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发展观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针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研部刘丹科学发展观的正式提出,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十七大报告的一大亮点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作了深刻的阐述。一、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基本内涵发展观——指的是人们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一)20世纪发展观的演变进程1、传统发展观发展=经济增长这种发展观存在的弊端在于:①混淆了发展与增长的关系。②恶化了人类的生存状况。③肢解了人的全面发展。2、新发展观发展=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新发展观的特点:①对社会发展的概念有了新认识。②强调发展应该是整体的、综合的。2③强调社会发展要与人的发展相协调。3、可持续发展观发展=合理+可持续性所谓可持续发展,指的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有:①把自然当作人类发展的一部分,反对随意开垦。②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联系。③强调代际之间的机会均等。④呼吁改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少投入,多产出,少排放。(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十七大的概括:“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的基本要义:一是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二是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①人是发展的前提。②人是发展的动力。③人是发展的目的。④人是发展的标准。由此要求我们在实践发展中要做到:①尊重人的权利。②为了人的利益。3③依靠人的参与。④提高人的素质。2、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①全面的发展。②协调的发展。③可持续的发展。3、坚持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就是要从中国发展全局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调节并处理好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促进整个社会协调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三、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状况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一)经济增长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相对失衡1、历年社会发展总支出占GDP的比重在3—5.6%之间,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2、历年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在2%左右,国民受教育程度低。3、历年卫生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在0.5%左右,且分配不公平,重城市轻农村。4、1998年—2005年全国文化事业经费占GDP的比重在0.1%左右。文化事业经费少,文化产业发展弱。45、1987—2005年科技事业经费占GDP的比重低于1%。(二)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相对失衡1、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率低于经济增长率。2、个人收入差距扩大。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三)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相对失衡1、就业压力增长。2、失业问题严重。3、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四)经济增长与社会结构相对失衡1、中等收入阶层偏小。2、非政府组织力量薄弱。3、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五)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的相对失衡(六)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对失衡1、高投资。2、高消耗。3、高污染。(七)经济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对失衡1、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有待提升。2、人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有待提高。3、人的生活环境有待改善。4、人的权益需要进一步提高和保障。四、用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5(一)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1、用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用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3、用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是实现社会公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4、用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是当代国际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二)用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我们转变思想观念1、以人为本,树立人民群众主体观。2、统筹发展,树立科学的经济建设观。3、全面发展,树立和谐的社会主义观。4、求真务实,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三)用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1、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社会管理的体制。2、加快社会领域体制改革,加大对公益性事业的投入力度。3、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减轻就业压力。①大力发展服务业。6②改革创业和就业环境。③努力开发社区服务。④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4、调节社会阶层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阶层。①增加工资收入和居民财产性收入。②利用税收杠杆调节收入。5、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缩小区域、城乡差距。6、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安全网。①加快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②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③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7、提高公民的道德文化水平,增加全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