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学习课程006出则弟之一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弟子规出则弟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语言忍、忿自泯、解读《弟子规》(六)出则弟之一:《弟子规》在开篇总序部分就告诉我们首孝弟、次谨信、就是说一个人必须首先学会遵守孝道和弟道,毫无疑问“孝”在中国传统美德中居首位,可是“弟”为什么也如此重要呢?“孝”和“弟”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在中国传统社会“弟道”曾经起到了怎样重要的作用,关于如何履行弟道?《弟子规》又做出了哪些具体的要求呢?今天要讲的是《弟子规》的第三部分,叫出则弟。什么叫出则弟?出、就是指离开自己的小而言之房间,中而言之离开自己的家庭,大而言之离开自己的家族,换句话说要和别的人去交往,要进行某种社会交往,这叫出。弟,当然我们知道原来的本意是指兄弟友爱,在第三部分开始《弟子规》就是这么几句;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作为兄长对弟弟要友爱,而作为弟弟对兄长要恭敬,而兄弟和睦“孝”也就体现在其中了。因为我们知道传统中国家族意识非常强,往往一个家族兄弟举族同居,不分炊的,换句话说共用一个厨房,而且这个兄弟不是说一母所生的兄弟,有的时候是同高祖,同曾祖,同祖,我们今天叫叔伯兄弟。整个家族是住在一起的,而如果整个家族维持一个大食堂,没有像每家每户有个小食堂,每家每户开点小灶,这是美德。如果你要分炊,一般人家都认为你们家庭不和睦了,每人打小九九,如果你要分家那是天大的事情,周围的人就会看着你这个家族有点怪,所以在中国古代是“聚族而居”的。经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家族有几百口人住在一起,请问这样大规模的一种家族形态,这个家族怎么管理?我们现在都在讲;企业管理,社会管理,大学里有MBA班,EMBA班,还有PMBA班,实际上我们应该回头看看中国传统当中怎么管理庞大的家族的,这里边有重大的智慧。讲求“弟道”就是中国传统社会维系无数庞大家族和顺、友爱的重大智慧,而对中国百姓传送千百年的《孔融让梨》,《赵孝争死》等故事也正是兄弟友爱履行弟道的重要典范。那么,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大家族里“弟道”究竟是如何得以体现的?又能够产生怎样巨大的作用呢?我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叫“陈昉百犬”。有个叫陈昉的人,他家里有一百条狗,大家一听这不很奇怪?你在讲出则弟,讲人与人之间的弟道,怎么还带上狗了?这故事妙就妙在这里。陈昉是宋朝人,这在宋朝的中国是一个倍受瞩目的大家庭,大家知道这个大家庭有几代人吗?13代人居住在一起,这可能是古代中国一个很高的记录。他们的祖先是“陈崇”,非常有名的人,德高望重,为家族制定了严格的家规,其中最主要的部分“孝”-“弟”就是要求家族子孙都得履行孝、弟。希望子子孙孙确守不疑,代代相传,这样他认为我这个陈氏家族啊!就能够绵延不绝,果然做到了。陈氏家族枝繁叶茂,每代都出贤人,都出非常好的人才,全家族上下一片吉祥、安宁、和顺、那么俗话说锅碗瓢盆都难免有磕磕碰碰的时候,人一多,口舌一多,是非就多,这个庞大的家族13代人,700口人从来不吵架,非常和睦,怎么做到的?我告诉大家,陈昉这个大家族里面他有一个厅,在村落的中间,700多口人同时吃饭,规定的,早饭、午饭、晚饭都是整个家族一起吃,到吃饭的时候大家就换上比较得体的衣服,干干净净、扶老携幼来到这个厅堂、彼此见了面分外亲切,相互问长问短、问寒问暖、按照年龄按照尊卑辈分次第而坐,大人尽量按照辈分和大人坐在一块儿,小孩按照辈分和小孩坐在一块儿,只要全家人有一位在家,但是没有到场,陈家有个族规,“等”等,谁都不吃饭、700多个人,这样就形成一个什么?家族凝聚力。同时陈家的人没有不守时的到后来,为什么?我一个人来晚了,那么多长辈都不吃饭等着我,所以这是一个家规。吃饭的时候奉行一个规则,什么规则?“食不语”,所以鸦雀无声,吃好饭以后大家在相互聊聊天,一下又喧闹起来,有好多的时候及时的沟通,就免除了家族里面的误会,非常友爱。跟狗有什么关系?妙就妙在这个700多人的大家族,大家想想吧!养了100多条狗,我们都说狗学主人样,对吧!咱们有句话,什么样的人养什么样的狗,大家到马路上去看,我已经发现了,很多老人家养的狗,也比较慈祥好像,跟着老人家,很多非常漂亮的小姐,养的狗,基本上烫着头发,身上喷着香水,大家都可以看到,有些壮小伙养的狗,就跟狼一样。陈家有100多条狗,这100多条狗非常有意思,性格非常温顺,这些狗不大叫的,跟路上的野狗完全不一样,更妙的是根据史料记载,这100多条狗也是一块吃饭的,它看主人都这样,都在一个公共食堂吃饭,陈家的食堂外边,就是一个很长的槽,就像喂马的马食槽,100多条狗都在那儿吃饭,每到吃饭的时候,慢慢的这些狗居然也拖家带口地来,就是狗爷爷带着狗爸爸,狗爸爸带着狗孙子,排着队来,到这找到自己这一段槽,在那吃东西,吃完东西以后非常有规矩,辈分高的狗先走,辈分小的狗就在那玩,在那热闹,而每次吃饭开始前,有几条很威严的老狗,蹲在槽口清点狗数,他们家的狗很有意思,而有一次史料记载;出现了很感人的一幕,这就是《陈昉百犬》的故事,最精彩的地方,几条老狗,狗长辈看看,怎么一条狗没来啊?缺一条狗啊?所有的狗就趴在槽变谁都不吃饭,等着这条狗,原来有一条狗怎么了?家里洗澡,洗完澡以后不是耽误时间了吗?赶紧跑过来,这条狗很多人看到,居然还非常抱歉的跟大家摇尾巴,来晚了,还低着头和别的狗打招呼。这个家族居然以家族的友爱影响到了家族所豢(huan)养的狗,这就叫陈昉百犬。在宋朝的时候,这个家庭美誉传遍全国。陈昉百犬就成为中国传统家族友爱履行孝道、弟道的一个典范,名垂千古。“弟道”对于维护传统社会家族和睦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和孝道一并被古人列为传统美德之首,可是在现代社会,像中国古代那么庞大的家族已经很少了,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弟道这种传统美德已经失去了它的价值了呢?我们现代人,又应如何理解弟道呢?当今的社会形态已经改变,中国,除了一些非常特殊的区域,比如客家文化区域,还保存着一些大家族居住的情况,当然这个也已经不太多,我们现在都是小家庭居多,特别是独生子女政策以后,没有兄弟姐妹的孩子越来越多,弟道也就越来越难以被今天的孩子们所理解,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忘了,这绝对不等于说弟道在现代社会当中没有意义,就彻底失去了价值,不是这样的,同样请大家不要忘记的,也是我们古人的一句话,“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什么意思?不就是弟道吗?弟道也正是我们讲的“泛爱众”泛爱众是什么?博爱,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博爱完全是西方的东西,不是这样的,最早有这样一个概念出现也是在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当中,只不过叫“泛爱众”如此而已,泛爱众、弟道、说到底就是一种博爱,一种守望相助的同胞之情,一种和平喜乐的地球人情节,把这样的精神融合起来,我们这个社会怎么可能不和谐?还有一点,我们需要特别强调,我们也许认为“弟道”就是指兄弟友爱,就是兄弟之间才讲弟道,这个观点也是不妥当的,实际上兄弟姐妹之间,乃至妯娌之间也是要讲“弟道”的。只不过以兄弟之间先举一举,概括一下,实际上都要讲。兄弟之间讲弟道的故事太多了,不必讲了,我来讲一个姐弟之间的故事,在唐朝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叫李勣(ji),他本名叫徐懋(mao)功,在唐朝乃至中国的历史上,这位李勣啊!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人。出将入相,位至三公,享尽人间融化,而且经历了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三朝元老。深得朝廷的信任和重用,被朝廷倚(yi)为长城,后人,我们中国后来的历史学家,我们学者一直在研究李勣这个人为什么会那么成功?他这一辈子的人生之路,为什么走的那么好?我们就总结出来,除了大家知道的军事才能,政治才能,这个都不必说,有几点更重要的,第一、与友义,跟朋友之间,跟兄弟之间,非常讲“弟道”。他在瓦岗寨的时候曾经和一位鼎鼎大名的人结拜为兄弟。谁啊?“单雄信”这大家都知道,《隋唐演义》好汉之一,武德四年、洛阳被攻平了,也就是说洛阳被唐朝打下来了,当然“单雄信”也就被抓了,那么这个时候这个李勣啊!就去和唐朝的皇帝讲;单雄信是好人,非常的骁(xiao)勇,我愿意拿我的官职来赎他的命,但是李世民没有同意,李勣说;那好,我不跟你说了,流着泪告退。这个时候单雄信还责怪李勣,“我早就知道你不办事,你就嘴上说说,什么兄弟义气啊?你根本就没有拼命救我”还错怪了李勣。李勣怎么回答的?大家知道吗?《资治通鉴-唐纪五》“吾不惜余生、与兄俱死、但即以此身许国,事无两遂,且吾死之后、谁复视兄之妻子呼?”意思就是,我不惜余生,我愿意跟你兄弟一起死,但是两方面我没有办法死,一方面、我身以许国、我已经答应李世民来跟他来打天下的,我不能死,第二、如果我死了,兄弟、你的妻子、儿女谁来照顾啊?我们今天一听嘴皮子功夫啊!说说而已吗?李勣拿出刀,割了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交给单雄信。《资治通鉴-唐纪五》“使此肉随兄为土,庶(shu)己不负昔誓也”这块肉陪着你兄弟埋到土里,因为单雄信要被杀了吗!这样我就不辜负当年我的誓言,这是李勣。李勣这个人他最为老百姓所知的一件事情是他如何对他的姐姐,到了李勣的万年,已经贵为仆射(puye)宰相了,他姐姐生病了,李勣以宰相至尊,亲自为他的姐姐熬粥,当他的老姐姐看到自己贵为宰相的弟弟每天为他煮粥的时候,而且有时候烧粥啊!李勣不是胡子长了吗?有时候还把胡子给烧了,姐姐说;《资治通鉴-唐纪十七》“仆妾幸多,何自苦如是”意思是家里有的是仆人,有的是男仆女佣啊!你何必要这样累着自己呢?弟弟?李勣回答说《资治通鉴-唐纪十七》“非为无人使令也、顾姊老、勣亦(yi)老、虽欲久为姊煮粥、其可得呼。”他不是因为家里没有人,而是说姐姐啊!你老了!弟弟我也老了,就算我想经常为姐姐煮碗粥还能煮多少次啊?这件事情要说小事呀!但是《资治通鉴》里边原原本本把它记录下来了,《资治通鉴》里惜墨如金啊!中国的正史用一个字都要掂掂分量,原原本本把这个故事记载在《资治通鉴》上,为什么?在中国古代这样弟道是个人品德啊!很重要的,有的时候和你的军功、跟你的丰功伟绩是相提并论的。我们把人伦道德看的很重的,所以《资治通鉴》里面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至于兄弟睦、孝在中、那就不必讲了,现在我们知道很多老人家,就在当代社会,不说古代、很多老人家有退休金,又不必子孙养着,有理疗保险,本来完全可以安度晚年了,为什么好多老人家有的时候晚年的情况不好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子女不和,兄弟不友爱,兄弟之间不讲“弟道”,家庭里边闹,老人家觉得心不安啊!看着自己的子孙后辈不放心啊!所以《弟子规》讲兄弟睦、孝在中。你兄弟和睦了就是孝了。换句话说;孝和弟它是一回事,不是两回事,对长辈孝、对平辈和友人要弟。弟道实际上就是孝道的延续,因为古人往往把孝弟并称,作为评价一个人最重要的标准,并视之为做人的根本,那么,一个人怎样才算是真正做到了“弟”呢?接下里《弟子规》会告诉我们哪些履行弟道的具体要求呢?从我们生活的经验来看,如果兄弟朋友之间不友爱、如果兄弟朋友之间发生矛盾、有争端、往往是两个方面,一个钱财、一个言语、这两个是惹事的。为了一些钱财,为了一两句话,往往会导致不和,所以《弟子规》说的非常明白;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如果大家都把财物看的轻一点,哪里还会有怨恨呢?如果大家在言语上相互忍让一点,心里的不满,也就自然而然会消除,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熙熙攘攘皆为利往”这样的话肯定是很绝对的,但是,在经济日益成为大家重要关注点的今天,由于财物方面的问题引起兄弟不和的例子恐怕实在是太多了,而中国传统是非常注意在兄弟之间的财物分配的,非常关注。在中国传统当中认为兄弟之间谦让是应该的,但是你如何谦让的更妙,这是有讲究的。汉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许武,父亲早亡,剩下两个弟弟,兄弟仨,许武是哥哥。他对弟弟特别好,平时种地的时候哥哥种,俩个弟弟他不舍得让他们干农活,因为岁数还小,就让他们在旁边看着,为什么看着呢?多少学一点种地的本事,而晚上,大家想想这个哥哥许武种了一天的地,已经累的是不行了,但是晚上,他亲自教两个弟弟读书,如果两个弟弟调皮不听话,这个许武啊!也不舍得去责怪弟弟,绝对不责打弟弟,他就自己跑到自己父亲的坟前长跪不起,嚎啕大哭,以此来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