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地带性高中地理高三复习专题李伟琼垂直(地方性地域分异)纬度的地域分异经度(干湿度)的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水平分异规律更替方向分异基础影响因素从低纬到高纬热量从沿海到内陆水分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从山麓到山顶热量水分太阳辐射海陆位置海拔高度地带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1.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概念:非地带性分异规律陆地自然带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自然因素的影响,其分布具有非地带性的规律(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2.影响因素:海陆分布,洋流,地形,水分等。3.地方性分异规律常常表现出有序性和重复性的规律。非地带性差异:不符合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分异现象。地貌、海陆分布、岩石性质、洋流等因素影响例1:南美洲安第斯山南段,东侧是沙漠,西侧是温带森林(地形地貌)例2:南半球缺少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海陆分布,56°S~65°S是广阔的海洋)例3:四川紫壤、西北的绿洲气候非地带性分布现象及成因分析为什么南半球缺失针叶林和苔原带?为什么非洲赤道东部不是热带雨林气候?为什么该岛东部出现热带雨林气候?•自然带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影响而出现的不规则分布现象称为非地带性分布。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非地带性分布气候知识模型及其应用主要影响因素主要特征纬度差异纬度低气温高,纬度高气温低海陆差异夏季气温海洋低、陆地高,冬季相反地势高低地势升高气温降低地形分布山地高原边缘等温线延伸方向与等高线一致寒、暖流暖流流经地区气温升高,寒流相反地面反射率反射率大气温低、变化大季节变化低纬、高纬地区气温季节变化小,中纬地区气温季节变化明显,夏高冬低1、气候知识模型及其应用(1)气候要素知识模型及其应用☆气温分布和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知识模型1、气候知识模型及其应用(2)气候类型知识模型及其应用①根据气候要素特征判断气候类型的知识模型根据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特征判断气候类型的主要方法——以温定带、以水定型(1)根据气温极值判断南北半球。根据最低、最高气温出现的月份判断该地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若1月气温低,7月气温高,则该地在北半球。(2)根据气温指标判断气候带型——以温定带,根据降水类型区分同带型气候类型——以水定型。一般根据最冷月气温判断热量带,并结合年降水量、降水量季节变化确定气候类型,如下表。最冷月平均气温热量带降水特点气候类型15˚С热带全年多雨(年降水量2000mm)热带雨林气候干湿季交替(降水最多月600mm)热带草原气候全年少雨热带沙漠气候旱雨季交替(降水最多月600mm)热带季风气候0˚С~15˚С亚热带夏季多雨,冬季少雨(雨热同期)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少雨,冬季多雨(雨热不同期)地中海气候温带全年降水均匀(同时气温年较差小)温带海洋性气候0˚С温带夏季多雨,冬季少雨(最多月份200mm)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夏季略多(最多月份100mm)温带大陆性气候(3)根据最热月均温判断和区分极地气候。最热月均温0℃,15℃为苔原气候,最热月均温0℃为冰原气候。(4)根据降水柱型中降水量突变特征区分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夏季风来临月降水量显著增多的为热带季风气候。0º10º20º30º40º60º70º90º25º35º55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1、气候知识模型及其应用(2)气候类型知识模型及其应用②根据地理位置特征判断气候类型的图式知识模型拓展:气候非地带性分布现象及成因分析(一)热带雨林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分布区一: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中美地峡东部成因:1、东北信风或东南信风从海上带来暖湿气流,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降水较多。2、暖流对沿岸起到增温增湿作用(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马达加斯加暖流、澳大利亚东北部东澳大利亚暖流、巴西东南部的巴西暖流、中美地峡东部的北赤道暖流及圭亚那暖流)。风向洋流(一)热带雨林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分布区二:非洲西部15°N附近成因:1、南半球东南信风随太阳直射点北移,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风,从海上带来暖湿气流,从而形成丰富的降水;2、由于赤道逆流对沿岸的增温增湿作用。(二)热带草原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1、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该地虽然纬度较低,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但由于东非高原海拔较高,使气温较同纬度地区低、降水较同纬度地区少,热量、水分条件达不到热带雨林气候标准,成为热带草原气候。地形(二)热带草原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2、非洲30°S附近地区:该地湿季是由于夏季来自海洋的气流越过暖流上空带来大量水汽,干季是因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影响该地区,气流下沉,降水稀少。(二)热带草原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3、马达加斯加岛西部:七月一月(二)热带草原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3、马达加斯加岛西部:该地虽受暖流影响,但因其在山脉的背风坡而降水少,因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二)热带草原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根据所处纬度,该地本来应该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由于墨西哥高原地势较高,气温较低,蒸发弱,水分条件相对较好,因而成为热带草原气候。4、北回归线附近的墨西哥高原:(三)热带沙漠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南美洲西海岸的热带沙漠气候呈狭长分布延伸到赤道附近:北美洲西岸的热带沙漠气候延伸到33°N以北,原因①是由于秘鲁寒流延伸到赤道附近;②受东南信风的影响,位于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③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沙漠气候向东部内陆延伸,所以呈南北狭长分布。是由于受加利福尼亚寒流的影响,降水偏少。(三)热带沙漠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非洲大陆东岸索马里半岛的沙漠的形成:一是由于东北信风从纬度较高吹向纬度较低,降水较少;二是夏季盛行的西南风,来自内陆,水汽较少,干燥少雨,从而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四)温带海洋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只要是温带地区,又能受到西风的影响,终年有暖湿空气从海洋上吹来,就可以形成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如澳大利亚东南部及新西兰南北两岛、智利火地岛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五)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因为北美大陆西部高山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东岸拉布拉多寒流对沿岸起到降温减湿作用。由于暖流对沿岸的增温作用北美大陆东岸该类型气候一直延伸到沿海的原因北美洲、欧洲西部高纬度地区为什么不是极地气候?(五)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是由于①西部高大的安第斯山脉的阻挡,西风难以入内,形成了干燥的温带大陆性气候;②东岸西风漂流(寒流)的分支更加重了沿岸的干燥。巴塔哥尼亚沙漠的形成,读图,回答8—9题。8.图示地区主要属于B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草原气候C.热带沙漠气候D.热带季风气候9.导致该地区气候类型与同纬度主导气候类型不同的主要因素是CA.太阳辐射B.洋流C.地形D.大气环流例:(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Ⅱ)8—9气候知识模型及其应用(1)纬度位置: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温带气候、亚寒带气候、极地气候。(2)气压带、风带单一控制: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3)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4)季风: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5)海陆位置: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6)地形:高山、高原气候。对于各种气候类型形成的可按主导因素分为:课堂小结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是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而在具体区域导致了洋流对于特殊气候特征的形成往往起到促进作用。(1)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典型的分布区在欧洲西部,因为深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2)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在大陆西岸分布区的纬度较高,在大陆东岸分布区的纬度较低,因为中高纬地区大陆的西岸受暖流影响,大陆的东岸受寒流影响。(3)南美洲的热带沙漠气候一直延续到赤道附近,因为受秘鲁寒流的影响。同理,热带沙漠气候在西海岸也向南延伸,此外在澳大利亚西部,寒流也促进了干旱气候的形成。1、为什么非洲气候呈东西延伸,南北对称分布?2、为什么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向北伸展,而亚洲东北的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向南伸展?答:非洲地形起伏较小,气候主要受气压带和风带影响,所以气候呈东西延伸,由于非洲赤道中贯,南北跨纬相当,所以非洲气候呈南北对称分布。答:西欧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使温带海洋性气候向北伸展,而亚洲东北部受千岛寒流影响,使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向南伸展。3、为什么亚欧大陆东部是季风气候,而北美大陆东部是温带大陆性气候?4、南美南部东西岸气候有何差异,为什么?答:南美南部处在西风带,由于受到地形的影响,西部为迎风坡降水丰沛形成了温带海洋性气候,东岸处在背风坡,降水较少,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答:亚欧大陆面积大,地形中高周低,亚欧大陆东部处在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轮廓完整,海陆热力差异显著,形成季风和季风气候,而北美大陆地形东西高,中间低,呈南北纵列分布,这样阻挡了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深入,却有利于来自北冰洋冷干气流的入侵,使北美大陆东部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5、为什么同在赤道地区的热带雨林气候,非洲的主要分布在中西部,而南美洲的主要分布在中东部?6、马达加斯加岛与刚果盆地的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有什么不同?答:主要是地形分布的影响,非洲赤道地区东部为高原、中西部为盆地,主要分布,而南美洲赤道地区西部为高山、中东部为平原,向大西洋敞开,因此同在赤道地区的热带雨林气候,非洲的主要分布在中西部,而南美洲的主要分布在中东部。答:马达加斯加岛东坡为东南信风的迎风坡,且有暖流的影响,因而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刚果盆地地处赤道地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7、南极洲为什么比北冰洋寒冷?8、南美洲西边沿岸热带沙漠气候向赤道附近伸展?答:受地形的阻挡和秘鲁寒流的影响,南美洲西边沿岸热带沙漠气候向赤道附近伸展。答:南极洲是陆地,地势高,极夜时间较长,北冰洋是海洋,地势低,极夜时间短,所以南极洲比北冰洋寒冷。七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一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