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综合复习知识点第一讲物质和意识一、物质(一)旧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物质=某种具体的物质实体。2、近代西方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物质=物质结构某一具体层次。共同缺陷:把一般与个别混为一谈,把一般归结为个别,用个别代替了一般。(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1、揭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坚持了唯物主义,反对了唯心主义。2、揭示了物质可以被人的意识所把握,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3、揭示了物质标志的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区分了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三)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1、区别: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揭示的是物质形态的个性、特殊本质。哲学物质范畴揭示的是世界万物的共同本质和共同特性。2、联系:哲学物质观以自然科学物质学说为基础,不断丰富和完善。正确的哲学物质观指导自然科学沿着唯物主义路线发展。(辨析题、选择题)二、运动(一)运动及其多样性1、运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1)在运动与物质关系问题上的错误倾向其一,设想不运动的事物——形而上学的倾向。其二,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唯心主义的观点。(1)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2)相对静止的含义——两种情形:第一,事物空间位置的相对稳定性。第二,事物的量变状态。(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第一,相互区别。第二,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3)在运动和静止关系问题上的错误倾向其一,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其二,相对主义和诡辩论。3、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三、意识(一)意识的起源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三个决定性环节)。2、意识是社会(劳动和交往)的产物。(二)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存在依赖于人的大脑这种高度完善的物质器官。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三)意识的作用1、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1)意识有目的性、计划性和主动性。(2)意识对实践活动有指导作用,对客观世界有改造作用,对人的生理活动有调控作用。2、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条件与途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利用、控制和改造的程度,受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以及人们的实践程度制约。3、人工智能并不会超过人的思维而统治世界。四、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理论分歧(补充)(一)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分歧一元论:认为世界万物有统一性,万物统一于一个本原。二元论:认为万物没有统一性,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各自独立的本原。(二)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唯一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唯一本原是精神,世界统一于精神。(三)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和旧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区别旧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万物统一于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实体)或物质结构的某个层次,不能说明世界的多样统一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客观实在性),世界是具有多样性的物质统一体。第二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1、当代世界的新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2、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3、国情与党情的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三)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执政为民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理论和继承和发展(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第三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二)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特点:5点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4点1、发展是硬道理2、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第四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一、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党的十五大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二)含义:1、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在初级阶段(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3点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二)经济建设是全党和全国一切工作的中心(三)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四)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五)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1、基本纲领的内容2、基本纲领的意义第五讲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一、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1、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历史和现实意义4点(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趋向(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五个统筹(四)和平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国际战略理念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目标:(二)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步骤: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特点:4点三、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经济工作要按经济规律办事(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三)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立节约型社会](四)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速度、比例、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五)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加强战略重点大力发展第一产业;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着力加强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六)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1、意义:4点2、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第三讲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一、在世界状态问题上的理论分歧——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1、唯物辩证法: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总特征: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观察和说明世界。2、形而上学: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本特征:用孤立、静止、片面和非矛盾的眼光观察和解释世界。二、世界的普遍联系(一)联系:1、联系的客观性2、联系的普遍性3、联系的多样性(二)系统的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三、世界的永恒发展(一)发展及其一般进程和道路1、发展的实质第一,从形式和方向上看,发展是前进性运动,是上升性变化。第二,从内容和实质上看,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发展的根源、进程和道路(1)发展的根源——矛盾(2)发展的进程——量变和质变的辩证转化。(3)发展的道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四、世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一)规律及其特点(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1、客观性: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普遍性:在相同的事物和类似的条件下,规律是普遍起作用的。3、稳定重复性:规律是稳定的联系,可以反复发生作用。(二)规律的类型1、个别规律——各门具体科学的任务2、特殊规律——各门具体科学的任务3、普遍规律——哲学的任务五、世界联系和发展的最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互相吸引、接近的趋势。2、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互相排斥、分离的趋势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统一(1)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独立存在,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2)斗争性不能离开同一性独立存在,同一性是斗争性的前提;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同一性的作用第一,相互依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第二,双方各自向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丰富完善自身。第三,相互贯通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2)斗争性的作用第一,使矛盾双方力量消长,事物发生量变。第二,是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旧质转化为新质的决定性力量。(3)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促进事物发展5、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二者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的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矛盾是一切事物的最大共性;无时不在,无处不有。2、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独特的性质和特点。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1)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相互区别(2)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相互统一第一,相互依存、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第二,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六、质量互变规律理解质、量、度、质变、量变的含义质变与量变的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巩固着量变的成果,并且引起新的量变。七、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道路辩证的否定观的含义八、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范畴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第四讲实践和认识一、认识论领域中的理论分歧(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1、可知论:主张人们可以认识世界。2、不可知论:主张人们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世界。(二)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1、唯心主义认识论: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主张反映论。2、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主张先验论。(三)旧唯物主义的消极反映论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的区别1、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消极反映论缺陷:第一,不懂得实践,把实践排除在认识论问题之外。第二,不懂得辩证法,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革命能动的反映论特点:第一,把科学的实践观点引进认识论。第二,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二、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三、认识的结构和本质(一)认识活动的基本要素1、认识主体2、认识客体3、认识工具(中介)4、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二)认识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三、认识的基础——实践(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实践使事物的特性充分显露,为人们的认识的发生提供可能性。2、实践使人的感官与事物相接触,认识的形成由可能转变为现实。(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课题,规定了认识发展的方向。2、实践的发展为解决新课题提供了必要的经验材料,使发展新的科学知识成为可能。3、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出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推动着人类认识向深度和广度拓展。4、实践不断锻炼和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惟一标准人们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不依人们的主观而定,客观对象也不可能自动的进行检验,只有通过人们的实践才能检验。(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四、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和特点(1)感性认识的形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