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公共生活社会公德职业生活职业道德家庭生活家庭美德社会生活的三大领域及相关的道德领域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爱情与婚姻家庭生活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及法律规范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及法律要求婚姻家庭道德要求及法律规范思考,现在的我们正处于哪种生活状态?“老人跌倒要不要扶?”属于哪种生活状态的道德要求?不同生活领域内的规范——第七章内容遵守行为规范锤炼高尚品格第七章第一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第二节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第三节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第七章第一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一、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三、公共生活中的有关法律一、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P1711、概念:公共生活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私人生活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它包容和承载着个人的情感、个性、自由以及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达,具有私密性、封闭性和独特性等特点。从积极的意义上看,这种私人意识的发展有助于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它是人作为一种个体的存在物对社会的客观要求的表达。公共生活领域,随着国家调控规范化、理性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工作之余闲暇时间的增多,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也在迅速拓展。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必定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2、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P17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活动内容的公开性交往对象的复杂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P171(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P171(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P171(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P171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1)文明礼貌(2)助人为乐(3)爱护公物(4)保护环境(5)遵纪守法三、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P1751.《治安管理处罚法》2.《集会游行示威法》3.《道路交通安全法》4.《环境保护法》5.《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1、《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P175颁布时间:(1).立法目的: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处罚的种类和适用第三章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和处罚第一节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和处罚第二节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和处罚第三节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行为和处罚第四节妨害社会管理的行为和处罚第四章处罚程序第一节调查第二节决定第三节执行第五章执法监督第六章附则(2).基本原则P175治安管理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实施治安管理处罚,应当公开、公正,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办理治安案件应当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3).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及处罚种类P175行为:扰乱社会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侵犯公私财产上述情形情节轻微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处罚种类: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罚款:有200元以下、200元到500元、500元到1000元、3000元以下和5000元以下等不同档次。行政拘留处罚:可区分为5天以下、5天至10天、10天至15天,并规定合并执行最长不超过20日。(4).处罚程序P176《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章处罚程序第七十七条公安机关对报案、控告、举报或者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主动投案,以及其他行政主管部门、司法机关移送的违反治安管理案件,应当及时受理,并进行登记。第七十八条公安机关受理报案、控告、举报、投案后,认为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应当立即进行调查;认为不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应当告知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投案人,并说明理由。第七十九条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对治安案件的调查,应当依法进行。严禁刑讯逼供或者采用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手段收集证据。以非法手段收集的证据不得作为处罚的根据。(5).执法监督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新法有哪些变化?处罚行为由78种增加到238种适当提高了治安管理处罚的力度细化了公安机关办理治安案件的程序加强了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执法活动的监督治安管理处罚法与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相比有三大亮点:与其它相关法律衔接更加紧密;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规定更具理性化;进一步加强执法监督和注重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更具人性化.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主要变化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次序的行为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行为拒不执行人民政府在紧急状态下依法发布的决定、命令的行为宠物扰民将遭惩处(饲养动物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行为)发“黄段子”可拘留(传播淫秽信息的行为)强行乞讨将受制裁(以滋扰他人的方式乞讨的行为)强买强卖者要拘留(强迫交易的行为)噪音也罚款(制造噪音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行为)70岁以上的老人及孕妇不予执行行政拘留2、《集会游行示威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P176颁布时间:(1).立法目的:在维护社会安定和公共秩序的前提下,充分保障宪法赋予公民的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和自由。(2).基本原则:政府依法保障原则;权利义务一致原则;和平进行原则。(3).集会、游行、示威的界定集会:是指聚集于露天公共场所,发表意见、表达意愿的活动;游行:是指在公共道路、露天公共场所列队行进、表达共同意愿的活动;示威:是指在露天公共场所或者公共道路上以集会、游行、静坐等方式,表达要求、抗议或者支持、声援等共同意愿的活动。(4).集会、游行、示威的管辖集会、游行、示威的主管机关,是集会、游行、示威举行地的市、县公安局、城市公安分局;游行、示威路线经过两个以上区、县的,主管机关为所经过区、县的公安机关的共同上一级公安机关。(5).申请举行的集会、游行、示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许可: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煽动民族分裂的;有充分根据认定申请举行的集会、游行、示威,将直接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3、《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2003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根据2007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11年4月22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2011年5月1日执行。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资料:公安部通报全国道路交通事故情况2005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28657起,造成46012人死亡、236483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9.6亿元。与2004年同期相比,全国道路交通事故起数减少26025起,下降10.2%;死亡人数减少3516人,下降7.1%;受伤人数增加24911人,上升11.8%;直接财产损失减少3.5亿元,下降27.3%。其中,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道路交通事故21起,造成380人死亡、290人受伤;与去年同期相比,事故起数减少13起,下降38.2%;死亡人数减少108人,下降22.1%;受伤人数减少300人,下降50.8%。道路交通安全法——(1)《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P1771).立法目的: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身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提高通行效率。2).基本原则:依法管理原则;以人为本、与民方便原则。3).道路通行规则机动车、非机动车实行右侧通行行人应当在人行道内或靠路边行走4).交通事故处理规则对于以下7种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规定了拘留的处罚:对醉酒后驾驶机动车或营运机动车的;对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或者被暂扣期间驾驶机动车的;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够成犯罪的;强迫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机动车安全驾驶要求驾驶机动车,造成交通事故,尚不构成犯罪的;违反交通管制的规定强行通行,不听劝阻的;故意损毁、移动、涂改交通设施,造成危害后果,尚不构成犯罪的;非法拦截、扣留机动车辆,不听劝阻,造成交通严重阻塞或者较大财产损失的。4、《环境保护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P17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颁布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时间:1989-12-26实施时间:1989-12-26发文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2号时效性:有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于1989年12月26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杨尚昆一九八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2006年5月起,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兵分五路,对固体废弃物、水污染和大气污染防治三方面进行全国范围检查。盛华仁的上述判断,正是来自于人大常委检查组,对污染严重的黄河流域的四个支流(渭河、延河、汾河、涑水河)实地考察得出的结果。考察结果显示,由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达标排放,已造成“八百里秦川、一千里污染”水环境恶化图景。如在陕西境内的渭河,每年接纳废水达到6亿吨以上,几乎相当于其环境容量的4倍;被称为山西母亲河的汾河,66%已经成为五类水质,而且自太原以下的水体完全失去了生态功能。资料: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盛华仁“有水皆污”2005年11月24日从空中拍摄的覆盖着冰的松花江哈尔滨段……松花江受污染哈尔滨停水四天因主要水源松花江遭上游化学品污染,黑龙江省省会城市哈尔滨11月23日停止供应自来水。(1)《环境保护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1).立法目的: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2).基本原则: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原则;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原则。3).环境的界定《环境保护法》将环境界定为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古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4).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P179环境规划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限期治理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制度许可证制度排污收费制度课堂练习:某化工厂用专门的排污渠道输送其工业废水进污水处理厂,农民王某为了浇地,私自扒开排污渠道,将废水引进自己承包的农田,结果造成该田地里的庄稼全部死亡,对此,应由谁承担污染损失责任?(单选)A.排放废水的企业B.农民王某C.环保部门D.污水处理厂5、《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2000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6504580680087001030012300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2001.062002.062003.062004.062005.062006.06万人网民的人数统计网民的年龄分布网民的文化程度分布(5)《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P1791).立法目的:兴利除弊,促进我国互联网的健康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2).基本原则:促进网络发展与加强监管相结合的原则;信息自由与社会公共利益有机结合的原则;与现代网络发展相适应、与传统法律规范相协调的原则。3)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①网络的特点②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正确使用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