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团体社会工作在中国内地的发展
团体社会工作在中国内地的发展一、团体社会工作的定义团体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种专业方法。人不可能离群索居,归依群体是人的本性。人在群体中生活,而且透过群体达到发展和改变的目的。不管是在过去,现在抑或是将来,人作为社会化的产物,都必须通过与他人的交往获取自己所需的资源,当然同时也在为别人提供帮助。我们每个人都有在团体成长的经历,我们有家庭成员、学校同学、单位的同事,我们每个人都有参与团体并与他人合作的经验,也有在团体中与别人分享和成长的体会。团体社会工作正是基于在团体中与别人互动,发挥个人潜能,达到改变的目的。团体:为达成特定目标、任务,而结合在一起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所组成,其彼此间具有相互依赖的互动关系。定义:指以团体或小组为对象,并通过小组或团体的活动为其成员提供社会服务的方法。其目的是促进团体或小组及其成员的发展,使个人能借助集体生活加快自身的社会化;协调和发展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和团体与团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发挥团体或组织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健康发展。二、团体社会工作在中国内地的发展历程尽管团体社会工作的概念在20世纪20年代才随着社会学的传入被同步介绍到中国来,但从本土意义上说,团体社会工作的历史则可追溯到古代的坊、里及保甲制度,一般来说,1949年前,国内存在着两种性质不同的社会工作:一种是在国民党政府管辖区内开展的主要是从西方引进的社会工作;一种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解放区普遍开展的革命性的社会工作,建国后各类群众工作即在后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1、20世纪20年代即辛亥革命之后至建国前的引入与发展许多在国外留学的爱国知识分子纷纷回到国内,成立了与社会工作相关的,介绍并引入西方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理论,致力于社会工作的推广,这就是所谓的从西方引进的社会工作。1913年成立的北京社会实进会、北京社会学会、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社会调查部等均属于这类团体。1930年,燕京大学开始有“社会行政组”的设置,最早开设了“个案工作”、“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团体工作”、“社会行政”等14门课程。1944年言心哲教授出版的《现代社会事业》一书中详细地论述了团体社会工作的目标任务、价值追求和基本原则,到彼岸了这一时期团体社会工作研究的最高水平。尽管这一时期团体社会工作在理论引进和研究上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国内战争频繁、政局动荡,高等学府受到很大影响,社会学家的理论研究和社会调查难以保障,比如“平民教育”、“乡村建设“等社会工作实践活动,由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大都有始无终,根本没办法进行长期有效的工作,更由于社会工作的实际从业者多是一些社会救济福利机构人员,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因此这一时期的团体社会工作实践是很薄弱的。2、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的团体社会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从西方引进“的团体社会工作同社会学研究一样,先被禁止,后逐步恢复,并获得了快速发展。长期以来,“从西方引进“的团体社会工作坚守着高校这块阵地。1952年院系调整时,全国高校的社会学系和社会福利行政系均被取消了,团体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教学与研究也中断了,造成了近30年的空白。主要是因为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整个国家被高度组织起来,形成集中管理体制。。但从实践意义上看,中国行政组织模式下的不同的社会部门和社会机构以及工会、青年团、妇联等群众团体承担了大量的团体社会工作,这是一种由政府负责的、非专业化的团体社会工作模式。这些团体基本上是以任务为本的团体,缺乏专业人员的介入,基本上是通过行政手段提供服务的。3、80年代后的恢复与发展1979年部分高校重新设立社会学系,但最初都不设立社会工作专业,团体社会工作更引不起学术界和实际工作者的重视。此后20年,社会学研究突飞猛进和社会的发展带动了社会工作研究和实践的深入,社会工作的教育和研究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发展最快,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2年底,全国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近百所,而在已开设的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中,团体社会工作无一例外被列为专业课之一。目前内地运用团体社会工作的领域主要包括:学生、妇女、青少年、老人和残疾人等;工作目标基本定位在:发挥个人潜能,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变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小组的类型主要是;成长小组、支持小组、互助小组和治疗小组等。从事专业团体社会工作的人员主要为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和在校的专业老师和学生。三、团体社会工作在内地发展的困境1、组员招募的困难性(1)小组组员是一个负面的标签对于实施治疗、预防功能的小组,组员大多数是具有或潜在某种程度的社会适应不良的人群。这就容易造成刻板印象,认为小组是起治疗和预防作用的,参加小组意味着承认自己是有“问题”的人。中国人的面子问题。(2)陌生的福利提供模式是潜在组员退却民间的社会服务机构提供社会福利模式对人们来说较陌生,中国传统的求助关系不是发生于陌生人之间,讲究回报的中国人也不一定愿意接受陌生人的帮助,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要付出怎样的回报。以往的福利提供模式:家庭系统内成员之间互助支持模式、依靠政府或单位提供社会福利的模式。(3)中国人无结成团的传统中国人本在质上不是集体主义的,也不是个人主义的,而是归属于家庭的。(4)消极求助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不鼓励向家庭以外的系统求助,以免被视为家庭或家族没有能力而被歧视。“穷则独善其身”。2、“案主自决权”原则实践的困难性(1)中西“自我概念”的相异西方社会工作强调个人拥有绝对权力,人是特殊的个体,人有改进的潜能,西方的个人主义。中国人的“自我”是从属于家庭或其所属社群的,强调集体主义和责任。(2)政府直接提供福利的模式压抑了人的自决权计划经济时期,以行政性的手段提供社会福利,使人们认为求助就是直接的物质福利,而不是意见和指导,也就无所谓自决。(3)中国人尊重权威的传统观念与自决原则相悖中国教育制度要求尊重权威,个人从来不被鼓励要自己决策。3、专业关系的界限不明晰(1)案主对社会工作者抱有多种角色期待指案主与工作者在工作关系之外建立起了某种或某些个人、专业、社会关系。案主不自觉地将工作者当做自家人来期待,营造出一种家庭的温暖和信任。(2)小组工作结束后可否维系正常的朋友关系、熟人关系中国人重视人情和面子,权利和义务意识淡薄。由于组员对工作者和其他组员特殊的情感,所以在处理离别情绪时往往难以抽离。4、小组分享的困难性(1)内敛、自我保护的交往模式的影响。(2)自我观察和自我表露的困难。四、团体社会工作在内地发展的优势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改革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但也由此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各种社会矛盾集中凸现,社会问题大量涌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过去长期形成的制度文化建设的经验显得不够用了。国家和政府需要探求新的方法来协调缓和社会矛盾,缓解社会问题。而团体社会工作这样一种源自西方社会问题高发期的社会工作方法,通过长期的实践证明,其对化解矛盾、缓解问题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因此,从转型时期需要解决大量社会问题的实践层面上来看,我们迫切需要在团体社会工作等社会工作方法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团体社会工作作为一种科学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方法,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讲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坚持互助互惠,坚持民主参与,尊重人的权利和能力,是完善社会治理、整合社会资源、增强社会功能、实现社会公正的一种基本方法。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政府已经明确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将要建立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工作及其工作方法的运用提供了新的契机。因此,从构建和谐社会文化层面而言,已凸显出其重要性。专业意义上的团体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一种重要方法,起源于西方。长期以来,在疏导压力、挖掘人的潜能、协调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及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促使其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发展,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并积累大量的实务经验。现在趁国家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者队伍之东风,引进、应用团体工作方法,可以广泛地借鉴来自西方团体工作领域的经验,相对而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缩短探索经验的过程。同时,引进西方团体社会工作的理论及实务经验的过程,是建立在我国改革开放多年来,在多个领域广泛吸收外来先进经验的基础之上的,于是,为引进团体社会工作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外来经验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五、团体社会工作在中国内地发展的现状及趋势现状:(1)专业化的基础比较薄弱(2)小组工作的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较低(3)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4)社会各界不重视趋势:(1)社会化(2)产业化(3)法制化(4)专业化
本文标题:团体社会工作在中国内地的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137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