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阿拉伯阿拉伯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在受异族文化影响的基础上,吸收古代东西方文化的精华,逐渐融合、发展成为一种新文化,即“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它以阿拉伯文为载体,以伊斯兰精神为主导,时间上连接了古、近代,空间上沟通了东西方。它在时间上处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之间,因而起到了传承古代和近代文化,影响西方文艺复兴的作用;在空间上处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上,因而能够构架起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世纪阿拉伯文化以阿拉伯社会价值标准作定向,是阿拉伯穆斯林思想行为和社会活动的积极反映,同阿拉伯社会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研究中世纪阿拉伯文化的起因、内容、形式及其社会价值,对于深入了解阿拉伯社会发展的内在原因和外部特征,十分有益。一、阿拉伯文化的深厚底蕴从文化构成看,中世纪阿拉伯文化实际上由希腊化的近东文化和波斯文化两股主流汇合而成,它是新月沃地古代闪族文化逻辑发展的继续,也是西亚地中海文化统一性的集中表现。但从文化源头分析,中世纪阿拉伯文化一般被认为由三种文化交融汇合而成:一是阿拉伯传统文化,主要包括源于阿拉伯半岛本土的语言、诗歌、散文、谚语、故事、传说等;二是伊斯兰文化,如《古兰经》、古兰经注、圣训、伊斯兰教义教法等;三是源于波斯、印度、希腊等异族先进文化,如波斯的文学、传说、故事、艺术、音乐、历史、哲学,印度的数学、医学、天文学,希腊的哲学、自然科学、政治、法律,等等。在这方面,《阿拉伯文化与西欧文艺复兴》对阿拉伯文化的渊源做了非常有意义的探索,系统阐述了古代阿拉伯文明、古代希腊、罗马文明、古代印度文明以及犹太教、基督教乃至伊斯兰教的兴起和发展,深刻揭示了形成中世纪阿拉伯文化的历史基础与原因,以及外民族文化和伊斯兰教对中世纪阿拉伯文化产生的重要作用和影响。阿拉伯传统文化、伊斯兰文化同波斯、印度、希腊等外族文化的汇合,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阿拉伯帝国建立后,特别是到了阿巴斯王朝,阿拉伯人建立了翻译机构,其首要任务就是把大量希腊罗马文献翻译成阿拉伯文。阿拉伯人没有简单地翻译和继承东方式的希腊罗马文化,而是根据其需要,使其适合于伊斯兰教义。比如,在阿拉伯人看来,希腊哲学是关于研究万物真相的一种人类所能探知的知识,他们相信《古兰经》和伊斯兰教教义学是宗教法律和经验的总结,它们的地位是相等的,因此,他们努力调和这两者,从而在人类思想史上首次成功地使伊斯兰教和希腊哲学融合起来。中世纪的阿拉伯帝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先后被征服的埃及、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伊朗等地,历史悠久,均都拥有非常优秀的古代文明。这些地区的传统文明无一例外地融入了中世纪阿拉伯文化;上述被征服地区,其文明程度大都领先于阿拉伯半岛,而且都拥有大量的优秀学者,这些学者的积极参与,为丰富和发展中世纪阿拉伯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中世纪阿拉伯文化是阿拉伯帝国境内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阿拉伯征服者(纯阿拉伯人)对于新文化的贡献,主要在语言与宗教的范围内,而叙利亚人、埃及人、波斯人、小亚细亚人、中亚人等,或作为新皈依的穆斯林,或作为其他宗教的信徒,对发展中世纪阿拉伯文化的贡献更大,他们同纯阿拉伯人的关系,虽然是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但因伊斯兰教的宽容性和哈里发政府的开明政策,使他们能够成为创造、发展中世纪阿拉伯文化的主体。《阿拉伯文化与西欧文艺复兴》中列举的许多著名学者,不少都是异族穆斯林,就是最好的佐证。二、中古时期阿拉伯教育的兴起与发展阿拉伯教育起于7世纪。此前,阿拉伯人过着游牧的生活,文化远远落后于相邻的波斯、巴比伦和埃及等地。6世纪后期,拜占庭、波斯文明经过商道源源不断流入阿拉伯半岛,拜占庭的政治体制、宗教信仰、道德观念对阿拉伯人产生着影响。在这个基础上,开始了阿拉伯教育和文明。阿拉伯教育大致经过创立期、发展期、鼎盛期、凋落期四个发展阶段。三、中古时期阿拉伯教育与百年翻译运动阿拉伯———伊斯兰教文化的繁荣勃兴得益于著名的“百年翻译运动”。从8世纪中后期到10世纪前期约150年左右的时间里,一批阿拉伯学者广泛地翻译了古代印度、波斯、希腊以及周边一些文明地区的书籍,史称“百年翻译运动”。百年翻译运动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8世纪中后期到9世纪前期,这一时期有著名哈里发曼苏尔、哈伦·拉希德的支持,翻译的书籍以波斯的著作为主,内容以天文学和医学为重,著名的翻译家有伊本·穆加发等;第二个时期是从9世纪前期到9世纪中后期,哈里发麦蒙的超常支持成就了百年翻译运动的黄金时期,以著名翻译家侯奈因·本·易司哈格为代表的翻译家译介了古希腊哲学、自然科学方面的大量书籍:最后一个时期是从9世纪中后期到10世纪前期,这个时期,哈里发支持的力度下降,翻译的节奏放慢,而且大量的工作是重译和校订前人的译著,著名的翻译家有撒比特·本·古赖等。据阿拉伯史料记载,在阿拉伯倭马亚王朝期间,就已出现自发的、无组织的文化译介活动,内容局限在医学、星相学、天文学等实用科学上,很少涉及社会、人文学科,不具规模。直到阿拔斯帝国建立后,特别是到了8世纪中期,哈里发哈伦·费希德时代的阿拉伯人已基本结束军事扩张,帝国局势日渐安定,为适应帝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发展的需要,实施博采诸家、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大力倡导和赞助翻译古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的学术典籍,不惜重金引入智力和吸引人才。历时百年的翻译运动从此拉开序幕并逐渐形成声势。翻译运动是在统治者哈里发的大力资助和倡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的。奖掖学术,倡导教育,设立宫廷图书馆、搜集学术古籍,延聘各地、各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著名学者在宫廷译著,并特设专门机构管理学术研究工作。到了哈里发麦蒙时代,翻译科学和哲学著作的运动步入高潮。麦蒙酷爱希腊哲学,熟读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的作品。他曾派巴格达代表团前往君士坦丁堡搜集古籍,然后组织各地学者包括非穆斯林学者进行翻译,在首都巴格达创建国家综合性学术机构“智慧馆”,由翻译局、科学院、学校和图书馆组成,统一组织和集中领导帝国翻译、教学和学术研究活动。智慧馆以重金聘请近百名著名学者和翻译家集体从事译述和研究,用重金从各地搜集的百余种各学科古籍进行整理、校勘、译述。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通过百年翻译运动引进的大量先进文化在满足阿拉伯社会迫切需要的同时,也对这个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印度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学、天文学、数学以及医学等方面;波斯文化的影响主要是文学和艺术;而希腊文化则着重哲学和自然科学。于是,在百年翻译运动之后,阿拉伯社会出现了一个大发展时期,学术文化的各方面都取得了世所瞩目的成就。“百年翻译运动”历时二百多年,地跨欧、亚、非,交融波斯、印度、希腊、罗马、阿拉伯、中国等古代东西方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都是不多见的,对研究人类文明的阶段性发展、人类智慧的共通性很具学术价值,对阐明阿拉伯伊斯兰哲学与文化的本质与特点更是必须了解和深刻理会的。四、阿拉伯与东西方文化的交融阿拉伯的文化是在同时吸收了古希腊和古东方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阿拉伯科学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一次大融合的过程。通常所说的阿拉伯文化,是由多个部分汇合而成的一种混合的产物,它主要渊源于伊斯兰教产生以前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所固有的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和外来文化。阿拉伯人所固有的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和外来文化三种文化相互融合,既促进了阿拉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又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融。公元7世纪中,阿拉伯人征服了波斯、阿尔明尼亚、叙利亚、埃及和整个非洲沿海地带,建立起了一个西起比利牛斯山脉,东至中国边境的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由于政治的相对稳定,伊斯兰教的出现,阿拉伯人统治的地域得到扩张,经济得到发展。原本地处东西方贸易交通要道的阿拉伯,随着版图与活动范围的扩张和经济繁荣,又使阿拉伯商人的足迹踏遍了欧、亚、非三洲,并推动伊斯兰的远征,使“真主的声音”传遍欧、亚、非三大洲,许多民族如波斯人成为信奉由阿拉伯人率先传播的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商业贸易的频繁交往,伊斯兰的远征,使科学文化的交流大大加强,文化、教育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当时的首都巴格达及开罗、大马士革、哥尔多华等城市成为世界上第一流的教育中心。这里的学校林立,学者云集。阿拉伯的统治者对异族文化的宽容态度促成了中世纪阿拉伯在东西方之间承当科学文化交流的桥梁。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伦理学》、欧几里德的《几何学原理》、托勒密的《天文大集》等世界名著都被译成阿拉伯文排满了图书馆、书店的书架,与此同时,他们还从中国引入了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炼丹术、中医学和印度的数字、十进位制等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很大一部分中国、印度的科学文化通过阿拉伯传入欧洲,此举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阿拉伯人在接受东西方文化的基础上,还进一步加以发展,在规模宏大的清真寺和专科大学里传播和学习知识,有名望的学者们担任“姆但里斯”(大学教授)讲授哲学、数学、天文学和医学等课程,学术空气十分浓厚。许多学生从西欧各处聚集到这里接受教育。教育的发达使阿拉伯帝国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特别是对数学(代数、几何和初等三角)、天文学、医学和历史学、地理学的发展都有很大的贡献。以伊斯兰教为主的中世纪阿拉伯教育,对东西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五、阿拉伯文化与西方文艺复兴的关系及其对历史的影响中世纪的欧洲,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日耳曼统治者的混战和教会推行的愚民政策,使古罗马文明遭到毁灭。因此,欧洲的科学文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被恩格斯称为“中世纪的黑夜”,中世纪的欧洲“是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而来的”。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成了诞生近代实验科学的圣地。由于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需要,古典文化在此期间得到了复兴和发展。欧洲近代科学文化的迅速崛也得益于中世纪阿拉伯科学文化的影响。众所周知,古希腊罗马的科学文化达到了奴隶社会的最高成就,中国的科学文化在3世纪至13世纪间保持了世界领先水平。但由于历史原因,在中世纪早期,古希腊罗马的科学文化成就并未得到继承和发展,而地理环境的阻隔又使中国的科学文化难以直接到达欧洲,拜占庭的科学文化虽然对近代欧洲产生过影响,但真正架起东西方、古近代文化桥梁的却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9世纪末10世纪初,许多世界优秀文化古籍都有了阿拉伯文译本。后来这些世界优秀文化古籍的原作大都失传,而阿拉伯文的译本却被保存了下来。比如,希腊的古典哲学著作,大部分是由阿拉伯人保存下来的。这些著作从阿拉伯文转译成拉丁文后传入欧洲,使欧洲人重新读到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接触到真正的古希腊哲学,他们在从古希腊哲学吸收营养的基础上,接受阿拉伯人的自由思想,从而为18世纪唯物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数学方面,阿拉伯数字在欧洲的传播与推广,逐渐取代了累赘的罗马数字,欧洲数学因而得到了大发展。《阿拉伯文化与西欧文艺复兴》着重介绍了阿拉伯哲学家伊本·鲁西德的“双重真理说”在促进欧洲思想解放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简要评述了阿拉伯文化对西欧近代自然科学的重大影响。西方著名学者马克斯·迈耶霍夫在其《伊斯兰教的遗产》一书说:“白昼逝去了,伊斯兰教的医学和科学却反射出古希腊文化太阳的光芒,它像一轮明月,照亮了欧洲中世纪漆黑的夜晚……”。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世纪阿拉伯文化的伟大历史作用和影响。综上所述,中世纪阿拉伯文化是在继承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尼罗河流域文明以及地中海东岸文明的基础上,兼容并蓄发展起来的,然后再传回正处在“黑夜中”的欧洲,使欧洲走上被恩格斯称之为“人类从未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的近代文艺复兴运动道路。参考文献[1]钱学文.灿烂的中世纪阿拉伯文化——《阿拉伯文化与西欧文艺复兴》解读.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2]谢南斌蓝祥龙.中古时期阿拉伯教育与东西方文化交融.现代哲学.2009.[3]钱志和.略论中世纪阿拉伯教育的特点及其对西欧的影响.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