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件第七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第三节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第四节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本章线索第一阶段1945.8—1946.6过渡阶段中共领导人民争取和平民主阶段第二阶段1946.6—1947.6.30战略防御阶段先后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1947.5.20第二条战线正式形成第三阶段1947.6.30—1948.8战略进攻阶段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一个历史的转折点1947.10民盟被宣布为非法第三条道路破产第四阶段1948.9—1949.10战略决战阶段三大战役歼敌154万1949.3.24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9新政协会议召开1949.10.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二、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政权,是中国共产党早已确立的战略目标。抗战胜利前后的国际国内形势对中国人民实现建立一个和平的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战略目标是有利的。(一)战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中国共产党希望通过和平的途径进行对中国政治社会的改革,其原因在于:1、长期的战争,人民渴望结束战乱,迎来和平;2、人民的力量强大起来,可能会造成国共两党合作、和平发展的局面;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对时局的宣言中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阐明中共中央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的方针。并为争取和平建国早日实现做出努力。(二)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三)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重庆谈判是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政治舞台上举世瞩目的头号事件。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前与赫尔利、张治中合影三次电邀蒋介石在八月十四日、二十日、二十三日连续三次致电毛泽东,邀请毛泽东速到重庆“共定大计”。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谈判的原因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区的强大“我们解放区有一万万人民、一百万军队、两百万民兵,这个力量,任何人也不敢小视。我们党在国内政治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已经不是1927年时候的情况了,也不是1937年时候的情况了。国民党从来不肯承认共产党的平等地位,现在也只好承认了。我们解放区的工作,已经影响到全中国、全世界了。”(《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8页。)客观原因:国民党的军队主力军在大后方。牵制因素一:大后方人民反对内战。牵制因素二:国民党内部分人士不赞成内战。国际影响:苏、美、英等国际力量不希望中国马上发生内战。重庆谈判毛泽东的主动出击八月二十六日,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会上,毛泽东根据形势的发展,对他去重庆谈判的问题,明确地表示:“可以去,必须去”,“这样可以取得全部主动权”。他说:“由于有我们的力量、全国的人心、蒋介石自己的困难、外国的干涉四个条件,这次去是可以解决一些问题的。”出去谈判会不会造成“城下之盟”的局势?毛泽东说:“签字之手在我。自然必须作一定的让步,在不伤害双方根本利益的条件下才能得到妥协。”他设想了可以作出让步的限度:第一步是广东至河南;第二步是江南;第三步是江北;但“陇海路以北迄外蒙古一定要我们占优势”。如果这样还不行,“那么城下就不盟,准备坐板房。我们党的历史上除何鸣危险外,还没有随便缴枪的事,所以决不怕。”重庆谈判巴黎和会飞赴重庆“挥手之间”重庆谈判沁园春【雪】一九三六年二月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重庆国共和谈时毛泽东与蒋介石一起喝酒“干杯”重庆谈判签订的《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这是1945年10月10日国共两党重庆谈判最后签订的“双十协定”(又称为《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的主要内容: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以对话方式解决一切争端。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行三民主义。迅速结束训政,实施宪政。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对国民大会及其他问题进行商讨后再作决定,制定新宪法。中国共产党承认蒋介石及南京国民政府对中国的合法领导地位。重庆谈判国共两党达成的一致内容是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等。重庆谈判没有达成一致的最核心内容是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政权和军权问题1945年10月20日《中央关于过渡时期的形势和任务的指示》:“目前开始的六个月左右期间,是为抗日阶段转变至和平建设阶段的过渡期间。”[1][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370页。1946年1月10日,国共正式签订停战协定。1946.1.10,在重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会议通过了五项协议,即:《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协议》《和平建国纲领》《关于军事问题的协议》《关于国民大会问题的协议》《关于宪法草案问题的协议》政协会议闭幕后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各中央局、各区党委、各纵队发出内部指示:“从此,中国即走上和平民主建设的新阶段。”并且指出:“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目前已由武装斗争转变到非武装的群众的与议会的斗争,国内问题由政治方式来解决。党的全部工作,必须适应这一新形势。”——《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62、63页。中国共产党履行政协协议的措施第一,整编军队。将军队即将整编为正式国军、地方保安队、自卫队等。在整编后的军队中,政治委员、党的支部、党务委员会等即将取消,党将停止对于军队的直接指导,不再向军队发出直接的指令,党与军队的关系,将依照国民党与其军队的关系。党所创立的军队,在今天只有采取这种形式才能取得合法地位,被国内各党派及各国政府所承认而保存起来,并且换得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与国家的民主化,换得国民党军队脱离国民党所有,个人私有与派系所有。因此,这种退让是适合全国人民利益的,它丝毫也不改变我们军队作为人民军队的本质,相反要更进一步改造全国军队,使之逐步民主化,最后变成人民的军队。第二、在内部初步商定参加国民政府委员会和经过改组后的行政院的名单。初步商定参加国民政府委员会的人为毛泽东、林伯渠、董必武、周恩来、刘少奇、范明枢、张闻天七人。周恩来、林伯渠、董必武分别任行政院副院长、两部长。第三,准备将指导中心转移到接近南京的苏北淮阴。当时在担任苏皖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主席的李一氓回忆道:“其实从中国共产党来讲,是真心愿意和国民党合作建国的。蒋介石公开撕毁停战协定、发动对解放区的进攻,似乎在我们的预料之内,也似乎在我们的预料之外。因为在淮阴的时候,我曾经得到华中局一个通知,说党中央要从延安搬到淮阴来。参加南京工作的同志有事情要开会就去南京,没有事情又不开会就可以回到淮阴的总部。中共中央的总部就要建在淮阴,就由我负责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建立中共中央总部。当时我的设想是砖木结构的平房,地势要高,不会被水淹。我也曾和少数同志到淮阴城外走过几遍,看了些地势较高的位置。还没有定下来的时候,解放战争就开始了,这个计划自然没有实现。”(李一氓:《模糊的荧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54页。)二、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全面内战的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全国性的内战;10月11日,占领华北解放区重镇张家口;11月12日,召开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1947年3月,国民党当局限期中共驻南京、上海、重庆的代表撤退;国共关系彻底破裂全面内战爆发时国共双方力量对比(1946.7)项别数目百分比兵力共产党方面120万人21.8%国民党方面430万人78.2%地区面积共产党方面228.5800万平方公里23.8%国民党方面731.1720万平方公里76.2%城市共产党方面464座(中小城市)23%国民党方面1545座(大中城市)77%人口共产党方面13606.7万人28.6%国民党方面33893.3万人71.4%参见《中国现代史统计资料选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96页。国民党在战争初期的战略方针:沿主要铁路干线由南向北,夺取大城市,控制交通线,将中共军队主力分割歼灭,或将黄河以南中共军队逐步压迫至黄河以北,然后将其围歼于华北地区,从而达到变解放区为国民政府统治区的目的。作战步骤:先集中兵力,迅速消灭山海关关内的中共部队主力,控制津浦线、平汉线两条南北交通大动脉,稳定江南,确保华北,尔后转向山海关外,进攻东北。为此,国民党运用80%的兵力计193个旅约160万人,发动全面进攻。共产党在战争初期的战略方针: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1946年7月20日毛泽东起草《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的党内指示,明确指出“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民主人士马叙伦说:“我们以为在共产党方面,战是他根本不愿意的,因为战是他们的损失;可是应战是他们不能避免而且愿意的,因为不应战而坐待消灭,当然没有这样的道理。”(金冲及:《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32页。)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一)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是在独特的形势中以独特的方式展开的。所谓“独特形势”,即经过一年作战,国共两军兵力对比的悬殊情况虽然有了很大改变,但强弱形势还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国民党军虽然已在几个战场上转入守势,但在陕北和山东两个主要战场上仍然保持着比较强劲的攻势。在这种状况下,捉住战机,就果断地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并取得巨大成功。这自然是独特的。所谓“独特方式”,即担任战略进攻任务的人民解放军主力,采取了不要后方,不是正面稳步推进,而是千里跃进的方式;外线作战和内线作战同时并存,密切配合,在战略上双方形成犬牙交错的状态。这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上,也是独特的。在制定解放战争第二年作战计划时,毛泽东曾提出“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反攻是防御战的最精彩最活跃的阶段,也就是防御战的最后阶段。1947年12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说:“以前,我们把转到外线作战称为反攻,不完全妥当,以后都要叫进攻。”(《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28页。)“军事上,今年7月我们转入进攻以来,蒋介石转入防御地位,于是军事上完全改观。十年二十年来我们长期处于防御、被‘围剿’地位,没有进剿敌人,进攻敌人。抗战时期,我们也还是处于分散防御地位。1947年7月,我们历史上第一次转入进攻。这是革命的进攻,不要说‘反攻’,反攻是带着防御意味,不能完全概括这一形势的内容。战争在初期是自卫性质,我们那时的方针是迟滞内战。现在要消灭蒋介石,已不是自卫性质。”(《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36页注释〔3〕。)(一)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外线作战内线作战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林彪、罗荣桓率军解放东北彭德怀、贺龙率军收复延安聂荣臻率军解放石家庄陈谢兵团挺进豫陕鄂边区陈粟率军进攻豫皖苏地区解放军的战略进攻解放军的战略反攻时间主攻概况意义1947年中原地区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华北解放军东北解放军西北解放军对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是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部分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国民党:兵力减少(430到373万,可机动的兵力尤少),士气低落,后方不稳。•共产党:兵力增加(128到195万,可机动的兵力大增),士气高昂,后方稳固。必要性:①可调动敌人的兵力,减少陕北和山东战场的压力;②可减轻解放区财力、物力的消耗可能性:人民解放军经过第一年的作战已具备了向国民党军队发动进攻的条件。中原一是国民党重兵深陷陕

1 / 10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