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现代史考点集合——by那一剑的风情一、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1.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商业革命:包括贸易规模、贸易中心的变化、商品种类的增多、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价格革命:包括物价上涨,封建地主的地位下降(当时西欧实行固定地租或额定地租),资产阶级实力上升;其他影响: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促进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冲击了封建神学,有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星期,促进了思想解放。2、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拓展荷兰:17世纪上半叶,世界海上霸主荷兰,基本上垄断了东亚和东南亚的商路,成为世界商业殖民帝国。英国:1588年打败西班牙取得海上军事霸权、17世纪中期(1652-1674)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获得了贸易霸权、1756-1763,7年战争打败了法国,18世纪中期最终确立起世界殖民霸权。3、大西洋给西方带来的优惠是不平等的黄金的漏斗(西班牙)、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荷兰)、新航路的受害者(意大利)4、殖民扩张的影响对殖民国家(宗主国):商品市场、原料产地、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殖民地:破坏灾难,造成长期落后;客观上冲击了当地落后的文化和生产方式。(早期殖民扩张对亚非土著文化影响较小)对世界: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和开始了全球人口的流动(市场扩大的途径:殖民扩张、商品输出)④对中国:增加视频种类,改变饮食结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地矛盾,促进了明朝后期中国人口的剧增;白银大量流入推动白银货币化;导致明清实行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1567年明朝隆庆时期开放了海禁和银禁,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白银进口,1757年乾隆南巡后,实行一口通商)二、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1、文艺复兴的缺点:个人主义泛滥、实际影响有限、局限上层知识分子、缺乏群众基础。2、文艺复兴常考: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重现实、肯定自然主义,反对中世纪的象征主义;促进了文学形式的变革;并不反对基督教,仍信仰宗教;用宗教形式体现人文精神;为近代科学奠定了思想基础;反对封建教权,不反对封建君权。3、宗教改革: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反对教会干预世俗事务,促进邦国的国家构建(推动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主张温和的宗教改革,是宗教化的人文主义。加尔文:在因信称义的基础上提出“先定论”,即人是否得救,都是上帝预先决定的事情,肯定资产阶级追求利润和财富;平等的劳动观。他的思想进一步拉近了宗教与世俗的距离,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亨利八世:英王以要求与王后离婚为由,与教廷对抗,进行宗教改革,建立了以国王为最高统治者的英国国教。反映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罗马教会的矛盾。④德意志宗教改革和英国亨利八世改革的不同:本质上,德意志是追求个人信仰自由,反映各阶级民众的需要,英国是追求国家自由,反映的是王权的需要;矛盾上,德意志重在体现民族主义与教权主义的矛盾,英国重在体现王权与教权的矛盾;方式上看,德意志自下而上,英国自上而下;结果上看,德国教随国定,英国国教确立了其统治地位。4.宗教改革的整体认识:注重回归圣经原典;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促进欧洲民族意识和民族国家的发展(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合约》,主权独立,可选择信奉新教);控制手段是虔诚的信仰;具有反理性特点(哥白尼、赛尔维特,排巫运动);促进天主教会自身改进(耶稣会士)。三、启蒙运动1.兴起于荷兰,发展于英国,高潮于法国,总结于德意志。荷兰:格劳秀斯:世界近代国际法学奠基人,第一次真正意义上阐述了国际法的概念,提出公海自由经典理论。斯宾诺莎: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英国:霍布斯:反对君权神授,主张君主专制、社会契约洛克:社会契约,君主立宪、分权学说。法国:伏尔泰:强调思想自由,否定民主、坚持理性,退从孔子和儒学(仁义丰富了启蒙思想,儒学具有理性精神)、倡导建立完善法规。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三权分立、法律是理性的体现、司法公正。卢梭:社会契约、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宣扬人民革命,是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倾向于直接民主;思想具有破坏性、强调民主原则忽视个人权利、“法国大革命的导师”、“真理和自由的倡导者,恶劣习俗的讨伐者,人道主义的保卫者和人民神圣权利的复兴者”狄德罗:百科全书派宣扬政治平等、思想自由等启蒙思想,提倡科学技术,宣扬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和发展,直接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制造舆论。④德国:康德:对启蒙运动做了经典总结;提出人要独立思考和理想判断;强调人的重要性,人非工具;既要自由也要自律,思想启蒙是政治变革的前提等。2.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维新变法时期:改良派把启蒙思想的君主立宪和社会进化理论介绍到中国——君主立宪。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思想武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三权分立和人民主权的学说——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派依据民主和科学进行改造社会的宣传——民主科学。四、资本主义代议制的建立和扩展(1)英国:英王“虚君虚而不虚”:当政治斗争发展到引起政府危机时,英王能够充当仲裁人,起到恢复民主程序、稳定政局的作用。“国王不能为非”:即国王永远没有是非对错,国家政策中出现的一切错误都不鞥归咎到国王身上,国王永远不对国家的政治负责任,这也是对国王行使权力的限制。(2)1787宪法及27条宪法修正案体现的原则中央集权原则(前提):各州有权捍卫宪法赋予的保留权利(98年原则,教育、治安、征税)三权分立原则(核心):立法、行政、司法保持独立,互相制衡(马伯里诉麦迪逊案)民主原则(根本):参议院议员名义代表各州,众议院议员名义代表人民;总统由各州选民间接和直接选举产生。共和原则(保障)、宪法至上原则(特色)美国权力间的分权制衡:三权分立、国会参众两院对立法权的分权制衡(众议院如热咖啡,参议院使之冷却)、各州之间制衡(议员数或选举人团票的分配)、中央和地方权力制衡(各州和联邦政府)、法律政策稳定性和流动性的制衡(1787宪法和27条宪法修正案)、外部的制约:政党、媒体、公民、利益团体和国际社会。美国民主政治体现的妥协美:1787宪法是妥协的产物;五分之三妥协(5个黑人折合成3个白人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大州小州的妥协、立法行政司法的妥协、南方与北方的妥协、中央与地方的妥协、政策稳定性与流动性的妥协、联邦主义和邦联主义的调和、体制内和体制外的调和。④美国联邦共和政体的发展: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是分权制衡的完善;美国27条宪法修正案是民主制度的完善;南北战争(1861-1865)是邦联制的完善。(3)德国:德国立法反映了社会矛盾尖锐(社会保险是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用非暴力手段控制社会(养老金、社会保险)阻断遏制工人运动(保险法保护工人利益)④经济崛起与政治滞后的错位现象。五、工业革命1.经济政策的演变:15-18世纪中期流行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收入。1776亚当斯密抨击重商主义,提倡自由贸易和开明的经济政策。19世纪中期(1851年)英国废弃重商主义,推行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主张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补充1:重商主义有利于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但不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和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自由主义成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指导思想,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但却无助于缓解经济危机。补充2:自由主义产生的广泛影响:经济上,二工到经济危机这段时间,自由主义一直是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政治上:西方资产阶级受到自由主义和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出现了社会达尔文主义,使之成为经济扩展兼并,殖民扩张侵略,种族优越理论依据,一战,工人运动,民族主义;文学艺术上:浪漫主义。有资料将社会达尔文主义指代自由主义经济说。2.理性认识垄断组织(二工):资本主义给国家通过立法限制来保障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立法保障私人垄断;经济与社会效益兼顾;垄断促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调节。六、近现代自然科学1.发展历程:产生阶段(15-16世纪):天文学领域革命(哥白尼)1543《天体运行论》形成和发展阶段(17-18世纪):牛顿力学体系建立。1687《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迅速发展时期(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电磁学、细胞学、进化论等④重大突破和系统化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的发明和使用、爱因斯坦相对论,普朗克量子论。七、社会主义运动史1.社会主义六次飞跃:从理想到科学:1848马克思主义诞生从理论到实践:1864第一国际和1871巴黎公社。从理想到现实:1917十月革命和1928-1949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④从一国到多国:从1个国家到最大规模的14个社会主义国家。⑤从一种模式到四种模式: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的斯大林模式、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模式、匈牙利市场与计划相结合模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⑥从革命到建设: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2.巴黎公社:指导思想:蒲鲁东地方自治原则和布朗基的空想社会主义。缺乏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无产阶级政权只是无产阶级领导,但没有建立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所以不能称巴黎公社为社会主义政权。3.世界近代史重要历史事件时间节点:(1)14-16世纪文艺复兴;16世纪宗教改革;17-18世纪启蒙运动。(2)1580-1670年荷兰世纪;1652-1674三三年英荷战争;1756-1763年7年英法战争。(4)工业革命1765-1870;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1914.(5)西方崛起1500-1850.八、1929-1933年世纪经济危机1.美国危机的实质:通货紧缩,供需矛盾尖锐。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2.大危机下的苏联:是经济发展机遇,利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机会,取得了西方技术、设备、技术人员和资本。3.经济危机深层影响:反衬了计划经济的优点;胡佛政策为新政提供了经验教训;人们渴望扩大政府职能。4.真正的胡佛经济政策: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而主张部分干预,一定程度上对危机做了力所能及的应对,但杯水车薪。5.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局部调整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改变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政1933年,凯恩斯主义1936年,所以新政不是以凯恩斯主义为指导思想。6.新政的真实效果:《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与自由精神相冲突);效果不明显(未能走出萧条,步入繁荣,而是二战来临美国向交战国双方兜售军火才摆脱危机);导致财政赤字加剧,为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埋下隐患。新政其他影响:整合了美国社会政治力量、促进美国科技发展、增强美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突破了意识形态的界限,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的某些经验。7.经济危机下的英国:一定程度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以渡过经济危机。8.不同国家应对危机的措施:用经济和民主手段处理危机,如美国罗斯福新政;用暴力、政治、军事和侵略处理危机,如德意日走上法西斯专政道路;面对危机,30年代我国学界发生了一场竞技模式之争:实行统制经济发展模式和实行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实施国民经济建设计划。九、苏联的经济政策和改革1.1918-1921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兼有战时(适应战时需要)和共产主义特色(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2.1921-1927新经济政策:过渡性;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质是开始做战略上的退却,实现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即间接过渡;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没有放弃原则(资和社斗争);承认和运用市场经济关系;主张利用资本主义进步因素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计划是中心,市场是辅助和从属;改造小农经济;经济腐败问题凸显;存在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斯大林认为长期实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加米涅夫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小资妥协,小资是大资的萌芽);意识形态的矛盾仍然尖锐。3.1928-1991斯大林体制:客观评价: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有一定优势;重视政权的经济安全;具有时代特征。总之,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