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味中药材养生(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单味中药材养生福建农林大学蜂学学院主讲:陈昌利E-mail:1156069522@qq.com教材:单味中药材养生主编:赵冰清出版: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经济出版社参考书目:《中药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医养生》中药材单味养生第一章总论第二章解表药第三章祛风湿药第四章利水渗湿药第五章芳香化湿药第六章泻下药第七章化痰止咳药第八章温里药第九章理气药第十章清热药第十一章固涩药第十二章平肝熄风药第十三章活血化瘀药第十四章消食药第十五章补益药第十六章止血药第十七章安神药第一讲第一章总论第一节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第二节中药的产地与采集第三节中药的炮制第四节药性理论第五节中药的配伍第六节中药的用药禁忌第七节中药的剂量与用法什么是养生养生一词最早见于道教书籍,是在《庄子》内篇。养生,又有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的意思等。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因为身体是我们生活的根本,健康的身体是我们有一个健康人生的基础。所谓养生,简单地说,实际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养生”要求人的身体能始终处在一个完整的动态平衡之中(即身体健康无病),并应具备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要注意生活与工作环境的调适,饮食与营养的调合,劳动与休息的适度,情志与道德修养的和谐,以及运动与健身,预防与治疗等方面。古代养生家曾提出了养生的两个要点,那就是一要“养正性”,二要“顺自然”。所谓养正性,就是要人们实行正常的、有规律的思维活动和生活方式,也就是说要保养正气。因为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及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是精、气、神,三者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神的支配,经络的输通来实现生命活动。因此,古代养生家历来将精、气、神列为人身之“三宝”,是养生的关键。“养正性”就在于怎样去调节、制约这三者之间的生理环节,使之不偏不倚,以保持人体相对的阴平阳秘。“顺自然”,就是要求人们养生不仅要顺从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而且还要随时适应周围外界环境。尤其在对待外界事物的影响方面(如地位、职称、工资、住房等),要有自我控制、调适情绪的能力。中医认为:思不宜久,虑不宜过。不为身外之物扰动心神。所谓情志坦荡,随遇而安,这就是顺应自然的精华所在。传统养生法我国传统的养生方法主要包括精神养生方法、起居养生方法、饮食养生方法、运动养生方法及药物养生方法五大类。药物养生方法则是通过补益中药或具有治疗作用的中药来补益或治疗虚弱体质的人或患有慢性疾病的人,也就是说补益中药的合理应用主要适用于体质虚弱或有疾病的中老年人。总之,健康长寿既是人们的愿望,也是当今时代与工作的需要。只有按照人类生命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自然,切实掌握养生的具体方法,针对人体的各个方面,采取多种健身措施,持之以恒地进行调摄,才能达到目的。第一节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并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部分天然药及其加工代用品。中药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点。由于其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及至代,随着西方医药学在我国的传播,本草学遂逐渐改称为“中药学”。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个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药学著作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学巨著魏晋南北朝时期陶弘景所辑《本草经集注》隋唐时期李勋、苏敬等主持编纂的《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宋代《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后世简称《征类本草》)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当代的本草成就各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等第二节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中药的来源,除部分人工制品外,主要是天然的动、植物和矿物。中药的产地、采收与贮存是否合宜,直接影响到药材质量。药物产地、采收与贮存方法的研究,是保证药材质量和保护药源的重要课题。产地天然药材的分布和生产,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水土、气候、日照、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各地不完全相同,甚至南北迥异,差别很大。因而各种药材的生产,无论产量和质量方面,都各有一定的地域性。自古以来医家非常重视“道地药材”,就是这个缘故。古人经过长期使用,观察和比较,知道即使是分布较广的药材,也由于上述自然条件的不同,各地所产,其质量规格也不一样。如四川的黄连、川芎、附子,广东的陈皮,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云南的茯苓,河南的地黄,山东的阿胶……等等,从古到今都是著名的“道地药材”。“道地药材”:人们将具有地区特色、历史悠久、质量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显著的药材称为“道地药材”,道地药材的确定,与其产地、品种、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但最重要的是长期临床实践证明了的可靠疗效。采集中药大都是植物药材,各种植物在其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根、茎、花、叶、实各个部分,由于所含有效成分的量各有不同,因而药性的强弱也往往有较大差异。因此,药材的采收,应该在有效成分含量最多的时候进行。通常以入药部分的成熟程度作为依据。每种植物药材都有一定的采收时节和方法。第三节中药的炮制我们知道,中药来源于植物、矿物和动物,但这些原生的药料大多是生药,不能直接入药。因为有的药物有毒性不能直接服用,有的因易于变质而不便久存,有的需除去非药用部分或恶劣气味。要按照其不同的药性和医疗要求进行加工或专门的技术处理,中医上对这一加工过程称味炮制。中药经过炮制,清除了杂物和非药用的部分,降低了毒性和副作用,缓和或提高了药效,而且便于贮藏和制作制剂。炮制的历史由来传说中发明炮制技术的是商代时曾经做过厨师的大臣伊尹,他把厨房中经常应用的一些烹饪手法如烤、炙、炒、煮以及常见调味料如盐、醋、酒、蜂蜜、姜等应用于草药加工,并且创制了中药经常应用的汤剂。此后历经各朝代,中药的炮制技术日臻完善,炮制方法也丰富多彩。炮制的方法中药炮制的方法多种多样,我们经常在药店门前看到晾晒药物的景象,其实这也是中药炮制在太阳下暴晒的一种方法。中药常规的炮制方法有修制、水制、火炙、水火共制等,还有一些其他特殊的炮制方法,有些药材炮制还需要加入辅料。总之,这是一门专门的学问,我们非专业人士只需要了解炮制这一基本知识即可。第四节药性理论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补泻四气指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能特征。一般能够治疗热性病症的中药,属于寒性或凉性;能够治疗寒性病症的中药,则属于温性或热性。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适应的。故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症寒热为基准。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者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具有其那个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具有寒性。能够减轻或消除寒症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四肢厥冷、脉沉无力等寒症具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五味指中药的辛、甘、酸、咸、苦五种味道,还有些中药具有涩或者淡味。辛有发散、行血之功效,多用来治疗表证;甘具有补益、和中等作用,用来治疗虚证;酸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之类病症。。咸有通便、泻下及软坚散结之功用,常用来治疗肿块症状的疾病,亦可消除痰火结核等。涩具有与酸味中药类似的功用。淡味有利尿作用,对于水肿、小便不利等疾病有功效。苦味有泄火解毒和化湿作用归经同药物的性味一样,也是中草药性能之一。归经是指药物对于人体某些脏腑、经络有着特殊的作用。例如,龙胆草能归胆经,说明它有治疗胆的病症的功效;藿香能归脾、为二经,说明它有治疗脾胃病症的功效。简单说,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归经是中医界对中药与人体关系的经验总结。升降沉浮指的是药性的趋向。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发散,沉是清利。凡升浮的药物,都主上行而向外,有升阳、解表、散寒等作用;凡沉降的药物,都主下行而向内,有潜阳、降逆、收敛、清热、渗湿、泻下等作用。药物的升降浮沉的特性,与药物的气味、质地轻重有关。从气味来说,凡味属辛甘、性属温热的一类中药,大多数能升,比如麻黄、桂枝;味属苦咸、性属寒凉一类的药物,大多数沉降。药物的质地轻重,也决定升降沉浮。花、叶及质量轻的中药,大多能升浮,比如辛夷花、升麻;果实种子及质量重的中药,大都能沉降,但不是绝对的。补泻补就是补其不足,即补益身体的亏损,增强机体的功能,提高抗病能力,改善虚弱症状,如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泻就是泻其有余,即祛除致病因素,调整机体功能,制止病势发展,如解表、泻下、利气、利水、祛痰、导滞、催吐、消积等。第五节中药的配伍医生在给病人开药方的时候常常是将几种作用相同或不同的中药开在同一处方,这就是中药的配伍使用。为什么要配伍使用呢?我们所患的各种疾病都是由多种病邪及病因所致,根据疾病的病因、症状及表现的多样化,单用一种中药不可能打到全面治愈疾病的目的,因此,必须根据疾病的病因,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此外,各种中药都有各种中药的性味和归经,它们的药效、作用也不相一致。而且药与药之间会发生某些相互作用,如有的能增强或降低原有药效,有的能抑制或消除毒副作用,有的则能产生或增强毒副反应。因此,在使用两味以上药物时,必须有所选择。药物的配伍关系中药的配伍关系比较复杂,中医上将配伍关系称为药物的“七情”,这七种配伍关系分别为:单行(只用一味药)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相使(性能功效不同但治疗目的一致,一种味主药,另一种味辅药)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相杀(与相畏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一种药物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或消失)相恶(即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药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药效。)相反(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各种各样的药物正是在这七种配伍关系中变幻着神奇的医疗功效。第六节中药的用药禁忌中药配伍不当会产生毒性中药处方必须遵循配伍安全原则,如果处方配伍不当,应用中可能危害患者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十八反”、“十九畏”是目前医药界共同认可的配伍禁忌。在此提醒自配处方或者轻信“秘方”的朋友,要查看处方是不是有降相反相畏药物混杂的情况存在,以免对自己造成伤害。十八反:甘草反甘遂、京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川乌、附子、草乌)反半夏、瓜蒌(全瓜蒌、瓜蒌皮、瓜蒌仁、天花粉)、贝母(川贝、浙贝)、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南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赤芍、白芍)。十九畏:硫磺畏朴硝(通用名:芒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通用名:丑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畏石脂。第七节中药的剂量与用法服中药,看时辰我们许多人对于服药的时间不太在意,其实中药的疗效除了是否对症药物建筑方法是否得当之外,各类中药的服用时间对药效也有影响,药物的效价不同,调制的病症不同,服药的时间也有一定的要求,特别是一些特殊药物,医生常常会族特别的交待。如何掌握各种具体方药的服用时间和次数,应根据药物性质、不同病人病情和人体饮食起居规律等具体决定,最终达到适时服药,维持合适的体内药物浓度,提高疗效和减少毒副反应。饭前服用于治疗肝肾虚证和肠胃病,以及腰以下疾病的药均宜餐前服,因为在胃空状态下,药性容易下达,从而较多地被吸收。另外,化痰止咳药物如半夏、天南星、贝母、桑白皮等,中成药如川贝枇杷膏、急支糖浆、蛇胆川贝散等,均宜在饭前服用,祛痰镇咳作用明

1 / 6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