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完美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2【09考点要求】(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建立;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中央官制与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唐朝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5)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历史特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08考题】1.(2008上海)“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A.分封制B.井田制C.郡县制D.行省制2.(2008上海)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3、(08江苏单科)“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三省六部4.(08江苏单科)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5.(08天津文综)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A.专制皇权B.中央集权C.检察权力D.对农民的控制6.(08上海综合)2008年5月10日,胡锦涛主席访问了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该寺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当初是为从唐朝来的鉴真和尚建的道场。以下研究鉴真东渡历史的方法和途径中最不可靠的是()A.查阅历史文献B.参观唐招提寺C.咨询专家学者D.观看故事片《鉴真东渡》【知识结构】(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西周的建立[建立时间建立者]2.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原因目的:;内容:①周王把和分给(主体)、、(分封对象),让他们建立诸候国,拱卫周王室;②被分封的诸候义务:③被分封的诸候权利:(有权在自己的封地内实行再分封,同时在封地还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利);作用:①起初:有利于稳定当时的,加强了、扩大并形成对周王室的政治格局,使西周的政治文化保持惊人的性;②但西周后期,诸侯势力,王权,出现了诸侯争霸,分封制逐渐瓦解。瓦解:始于春秋末期。原因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经济基础)瓦解—根本原因;②分封制自身的弊端,诸侯权力的相对独立性大;③周王室衰弱,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表现: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不断;诸侯不再听命于周王室,如楚王问鼎;周王室偏居一隅等●宗法制含义:西周政治的,是按照的制度目的: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巩固王权,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问题上的矛盾。实质:。最大特点:。内容:①按血缘关系的系统划分出大宗和小宗(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②大、小宗的关系在血缘上是关系,在政治上则是关系;小宗必须大宗。③最终形成宗法等级是:影响:①宗法制是西周最为重要的政治制度;②它保证了贵族;③有利于,维护;④对封建政治的影响:皇位继承、绝对君臣隶属原则、裙带作风等;⑤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积极。消极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分封制(表)是宗法制(里)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是权力的分配,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3、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朝的统一条件时间定都统一的过程统一的意义2、●皇帝制度:概况: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把“”作为自己名号,始创皇帝制,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封建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所沿用。特点:影响: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3.●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秦始皇在中央建立了以皇权为中心的制度。三公及其之间关系:三公指、、。其职权及关系是:丞相,下辖九卿,但受牵制。御使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太尉主管。但秦始皇并未任命太尉,而是自掌军权。三公九卿制特点:分工明确,互不相属,相互牵制,绝对受制于皇帝,大权最后集中在皇帝手中。秦朝的军政大事由先朝议,最后裁决,作用:●地方:郡县制:设立背景:⑴时期已出现郡、县。(商鞅变法时)⑵吸收西周后期以来分封制的教训。⑶秦始皇统一六国,加强的需要。性质:组成及其职能:郡是直属中央的最高地方行政机构,长官为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长官为;郡守和县令一概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影响:①是的重要环节,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管辖;②是我国地方管理制度的一大进步,③是我国取代的重要标志;;④有利于郡县制和分封制比较分封制郡县制基础管理方式权力(最主要不同)政治特点影响4.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原因:内容:影响:积极:(1)打破传统的制,奠定了中国的基本格局;⑵有利于维护的稳定;⑶有利于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意识,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消极:⑷利用中央集权,加强统治,实行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秦朝的灭亡。(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地方:中央集权的发展●汉朝郡国并行制:①汉初在地方上推行制(郡县制和分封制同时实行)。②弊端:郡国并行制不利中央对地方统治,汉景帝时出现③解决:从景帝到武帝时开始逐步削弱王国势力。(汉武帝时颁布“”,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元朝的行中书省:①实施原因、目的:、。②内容:地方上设置(行省);最高长官由,行省拥有等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③影响:行省设置有利于加强,巩固了,它的创立是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的开端。2.中央:君主专制的演进●唐朝的三省六部制隋朝建立,唐朝完善内容:①三省名称及其职能: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六部,作为执行机构。②三省之间关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特点影响:①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②提高了,减少,也削弱了,加强,完善了制度;标志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成熟。③历朝基本沿袭。但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恶性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与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3、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A.演变过程:世官制:汉代:,含义:由郡国官吏向中央推荐孝、廉人才的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主要标准:、,汉武帝以后,以儒家思想作为基本准则,统一官吏的价值标准;影响:促成汉武帝时人才辈出,国家鼎盛。不足魏晋南北朝:含义: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九品,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是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特点:注重门第、家世,不注重才能影响:成为世家大族垄断官吏选拔,维系政治特权的工具。隋朝至晚清时期含义:通过选拔官吏的选官制度。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明清发展为特点:用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使门第不高但有才干的庶族地主也能参予到统治集团中来。评价:积极作用:①科举制的实行,打破了特权垄断,使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②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了矛盾,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有利于政局的稳定。③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提高行政效率。④也促进了官僚体体制的进一步成熟。⑤有利于社会形成重学风气、推动了文化教育发展。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消极作用:①科举考试仅注重知识内容的考查,忽视了实践能力。②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总之,科举制不仅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朝鲜和越南长期实行过科举制,英美等国建立的文官考试制度也受到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西传欧美并影响世界,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B.演变趋势:①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②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C.认识:①选官和用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兴衰②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尊重知识和人才,。③不断完善考试制度和选拔人才机制。④选用德才兼备者(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明朝丞相制度的废除:原因:。标志:1380年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负责。影响:①。②导致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明朝内阁的出现背景:废除丞相制度后明太祖政务繁忙。过程:①设置,作为侍从顾问,但很少参决政事;②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制度正式确立。③明宣宗时期,内阁大学士被授予替皇帝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④明神宗万历初年,“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特点:①不是是②无权,依附于;③是产物,不能制约;④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明朝政治日益黑暗。中西方内阁之区别:①性质:②官吏任免:③实质:2.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时间:。直接原因:;根本目的:职权:。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高)、(地处内廷)说明:军机处不是“决策”机构,职能是跪受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影响:提高了,加强了,发展到顶峰,巩固了,.(五)、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与历史特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演变过程:地方: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中央:秦朝三公九卿制---唐三省六部制---明废丞相制设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演变特点中央:地方:对边疆的管理不断加强。不断加强思想控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在封建社会前期主要起进步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主要起消极甚至反动的作用。积极作用: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具有进步意义,(1)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防止分裂割据,有利于抵御外国侵略,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有利于维护国内政局的稳定,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3)有利于政府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如修筑长城、兴修水利等;(4)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广泛传播,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消极作用:表现在封建社会的后期:(1)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政治上,极易产生暴君、暴政和政治腐败现象。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导致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受到压抑。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3)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重点分析】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君主专制是指决策的方式,中央集权是指一种政治体制,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2、基本内容:(1)皇帝制;(2)中央行政制度;(3)地方行政制度。其核心是集一切权力于皇帝。3、形成原因:①经济: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小农经济的分散性,要求强而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②政治:巩固国家统一,镇压农民反抗,维护封建土地制度的需要。③思想:法家中央集权(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和后来包括法家思想在内的儒家思想成为这种制度的理论基础;④实践:战国时商殃变法,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和地方行县制的政治体制4、演变过程:初步形成于战国→正式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朝→强化于明清。5.中国古代历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共性归纳:(1)加强君主权力。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董仲舒用新儒术神化王权,明清废除丞相等。(2)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