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流派绘画主义摄影(画意派摄影)摄影在诞生之初,为了获得与其他传统艺术样式同等的地位,一开始就走了一条捷径,那就是嫁接在绘画上。摄影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都是模仿绘画的,并在与绘画亲缘交融和相互促进中得到了发展。画意摄影流派主张从形式到内容都极力模伤绘画,为了达到与绘画同样的视觉感受,摄影师可谓使尽了浑身解数。1892年摄影团体连环会、1893年德国汉堡画意摄影展览、1894年巴黎摄影俱乐部、1902年纽约的擾影分离派和1904年国际画意摄影协会的相继成立,将画意派摄影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推向顶峰。画意摄影流派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高艺术摄影和印象主义摄影等凡个分支。高艺术也称极其高雅的艺术,主要是指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绘画艺术。高艺术摄影产生于19世纪的英国,指受绘画中的拉斐尔前派影响的摄影流派,其艺术特点是运用绘画的理念,独具匠心地创作出绘画效果的照片。大卫·奥克达维斯·希尔奠基者是大卫·奥克达维斯·希尔和罗伯特·亚当逊。希尔是一位优秀的肖像画家,他的画风被认为有着荷兰肖像画大师伦勃朗的遗风,而亚当逊是一位技术高超的摄影家,他们两个人合作,以卡罗式摄影法为人们拍摄肖像。其作品具有较强的绘画特征,画面有着朦胧的美感,构图严谨,具有油画般的效果。奥斯卡·雷兰德高艺术摄影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奥斯卡·雷兰德和亨利・佩奇·罗宾逊。他们对绘画的模仿不仅在于形式,更在于内在的精神。他们模仿当时流行的拉斐尔前派绘画风格,运用导演、摆布、剪辑、拼贴、叠印的方式表现宗教、文学故事题材,画面精心设计,构图严谨,具有绘画效果。这同时也开创了一种集锦摄影手法。1857年雷兰德拍摄的巨幅作品《人生的两条道路》是高艺术摄影最具代表性之作。作品模仿拉斐尔的名画《雅典学院》,用30张不同的底片拼贴、叠印而成。雷兰德因他的巨大成就被誉为艺术摄影之父。印象派摄影印象派摄影是从印象派绘画中得到灵感的。19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绘画印象派运动在法国盛行,著名的印象派画家莫奈和雷诺阿为了反对绘画的陈规陋习,力求再现那些在充满光线的气氛中传达物体的视觉印象的色彩。这一具有创新意义的实践在摄影界引起了尽管是迟到的、但却影响深远。1889年,英国举办了法国印象派绘画的首次展览。绘画主义派摄影家罗宾森在其影响下,提出“软调摄影比尖锐摄影更优美”的审美标准,提倡“软调”摄影。1889年法国印象派画展在英国首展,展览对英国艺术界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影响了高艺术摄影的代表人物鲁滨迅,他在肯定印象主义绘画的同时认为“软调摄影比尖锐摄影更优美”,在这样的美学观念的指导下,鲁滨迅注重将“柔美”的审美意识融入到摄影艺术创作中,开始推崇这种蒙胧效果的软调摄影。印象主义最明显的特点则是,力图客观地描绘视觉现实中的瞬息片刻,主要是表现纯粹光的关系。乔治·戴维森(GeorgeDavison,1856—1930),英国摄影家,伦敦柯达公司经理,代表作是《葱田》等。他将摄影拍摄的清晰区分开来,认为并不是所有的照片都要强调清晰,主张艺术上的表现是第一位的,认为柔和的影调才能很好的表现出艺术效果。《葱田》创作于1889年,在首次印象主义摄影展中展出并成为整个印象摄影的典型代表。《葱田》以针孔成像的方法展现出浓郁的乡村气息,葱田、小屋、山林浑然一体,蒙胧中体现着宁静与和谐。戴维森拍摄的多为自然风光,其作品柔和、典雅,具有耐人寻味的效果。《葱田》乔治·戴维森摄1889年罗伯特·德马奇(RobertDemachy,1859—1936),法国摄影家,巴黎摄影俱乐部的创始人之一,代表作有《在草坪上》、《后台》、《芭蕾舞女》等。他擅用树胶重铬酸盐工艺创作,其作品题材广泛,重视画意的营造,力求印象绘画效果,以表现蒙胧之美。他不仅在实践中推崇印象摄影,且在理论上亦建树颇多,著有《树胶重铬酸盐工艺》、《摄影艺术表现方法》等文,于技术、艺术两方面较为系统的论述了印象主义摄影。他重视画意的营造,力求印象绘画效果,以表现蒙胧之美。自然主义摄影1899年,摄影家彼得•亨利•爱默生鉴于绘画主义创作的弱点,发表了一篇题为《自然主义的摄影》的论文,抨击绘画主义摄影是支离破碎的摄影,提倡摄影家回到自然中去寻找创作灵感。他认为,自然是艺术的开始和终结,只有最接近自然、酷似自然的艺术,才是最高的艺术。这种艺术主张,是对绘画主义的反动,它促使人们把摄影从学院派的桎梏(zhìgù)中解脱出来,对充分发挥摄影自身特点有着促进作用。这一流派的创作题材,大都是自然风光和社会生活。彼得·亨利·爱默森1856年生于古巴,1868年举办首次个人摄影展,1885年开始为摄影界所熟知。爱默森的美学精华是其焦点视觉理论。他认为,人的视觉边界是不明确的,人们的注视某一景物时,除中心部分清晰外,其余部分都相对模糊,为了使拍摄时能达到人的视觉效果,他提出,在不歪曲被摄主体结构的情况下,焦点不能对得很准,拍出来的照片要有虚化部分。代表作有《采睡莲》、《收获》等。《采睡莲》彼得•亨利•爱默生《收获》埃默森摄1888年三、摄影分裂主义(摄影脱离派)阿尔弗雷德·斯蒂格里茨创始人:斯蒂格里茨由阿尔弗雷德·斯蒂格里茨与爱德华,斯泰肯等人于1902年在纽约发起成立的,他们主张通过努力使人们认识到摄影不是绘画的陪衬,而是摄影家个人表现的全新手段,摄影器材的简约化、小型化,使得即时现场记录变得简单起来,从而推动了这一流派的发展。1892年拍摄的《终点站》被称为世界摄影史上第一张现代摄影作品“他斥巨资创办了《摄影作品》杂志,1905年在纽约第五街开设著名的,91展厅,极大地推动了摄影艺术的发展,他因此被称为美国“现代摄影之父”。《终点站》1892年摄纯粹派摄影(如实摄影、直接摄影)纯粹派摄影是成熟于20世纪初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其创导者为美国摄影家斯蒂格里兹。他们主张摄影艺术应该发挥摄影自身的特质和性能,把它从绘画的影响中解脱出来,用纯净的摄影技术去追求摄影所特具的美感效果:高度的清晰、丰富的影调层次、微妙的光影变化、纯净的黑白影调、细致的纹理表现、精确的形象刻画。总之,该派摄影家刻意追求所谓的“摄影素质”:准确、直接、精微和自然地去表现被摄对象的光、色、线、形、纹、质诸方面,而不借助任何其他造型艺术的媒介。保罗·斯特兰德(1890—1976),1910年成为照相师,后成为电影摄影师。保罗·斯特兰德是20世纪美国摄影艺术界一位承先启后的重要人物,被誉为“影像英雄”。斯特兰德的影像生涯极长,不到20岁加入纽约的相机俱乐部,两三年之后开始在欧洲旅行摄影,并成为一个商业摄影家。他23岁时的作品就受到斯蒂格里茨的特别垂青,不断给予鼓励与好评。26岁得到斯蒂格里茨在自己创办的划时代的摄影杂志《照相机作品》上大力推崇,并于最后一集(第四十九、五十集合刊本)用整本专辑的形式给斯特兰德一个不朽的历史性定位。此后斯特兰德虽忙着拍电影而把相机搁下十年之久,然而当他回头重新出发后,一直孜孜不倦地拍到八十六岁逝世为止。他一生涉猎的题材极广,人物、风景、静物、抽象、报道无一不精。20世纪30年代柯特兹和布列松所表现的心理学主义的街头报道摄影,斯特兰德早在20年代初期就开拓出极具规模的天地;人像摄影大师如伊文·潘、阿文东等对人物的诠释,则是从斯特兰德的肖像作品中得到启示的。斯特兰德透过被他影响的摄影家们,给影像表达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影像英雄”,斯特兰德当之无愧。挂着“BLIND”胸牌的盲妇人站在石头墙前,嘴角坚韧,脸色肃然,是那种饱经沧桑的面部肌肉,她的瞳仁似乎森然地望着照片外面。照片非常纯粹,看到这样的照片,你情不自禁会去想照片里的人的命运,尽管我们终究无从知晓。《盲妇》1916保罗·斯特兰德《白色栅栏》抽象主义摄影•抽象主义摄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出现的一种摄影流派。与达达主义的产生差不多,它也是追随者绘画上的抽象主义风气而形成的。•抽象摄影是抽象艺术。抽象艺术的非理性特征使得审美者在欣赏作品是不用动脑筋来思考,思考尽管很累,但是思考也是最简单的,因为思考是有答案的,有答案的东西都是简单的。而直接的审美,用视觉直接的触摸画面,用本能的辨别能力直接和作品交流,虽然此时没有语言可以表达,但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言的交流比能够语言说明白的交流更有想象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抽象艺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得以确立。•抽象艺术是原创的艺术,可以任意的用色彩、线条、构成、细节来布置艺术空间,可以在随意的涂抹中发现灵感和选择精华。这幅优美的照片有一种不可言状的微妙的和谐感,好像优秀的建筑物,力量中不乏柔美的曲线,张缓有序的节奏带来含蓄的美感,生命似乎也是这样,不千篇一律、平庸机械,也不张狂轻率、咄咄逼人。阿尔文是个象征主义者,充满自信的新摄影家和画家。使他卓然突出于同时代城市摄影家的,是他所取的角度大胆,这使他置身于工程师和设计师的地位,拉开与街头行为的距离。早年的他受远房表亲、后也成为摄影大师的霍兰戴的影响,拿起相机,之后又受到卡西比尔的提携。他还是个技术革新者,1917年,他制作了著名的“旋涡照”。那是用三块镜片做一个旋涡筒的装置,通过它得到种种抽象的晶花状画面。《船桅》《从纽约最高点看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