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澳门医疗卫生发展概况
【论文】澳门医疗卫生发展概况浙江在线健康网health.zjol.com.cn2009年10月29日一、澳门简介澳门特别行政区是中国领土的一部份,位于中国广东省东南沿海的珠江三角洲,与香港相距60公里,距离广州145公里。澳门是一个国际化的都市,曾经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几百年来,一直是中西文化融和共存的地方。澳门的面积很小,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方之一,也是亚洲人均收入比较高的地区。自1999年12月20日起,澳门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在“一国两制”政策的指引下,澳门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澳门特别行政区由澳门半岛、凼仔和路环两个离岛组成。总面积共29.2平方公里,其中澳门半岛9.3平方公里、凼仔6.7平方公里、路环7.6平方公里、路凼填海区5.6平方公里。澳门人口约有544,200人,其中大部份居民住在澳门半岛,两个离岛人口较少。澳门居民以华人为主,葡籍及其它国籍人士只占6%左右。二、澳门医疗环境澳门的公共卫生设施在亚洲各国及地区中,居已发展之列。澳门的气候适中,并无地区性的疾病。澳门地区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是来自多方面的,主要可分为政府及非政府的两大类。政府提供的医疗服务包括以提供初级保健为主的卫生中心和提供专科服务的仁伯爵综合医院(俗称山顶医院)。非政府提供的医疗服务的又可分为接受政府和团体资助的医疗单位如镜湖医院、科大医院,工人医疗所,同善堂医疗所等,以及各类私人诊所及私人化验所。除西医外,澳门还有不少中医师。三、澳门的医疗卫生历史简介澳门第一任主教(D.MelchiorCarneiro)加利诺在1575年写给耶稣会会长的信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我刚一到此,便开了一间医院,收容很多基督徒和异教徒为病人。”,加利诺的行动在中国建立了最早的欧洲式医院。该医院最初被命名为“救贫医院”,其后改名为这几个世纪以来人所共知的“白马行(S.Rafael)医院”。现时,该医院已不存在,人们只能从其位于市中心现已辟作葡萄牙驻澳门总领事馆的美丽建筑物怀缅过去。加利诺在信中还提到他在抵澳后的最初几年中在慈善救济工作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他的这番话以及他按(D.Leonor)利安娜女王创立的模式在澳门所建立的慈善体系,肯定了葡萄牙人在中国口岸定居初期在澳门医疗及慈善援助方面所扮演的先锋角色。在该医院成立之初,亦设立了第一个为最需要保护和帮助的麻疯病人服务的部门,原因是当时这种疾病十分普遍,但病者却不为家人和社会所接纳。已有报导指,早在十七世纪圣保禄(S.Paulo)修院内设有一间医疗所,帮助修院内的信徒及外来的病人。这间医疗所主要是为基督徒服务,但却缺乏运作条件。据估计,当时的医疗所设有六十张病床,并由只若干基本的外科和药物经验或只对轻伤和小病有点儿认识的修士料理。其中一名药剂师在1625年12月21日写给会长的报告书上为其失职作出忏悔说:“虽然我能成功地进行某些治疗,但由于知识不足,亦犯上许多错误,且其中一些还是十分严重的。本人深感难过,特别是那三宗我已告知阁下的事件。”“在那些年间,澳门仍然没有一位具有权威的正式专业医生,可对治疗中的错误作出补救,或向死者家属或监护人解释病人致死的原因。”在十九世纪中叶,澳门有三间葡萄牙人的医院:仁慈堂医院(后被称为白马行医院),疯堂医院和军人(JoseCaetanoSoares)纪登努医院。在十九世纪时,由于当时流传着“中国人若在葡萄牙人的医院去世会给城市带来灾难”的谣言,因此,华人经常被拒诸门外。至此,除疯堂医院接受麻疯病患者外,其它的医院几乎都只接纳基督徒入院。其实,这种对待上的差异只是由当时的官员为一己之欲望而定下之不明文规则,以及城市和地方势力的划分所造成的。随着香港同类活动的开展,澳门的华人社团亦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最初的社会慈善机构。1868年,同善堂慈善会成立。(四年后),1872年,澳门的第一所华人医院--“镜湖医院”成立。“镜湖医院”最初只提供中医服务,与葡萄牙人的医疗服务从不沾上关系。由商人团体创立的这种慈善组织为其开展的其它形式的慈善活动带来了不少方便,如教育、济贫和抵抗流行病,以及振济中国国内居民等。其实,早在1667年澳门开始常驻军队的时候,就已经有为军人建立专门医院的需要。最初,所有患病军人、士兵和军官都被送往仁慈堂的“救贫医院”接受治疗。但是,由于医院不能接纳骤然增加的病人而发生冲突。正如1787年仁慈堂行政会就曾向印度总督投诉道:“‘救贫医院’由本会创立和主持,已几乎不能再接纳更多的贫困病人……而只能让他们忍受痛苦。”经过多年的请求、申诉和协商,最后终于决定为该院兴建附属的军人病房,军人迁到改作此用途的岗顶旧修道院(Sto.Agostinho)。这座与岗顶教堂相邻,曾用作营房的旧大楼可容纳68张病床。数年后,接待人数每年达700人次,而且全都是军人。1874年,仁伯爵军人医院成立,这宏伟的建筑物座落于加思栏的山丘上,可容纳80张病床。这所医院落成启用时正适逢圣若宪子爵(S.Januario)管治澳门,因此当局随即引用总督的名字来命名医院。随后便将1857年在岗顶兴建的旧军人医院的财产和病人转移到这所新医院来。仁伯爵军人医院的启用是旧有设备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的结果。它经常被引用在爱国豪言之中,正如它在1874年1月6日大楼的移交仪式上的某段讲词中被形容为“我们的殖民地中最宏伟的医院建筑”。这座宏伟的建筑物由加华路(DiasdeCarvalho)工程师上尉及伯朗男爵(BaraodoCercal)共同负责设计。伯朗男爵是市政厅副主席,也是当时澳门日常生活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之一。据设计者所言,这医院的设计灵感来自比利时的一所医院。该医院有三个病房,共可容纳60张病床,此外,还有为囚犯和军官而设的隔离病房、治疗室及房间等,合共有100张病床,从一开始已能完全满足军队的需要。当时,替代旧军人医院的政府总医院开始接受葡籍市民和中国病人,虽然病人仍以军人为主。在该时期,政府亦致力于重组澳门的医疗服务,以便能照顾更多有需要的市民。即使如此,政府部门和华人医院上实际仍无任何联系,华人仍然不理会西方医学及其设施。地区内的冲突,为逃避中日战争而蜂涌入澳的难民及后来日本侵占香港使情况更形恶化。在那艰苦的岁月里,各所医院和慈善组织都尽其所能以减轻这场灾害带来的痛苦。战后时期,在医疗卫生领域内领略到一种新的哲学。在政府的积极参与下,彻底摆脱过去只有的慈善救济,提供大量的医院及医疗服务。随着政府在1984年的施政方针中决定建立一个综合的医疗卫生体系,政府医疗卫生体系踏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这些都通过卫生司新组织法及有关使用医疗卫生服务的法令得到实现。这项政策落实了一个基层护理网络的建立及仁伯爵医院的重建。四、澳门卫生局卫生局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的一个具有行政、财政及财产自治权的公共机构,受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文化司监督,亦是执行政府的医疗卫生政策和具有法定职责的部门,我们透过协调卫生领域内公共及私人机构之活动,提供专科及初级卫生护理服务、执行预防疾病及卫生推广等工作,保障市民的健康和预防疾病、提供医疗护理及康复服务、培训卫生专业人员、辅助并监督私人医疗机构,以及提供法医服务。卫生局主要包括提供专科医疗服务的仁伯爵综合医院和初级卫生保健的卫生中心。具有超过130年历史的仁伯爵综合医院具备现代化的医疗设备,以急诊、住院及门诊之形式提供专科诊治及康复护理;初级卫生保健网络由分布于小区的6间卫生中心及2所卫生站组成,主要致力于为澳门居民提供免费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另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则肩负着流行病监测、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食物卫生、结核病防治、病媒控制、环境卫生、职业卫生和小区卫生监察等公共卫生范畴的职责。1、公立医院─仁伯爵综合医院于1989年11月29日正式启用的一所新近建成的医疗单位,座落在仁伯爵山山顶上一块长方形的地段,东北-西南走向。交通方便。拥有直升机停机坪。占地30.3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67.535平方米,由四幢楼宇相联而成。仁伯爵综合医院为本澳513,427名居民服务,拥有一个以职能划分的组织结构。目前的仁伯爵综合医院为一所具备现时最先进设备配套的现代化医院。随着离岛预期人口的增长,以及根据多年来的意向,正研究在凼仔兴建一所医院。澳门继承四个世纪以前葡萄牙人在中国领土建立的第一间欧洲式医院的医学传统,以一个适当的卫生医疗体系迈向二十一世纪。医疗部门住院:医院现时的住院床位有472张,分配于22个科室,或53个分科内。住院流动率方面,符合此类医院单位的医疗数值,病床入住率近年来持续增长,达82.12%,平均住院日数为8.49天。门诊:门诊包括下列专科共53个分科,2006年总门诊人次为256,274,较2005年增加了2%。2、初级卫生保健─卫生中心设立卫生中心是卫生局为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所倡议“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而进行的,“公元二千年全民健康”的目标之一是所有的居民都可以在自己的居所附近享有免费或可以负担的初级卫生保健。卫生中心正是为向全澳居民提供完善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而设立的。至一九九三年下半年黑沙环卫生中心落成启用,完成整个以卫生中心为单位的初级卫生保健网络系统。从此,全澳的居民都可以在自己的居所附近享有卫生中心提供基本的卫生保健。凡本澳合法居民,不论年龄、职业,到卫生中心接受的服务及由卫生中心转介到仁伯爵综合医院进行的辅助检查,均不必缴费。(为申请或换领驾驶执照而作的身体检查除外)。如非本澳居民要使用卫生中心服务,则需按照卫生局订立之收费标准缴付费用。“仁伯爵综合医院”所提供的服务,除政府规定的特定人士外,均需缴付费用。本地居民的收费较低,非本地居民收费较高。五、私立医院─镜湖医院、科大医院1、镜湖医院镜湖医院是澳门较大规模的民办慈善机构——镜湖医院慈善会属下一间非牟利综合医院。创立于1871年(清同治十年),草创时期是一所庙宇式传统中医院。百余年来贯彻服务社会宗旨,为众疗疾,坚持赠医施药。●孙中山先生开创镜湖西医先河1892年孙先生在香港雅丽士西医书院毕业后,即应邀来镜湖担任义务西医,以医为业,借医术为入世之媒。他是澳门第一位华人西医,开始了医生兼革命家的生涯,这位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驱,不仅吹响了我国民主革命的号角,同时也为镜湖医院带来了变革之风,开始引入了西方先进的医疗技术,本地同胞从此得以分享医学发展的成果。从此,镜湖陆续聘请西医,市民就诊日众,遂于1919年兴建留医所,此乃镜湖首座西医留医大楼;1923年创办护士学校,发展至今成为护理学院。●初步发展抗日战争初期,各地来澳民众大增,医疗业务负荷极大。镜湖聘请柯麟、吴鸣等12位著名医生组成西医顾问团,大大增强镜湖的技术力量,促进医务发展,创办手术室。由于澳葡当局歧视华人医生,规定华人医生不能为病人进行手术。值理会和顾问团据理力争,1946年终于向澳葡当局争取了华人医生手术权。该年共施手术323例,痊愈318例,市民反应极佳。华人医生享有手术权,这不仅使镜湖手术室可以开展工作,为病人服务,而且在澳门医疗史上写下重要的一页。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抗战胜利和新中国即将诞生的曙光,鼓舞了镜湖员工。当时慈善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财政困难。1946年林炳炎先生荣任本会主席,慈善会由值理制改革为董事制,并设立院长制,任命柯麟医生为本院首任院长,推行全面改革。随着新中国成立,在祖国的关怀下,在何贤、马万祺前后两位主席的领导下,镜湖开始了稳步发展的阶段。●遇向现代化综合医院中国开放改革大潮流,在澳门和镜湖引起极大的回响。以马万祺主席为首的董事会积极进取,进行全面的整顿改革,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其中,梁秀珍秘书长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改革员工退休制度,实施公积金储蓄办法;整顿物业管理,扭转混乱状况,增加了租务收入。同时改造和发展物业,由1984年至1999年,共拆建新厦33栋,大大增加慈善会的收益,为医院的生存、发展,及保证继续赠医施药提供了财政条件。这阶段,本院进行了必要的基本建设,发展一些专科项目,填补澳门医疗空白。先后设立CT室、心血管病防治中心、消毒中心、眼科中心、导管室,扩建心功能
本文标题:澳门医疗卫生发展概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32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