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现状、问题及对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其重点是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即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内部的技术突破,摆脱技术引进、技术模仿对外部技术的依赖,依靠自身力量、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而获得的,其本质就是牢牢把握创新核心环节的主动权,掌握核心技术的所有权。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决定》、《重庆市企业技术创新“十一五”发展规划》、《重庆市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五年规划》、《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等文件,培育和发展创新型企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2007年,国家统计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第一次工业企业创新调查,这是继2000年R&D清查以来科技领域最富开拓性、最具影响力的一次调查。我市根据国家统计局统一部署,结合重庆实际情况,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4-2006年间的创新活动开展了调查,从多层次、多方1面了解我市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情况。一、工业企业创新活动现状(一)企业开展创新活动踊跃在政策引导下,我市企业积极开展创新活动。2004-2006年度,全市314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1398家企业开展了创新活动,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4.5%。比全国平均水平28.8%,高出15.7个百分点;比西部平均水平高14.9个百分点;居4个直辖市之首,分别比北京、上海、天津高出6.2、19.5、22.9个百分点。(二)企业创新投入稳步增长随着企业创新意识的增强,企业投入的研发经费稳步增长。2006年,全市314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费用支出为87.4亿元,比2005年度增长28.3%,其中大中型以上工业企业创新费用支出达到73.5亿元。(三)科研基础建设初见成效随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市一大批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应运而生。产业技术开发体系建设方面,建成了融海超声医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颇具实力的工程化试验平台;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建成了15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和134个市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拥有各类科技人员8万多人。(四)优势领域群集目前,我市在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资源加工等领域奠定了坚实2的创新基础,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汽摩领域:围绕汽车、摩托车整车制造、发动机研制、安全检测以及汽车电子等领域,建设了汽车零部件及其检测技术、车辆/生物碰撞安全、车辆排放与节能等重点实验室以及摩托车工程、车辆模拟与试验、汽车动力系统及控制、燃气汽车工程、车辆NVH工程、汽车电子与嵌入式系统等8个工程中心和嘉陵、力帆、长安、宗申等23个国家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装备制造领域:依托老工业基地的雄厚基础,建成了机械传动、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高电压及电工新技术、光电技术及系统、桥梁结构交通等5个国家级自主创新基础平台,在电工、建筑环境及设备、模具技术、交通运输工程、智能化仪器仪表及控制、光电技术及工程、机械检测等领域建设了20余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建成重齿、机床等22个国家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五)创新成效显著科研投入的增加带来了丰厚的研发成果,企业创新成效显著。2006年度,全市314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935.1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7.0%。企业创新效果明显:一是在产品创新方面:94.1%的企业开拓了新市场或增加了市场份额,93.1%的企业提高了产品性能或质量,91.6%的企业扩大了产品品种或功能;二是在工艺创新方面:76.9%的企业提高了生产灵活性,69.9%的企业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71.4%的企业降低了单位产出的原材料和能源消耗,77.0%的企业降低了单位产出3的劳动成本;三是在知识产权获取方面:41.8%的企业拥有自主品牌,26.3%的企业注册了商标,12.2%的企业申请了专利。(六)企业成为创新活动的真正主体企业成为研发活动的主体,并承担了大部分研发资金。2004-2006年度,在开展了创新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68.4%的产品创新企业、63.2%的工艺创新企业的创新活动是由企业自主研发的。在创新费用来源中主要是自筹资金,占77.9%,银行贷款占8.9%,政府资金比较少,占4.6%。(七)市场及自身发展需求成为企业实施创新活动的重要动力企业创新受到外部需求及自身发展压力的共同影响。全市314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88.9%的企业认为客户和消费者的需求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有73.2%的企业认为企业内部研究与发展要求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企业在市场及自身发展双重压力影响下,开发新产品的能力逐步加强。全市314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37.5%的企业的创新产品对于本企业是新的,有20.6%的企业的创新产品对于国内市场是新的,有4.3%的企业的创新产品对于世界范围内是新的。(八)创新活动类型呈纵深发展态势2004-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开展产品或工艺创新活动的企业为1398家,其中属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企业分别占15.5%、21.0%、24.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活动已呈纵深发展格局:在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所从事的产品和工艺创新量大4面广,目前是企业创新的首要途径;通过融合多种资源和技术所从事的产品和工艺创新越来越得到企业的重视,已成为企业创新的重要方式;通过研发活动掌握核心或关键技术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工艺创新逐步增加,企业创新的核心竞争力正逐步增强。(九)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增强企业拥有知识产权是提升竞争优势、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2004-2006年,全市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占工业企业的41.8%,与全国34.8%的平均水平相比,具有一定优势,其中申请专利、注册商标、版权登记、形成国家或行业技术标准以及对技术秘密进行内部保护的企业分别占12.2%、26.3%、3.6%、12.6%和35.3%,均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我市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正明显增强,为企业从创新中获取更大收益打下了良好基础。(十)高新技术企业是企业创新的生力军2004-2006年,全市被调查的268个高新技术企业中,有246个企业开展了技术创新活动,比重达91.8%,高出非高新技术企业59.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凭借自主创新优势,研制出一大批高技术产品,巩固和提升了行业领衔地位。(十一)创新意识得到企业家的广泛认同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源于创新意识的增强。目前,我市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大幅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64.7%的企业家认为创新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有33.8%的企业家认为创新5企业的生存、发展产生了一定作用;有1.5%的企业家表示“十一五”期间的后几年,企业将采取一些技术战略促进企业发展。在技术战略措施的选择上,有38.5%的企业家表示将“增加研发投入提升创新实力”;有20.0%的企业家表示将“保持率先创新者地位”;仅有17.5%的企业家表示将“保持现有的技术水平和生产经营状况”。创新作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已得到企业及其经营者的广泛认同。二、影响工业企业创新活动的主要因素我市工业企业创新活动主要受到企业家创新意识、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企业内部激励机制、经费支持、技术战略及计划、信息渠道等因素影响。在有创新活动的1398家企业中,有91.0%的企业认为“企业家创新意识”对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影响较大,有88.2%的企业认为“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对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影响较大,有84.2%的企业认为“企业内部激励机制”对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影响较大,有79.0%的企业认为“经费支持”对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影响较大。目前,“企业家创新意识”已成为影响我市工业企业创新活动的首要因素,其次是“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企业内部激励机制”和“经费支持”。三、工业企业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重庆市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创新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创新型社会环境还需要进一步培养。(一)自主创新能力与发达省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6从实现创新企业所占比重看,我市居于全国前列,但从创新能力来看,我市与全国发达省市之间还存在不小差距。从衡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指标——企业创新经费中的内部研发经费支出占比来看,中部地区占比为21.4%,西部地区占比为25.8%,我市企业分别比中部、西部地区高出13.5、9.1个百分点,但比东部地区低2.6个百分点,而与北京、上海的差距更大,分别低了24.7、10.6个百分点。我市企业创新呈现出创新活动开展活跃,但创新总量投入不足,创新层次偏低的特点。从我市企业新产品构成比重看,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中,属于国际市场新产品的占3.7%;属于国内市场新产品的占27.6%;属于企业新产品的占68.7%。产品新颖度偏低,其中属于国际市场新产品、属于国内市场新产品的比重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7、14.2个百分点,比西部地区平均水平低0.8、13.1个百分点,属于国际市场新产品占比分别比上海、天津、北京低16.2、13.0、1.7个百分点。我市工业企业新产品主要属于企业新产品,属于国际市场新产品、属于国内市场新产品的比重都低于全国、西部平均水平及其余直辖市。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二)创新行业集中度过高从企业创新经费支出的分行业比重看,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创新投入占到了全部投入的五成。作为我市的支柱产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走在全市前列,这不但为把我市打造成为西部汽车、摩托车之都的远景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还为全面带动我市相关产7业发展提供了有力契机。但从创新活动资源的过度集中看,政府资金和社会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不利于我市新兴产业的发展。在继续扎实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技术创新的同时,需要采取措施激发新兴产业的创新积极性,全面推进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三)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高校、研究机构对企业创新的推动有限从创新合作形式看,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联合的研发活动开展较少。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46家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研发,进行了工艺创新,仅占进行了工业创新企业的3.7%;25家企业与高校合作研发,进行了工艺创新,仅占进行了工业创新企业的2.0%。从产学研结合的现状看,高校与研究机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为企业提供科技储备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加强与企业沟通,为企业解决当前生产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以及提出今后长远发展前瞻性课题方面还做得不够,技术成果的转化率较低,企业需求与高校、研究机构技术开发脱节的情况依然存在。(四)企业内部创新激励机制尚未形成目前企业制度的改革并没有建立起创新的激励机制,适应创新的经营环境和条件也还没有形成。其主要表现:一是没有建立起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使企业经营者缺乏不断创新、承担风险,把企业办强、办大的内驱力。二是对企业科技人才不够重视。许多企业不了解技术进步与企业生存发展的关系,不了解技术进步中人才的价值。在分配上基8本没有考虑到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对企业的贡献程度,不能按效率优先的原则拉开差距。尽管多数企业对技术创新有关人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奖励,但企业内部激励措施不力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已成为众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重大障碍。在有创新活动的1398家企业中,有76.8%的企业都未采取实质性的形式给员工以激励。(五)大中型企业开发活跃,而小型企业创新活动潜力尚未充分发挥从不同规模企业实现创新情况看,大中型企业实现创新占比远高于小型企业;从创新费用看,占企业总数84.5%的小型企业的创新费用只占了全部费用的16.0%;小型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识相对与大中型企业还有很大差距。企业领导人创新意识不强、机制障碍、缺乏战略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