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1、高等学校教育中的心理现象2、高等教育情境中的心理现象3、不仅应揭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特征和规律,而且还应揭示有效促进主体健全发展的心理机制和规律介于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理论科学与应用科学的交叉学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一)大学生学习心理研究(二)高校教学心理研究(三)高校德育心理研究(四)高校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估(五)高校教师心理研究(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任务高等教育心理学任务是从我国高等学校教育实际出发,揭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机制,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理论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肩负着指导教与学活动的有效进行、促进主体健全发展的实践任务,为解决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实践问题提供具体原则和操作方法,以利于高等学校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优化思想政治工作,提高管理效能,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二)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认识学与教的心理活动规律,做到科学育人2、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3、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4、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一)客观性原则(二)发展性原则(三)实践性原则(四)系统性原则(五)教育性原则(一)观察法(二)调查法(三)个案法(四)测验法(五)实验法(六)教育经验总结法(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初创(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20世纪50年代)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二)中国的教育心理学发展1、1949年前2、1949年到文革(十年浩劫)3、文革后-至今(一)心理发展1、特点:连续性、阶段性、顺序性、相互制约性、差异性2、影响因素:遗传、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主观能动性、实践活动(二)大学生的认知发展1、观察力2、记忆力3、想象力4、思维(三)社会性发展1、情绪情感2、意志3、人生观和价值观(一)学习的概念1、学习的定义2、学生的学习掌握前人经验、间接经验、传授条件下进行3、大学生学习的特点学习的自主性、广泛性、探索性、多样化(二)学习的分类1、外国加涅: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词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2、中国认知学习、技能学习、行为习惯学习1、桑代克的试误说2、经典条件反射3、操作条件反射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5、格式塔的完型-顿悟说6、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说7、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9、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桑代克问题箱图示基本观点◦关于学习实质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S—R)学习的过程或联结建立的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遵循精简原则,而不是推理原则◦关于学习规律主律一:效果律主律二:准备律主律三:练习律副律一:多重反应律副律二:心向与态度副律三:联结转移律副律四:类化反应律副律五:选择反应律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巴甫洛夫:消退律:如果条件刺激多次出现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的强化,则已建立的条件反射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泛化与分化律:条件反射一旦建立,其它类似最初条件刺激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条件反射,称为泛化斯金纳箱学习实质:学习是指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行为习得的途径:一是个体的直接实践活动,是直接经验的学习;二是间接经验的学习,即通过观察他人行为而学习,这是人类学习的主要形式学习的实质:学习是指有机体在某种自发行为由于得到强化而提高了该行为在这种情境发生的概率,即形成了反应与情境的联系,从而获得了用这种反应应付该情境以寻求强化的行为经验。操作学习的过程: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反应→强化的过程。◦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2020/4/5第五章认知派学习理论27◦学习的实质学习并非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通过主动积极的组织作用形成与情境一致的新的完形。◦学习的结果并不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新的完形。◦学习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神经路的联系,而是对情境进行组织的过程;不是盲目地尝试错误,而是由于对情境顿悟而获得成功。◦学习实质学习者主动地进行加工活动形成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指个体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它可以给经验中的规律以意义和组织,并形成一个模式,其主要成分是“一套感知的类别”。◦学习结果形成与发展认知结构,即形成各学科领域的类别编码系统。◦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类目化(概括化)的过程。学习者通过这种类目化的活动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类目编码系统联系起来,不断形成或发展新的类目编码系统。◦学习的最佳方式:发现学习内涵: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结构教学观将学科的基本结构放在编写教材和设计课程的中心地位有意义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的过程。◦有意义学习的过程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即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具体过程:①学生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到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即寻找一个同化点;②将新知识置入到认知结构的合适位置,并与原有观念建立相应的联系;③对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精细的分化;④在新知识与其他相应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观念体系,继而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发展。◦有意义学习的结果有意义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认知结构。奥苏贝尔所言的认知结构是指个体头脑中已形成的,按层次组织起来的,能使新知识获得意义的概念系统。学习观学生观知识观教师观◦学习结果:使学生成为一个完善、有用的人,整体的人格得到发展。◦学习过程:学生在一定条件下,自我挖掘其潜能,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过程。◦如何促进学习:①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习者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②让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自我的关系。③让学生处在一个和谐、关爱、理解的氛围中。④从做中学。◦总的原则尊重学习者,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与需要,相信学习者的能自我教育,发展潜能。一、学习动机的实质(一)学习动机概念1、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2、动机的功能:激活、指向、强化3、学习动机是动机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学习目标,以满足某种学习需要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1、学习需要与学习内驱力学习内驱力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成分:附属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认知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又称交往内驱力,它是在希望获得或保持他人认可、赞许、关心、支持或友谊的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驱力,它是学生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是一种外部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是在通过胜任某些活动而获得他人尊敬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驱力,其目标是赢得某种地位或名次。认知内驱力是在要求理解、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或解决问题的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驱力。(1)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2)诱因是引起动机的外部因素,指激发起个体定向活动的、能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外部刺激和情境,它是个体活动趋向或回避的目标。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或者说是正确的与错误的动机根据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及其作用的久暂性,可分为直接性动机和间接性动机根据学习动机作用的主次不同,可划分为主导性学习动机与辅助性学习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成因可分为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1、学习动机决定学习的方向2、学习动机能增强学习的努力程度3、学习动机影响学习的效果(耶克斯-多德森定律)1、学习动机的多元性报答性和附属性学习动机、自我实现和自我提高的学习动机、谋求职业和保证生活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多元性、事业成就的学习动机。2、学习动机的间接性3、学习动机的社会性4、学习动机的职业化(一)强化动机理论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的理论无一例外都确认强化在建立和巩固条件反射中的重要作用。强化理论在学习动机上的观点就是,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报偿”就是强化的形式之一,强化又可分为外部强化与内部强化。1、由心理学家默里(H·A.·Murry)提出成就动机概念,即一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完成某事的愿望或趋势。2、阿特金森(J·W·A.tkinson)认为成就动机由两种相反倾向组成,一种称为追求成功的动机(喜欢选择有50%把握),一种称为避免失败的动机(难或者容易的)。1、归因理论是由社会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首先提出来的2、后来美国心理学家维纳(B·Weiner)从三个维度把归因分为: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稳定性与不稳定性归因、可控性与不可控性归因。维度关系因素稳定性内外在性可控制性稳定不稳定内在外在可控不可控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表4-1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自我实现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1、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是班杜拉最早提出的。2、他把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一)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需要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需要1、正确对待各种学习动机2、明确学习的意义与作用3、创设条件以满足学习需要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变更作业的内容与形式,保持新异性3、利用反馈信息,做好检评工作4、开展适当竞赛和竞争5、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正确的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学习一、知识学习的概述(一)什么是知识1、知识的定义知识是个体头脑中的一种内部状态,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1)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所谓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理性知识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2)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知识的不同表述形式)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是什么”。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它包括一系列具体操作程序,“怎么做”、“如何做”。(3)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不同的概括水平)所谓具体知识是指具体而有形的、可通过直接观察而获得的信息。所谓抽象知识,是指不能通过直接观察,只能通过定义来获取的知识。概念命题表象(事物的物理特征作出连续保留的一种知识形式)图式(有组织的知识结构)1、知识学习的含义知识学习,也称知识的掌握,是指在知识传递系统中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及占有,也就是通过一系列心智活动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的过程。知识的学习发生在知识的传递系统中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而不是消极被动的接收过程(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符号学习: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概念学习: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下位学习: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是在已经形成的某些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