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程标准】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教学目标】识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改革的内容;认识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特点、戈尔巴乔改革的过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评价赫鲁晓夫改革;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改革对中国改革的警示。【重、难点】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合作法等。【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同志们的所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讲授新课】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和轻工业发展慢,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2、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3、召开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赫鲁晓夫下台,改革失败。勃列日涅夫上台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动荡、经济增长慢,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时间1956年——1964年1964年至1982年1985年----1991年重点农业工业(特别是军工业)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内容1、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体格2、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农庄和农场的自主权3、开垦土地,大种玉米4、废弃部门管理体制,给地方和企业一定的自主权5、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2、扩大国企自主权3、运用经济手段刺激管理1、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2、调整所有制的结构3、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承包最终结果及原因失败1、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没有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根本原因)2、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3、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最终失败1、仍然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根本)2、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重点转向政治改革,以求扫除障碍,最终导致苏联解体。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2、仍没放弃传统的做法评价它冲击了旧模式,经济有所发展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没有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促进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综合国力增强。仍然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国民经济进入停滞时期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仍没放弃传统的做法。启示1、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2、大胆突破传统的束缚,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认识国情、尊重规律,实事求是3、注意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中的积极因素,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4、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冒进,也不保守5、必须妥善处理好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力和矛盾,保证改革顺利进行6、必须不断加强执政的共产党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7、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之初,往往经济实力不够强大,在理论上出现了偏差,还不成熟,需要不断探索、反复实践,需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政策,并要求有开拓进取、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课堂小结】赫鲁晓夫改革是突破斯大林模式的一次不成功的尝试。勃列日涅夫改革促进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但苏联经济发展陷于停滞。戈尔巴乔夫改革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仍没有放弃传统的做法,经济继续下滑,后又转向政治领域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课堂巩固】1.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34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0%,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A.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D.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2.从1953年到1964年间,苏联的钢产量从3810万吨增加为8500万吨,煤产量从3.2亿吨增加为5.5亿吨,石油产量从5280万吨增加为2.23亿吨,工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平均月工资从1955年的76.2卢布上升到1965年的104.2卢布。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改革()A.把农业作为经济改革的重点B.以发展工业尤其重工业为重点C.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3.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评价道:“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异端,也不毹视为划时代的创举。”材料中的“他”应是()A.罗斯福B.斯大林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4.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所描写的应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5.有人评述苏联改革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就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从实质上来讲都是由于()A.把重点放在农业改革上B.把重点放在重工业改革上C.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6.每一时期的流行语反映了特定时期的历史特征。下列语句与时代搭配错误的是A.“依靠信仰才能得救”——宗教改革B.“人非工具”——启蒙运动C.“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工业革命D.“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勃列日涅夫7.中苏两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有许多相似之处:其一、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其二、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请回答:(1)中苏两国工业化方针各是什么时候提出的?其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有哪些相似性?(2)中苏两国各在什么时候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3)中苏两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何在?(4)你从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当中获得的启示?【课后探究】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不仅宣告了一个庞大帝国的覆灭,也宣告了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因此有人说“戈尔巴乔夫改革葬送了苏联,如果不改革,苏联就不会解体”。你同意这种观点吗?【教学反思】采用表格方法讲述,要求学生根据表格比较三大改革的异同,很多学生难于回答,提升学生学科能力,任重道远。不论何时,都要尽可能让思考与反省预见到突发的激情,这于审慎者可轻而易举做到。心烦意乱之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意识到这一点。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下决心不再使之加剧。有了这种高明的防范,就能很快终止怒气。要懂得制怒之法,且止息于当止之时:奔跑时停下来最难;狂怒时保持头脑清醒也一样难。过分激动,不论程度高低,都会影响理智。一旦对发怒有了这种警醒,就不会使你因怒气而失控,也不会使你损害良好的辨别力。谨慎地驾驭情绪,就能很好地控制它。你将是马背上第一个理智的人。智者最没有耐性,因为学识减少了他们的耐心。知识渊博的人很难被取悦。俄庀泰特斯告诉我们,生活最重要的准则在于懂得如何忍受一切。他认为这是智慧的一半真谛。容忍愚蠢需要极大的耐心。有时最令我们痛苦的人正是我们最依赖的人,这帮助我们战胜自我。耐心能带来无可估量的内心平静;而内心平静是世间的福祉。不懂得如何容忍他人的人如果还能忍受他自己的话,就应当独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