照此办理,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学生。民主管理似乎能够提供重新分配决策责任和帮助官僚人员更好地同教师一起工作的种种方法。显然,实施学校民主管理是确定教师主体地位的保障。(三)营造主体教育氛围,明确学生主体地位教育的一切都应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成才而组织起来。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育则失去依托和生命力。学生的发展质量及其能否成为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是衡量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因而,我们要充分肯定学生在学校管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意学生独立个性的发展和培养。以往,我们抹煞学生在管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看不到学生的学习、发展是他自身的学习、发展,无视学生在学习、发展中的主观能动性。一味按照成人的愿望来管理学生。这种无视学生在管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的缺陷必须克服,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使之成长为社会生活的积极的能动的主体。由此,学校管理的要义就是让学生主动发展。主动发展的内涵不外乎是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励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最终把学生培养成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新人。1.加强教育民主建设加强教育民主建设,首先要革除对学生的非人道做法,包括改革专制的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严禁侮辱学生人格;对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以及其他滥加惩罚(各种罚款与罚作业);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不顾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任意加重学生负担;改革学生管理中的唯上、唯师、一言堂的官僚主义作风。总之,要反对一切压抑学生的做法,使学生处于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懂得人的尊严与价值,了解自己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责任,权利与义务,这样才能自觉发挥其主体的能动作用。进行教育民主建设,包括建立互相帮助、尊重、友爱、平等与合作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创建宽松、开放、民主的校风、班风,使学生能愉快地进行独立思考、创造性地探索与活动;建立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民主管理制度,使学生受到民主生活的熏陶。这样,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2.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开展自我教育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就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自身的主人,想问题办事情有自己的主见。学生的主体意识愈强,他参与自身发展的自觉性就愈强,对自身发展的责任感也就愈大。所以无论是教育的知识技能,还是活动课程内容,都应当首先考虑其易于学生能动参与,让学生去亲身感受。主体的核心是主体意识,而主体意识的核心是自我意识与自我反省能力。具有自我意识的学生以主体身份出现,在认识世界、认识主客体关系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注意认识自我,并自觉地以自我为教育对象,不断使自我得到充实、提高、完善。故自我教育是学生个性发展、主体性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生的真谛,是在于人生自己,而且是正确地认识自己。自我教育正是从这里开始的。什么样的动力才能保证学生持续不断的发展国外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是自我反省、自我批判能力。3.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让学生学会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价值观、道德行为、课外兴趣活动及个人生活方式,在长期的选择中形成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意识和能力,使每个学生所特有的才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在选择中,使学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一个学生将来凭什么立足于社会,靠的是他自身的长处和各种能力。而这些能力和长处有赖于学校、教师对他们的长期培养。但这不是在学校、教师的包办、塑捏下完成的,学校应当有计划地多为学生创造一些展示自我、锻炼自我、培养自我的机会。学校可允许学生代表参加学校校务委员会之类管理机构的工作,并有表决权,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最直接方式之一。参考文献:[1]王道俊,郭文安.关于主体教育思想的思考[J].教育研究,1992,(11).[2]赵敏,江月孙.学校管理学[M].2008.6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