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doc-西南大学“十一五”本科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西南大学“十一五”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2006—2010年)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专业建设水平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与实力的重要标志。为适应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发展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教高[2001]5号)文件精神,促进学校本科专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学校“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特制定“十一五”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一、专业建设的现状1.现有本科专业概况学校合并后,以“211工程”建设为契机,以学科调整为依托,花大力气对重叠专业进行调整合并,本科专业数由合校前的117个调整为95个,涵盖11个学科门类,建设校级品牌专业11个,推荐重庆市品牌专业评审6个。现有本科专业中,哲学类专业1个,占1.05%,经济学类专业3个,占3.16%,法学类专业3个,占3.16%,教育学类专业7个,占7.37%,文学类专业16个,占16.84%,历史学类专业2个,占2.11%,理学类专业14个,占14.74%,工学类专业22个,占23.16%,农学类专业13个,占13.68%,管理学类专业13个,占13.68%,医学类专业1个,占1.05%。师范类专业22个,占23.16%,非师范类专业73个,占76.84%。从专业总体结构来看,文、理、工、农专业比例基本协调,基础与应用并重,形成专业结构与布局基本合理、教师教育与农业教育特色突出的专业结构与布局。2.专业建设基础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6个重庆市级重点学科、17个省、部(市)级重点实验室。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人,重庆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重庆市优2秀中青年骨干教师47人。有专任教师1861人,其中,具有硕士学位教师89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92人,在读博士硕士345人。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988人。校园建筑面积515余万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118.45平方米。图书馆面积约66433平方米,拥有藏书408万册,涵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多学科、多专业领域。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已达3.7亿元,体育场馆、校园网络、通信等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功能完备。现有人力、物力、财力为加强专业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保障。3.专业建设存在的不足专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专业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优势学科专业数量不多,专业的品牌和特色创建工作有待加强;对传统专业的改造和专业内涵建设还有待深化;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新办专业师资力量尚显薄弱;专业教学改革有待大力加强,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还不够深入,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二、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数量与质量、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体现教育“三个面向”的时代精神,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准确定位专业发展目标,依托学校现有学科优势,紧密结合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扩大应用学科,扶持新的专业增长点,科学合理地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与重组,着力提高专业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努力实现本科专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三、专业建设的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适当减少专业数量,丰富专业内涵,凝炼专业特色。通过新建、发展、改造与整合,新建一批新兴学科专业,发展一批应用学科专业,改造和调整一批传统学科专业,使学校的本科专3业建设达到结构合理,规模适度、特色鲜明,重视质量的建设目标。到2010年,使本科专业规模控制在90个左右;择优选择和重点建设10个左右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特色专业点,20个左右在重庆市内外有影响力的品牌专业,30个左右校级品牌、特色专业;建立健全专业建设负责人制度、专业评估制度,形成专业设置预测机制和专业准入与退出机制。形成与学校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基础性学科专业发展稳定、品牌特色优势明显、专业内涵建设逐步深化、专业结构与布局合理的专业发展新格局。四、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和优化专业布局与专业结构配合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按照学校的总体规划和部署,在兼顾学科专业隶属关系和现状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布局,巩固和加强传统优势专业,稳步发展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专业,扶持和发展新兴交叉专业。通过整合与重组,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重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改造市场需求面窄的老化专业;整合学科性质相近、专业口径较窄的专业,实现部分专业按二级学科专业招生和培养;通过专业评估,裁减、合并、停止招生等措施,淘汰落后于社会发展需求、办学条件较差的专业。进一步密切专业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专业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在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推动部分与市场联系密切的专业在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到2010年,调整工学类专业达到20%左右,经济学类专业和法学学科类专业达到5%左右。2.积极推进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配合国家特色专业点建设工作的开展和“重庆市品牌专业建设工程”的实施,积极开展校级品牌、特色专业的立项建设工作和市级、国家级特色专业点的申报工作。“十一五”期间,通过在教师教育、农业科学、生命科学、管理科学等优势学科方面的重点投入和重点建设,学校将着力打造10个左右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特色专业,建设20个左4右的市级品牌专业,建设30个左右校级品牌、特色专业。对立项建设的品牌、特色专业,要加大投入,加强监管,确保建设质量。通过建设一批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具有明显示范和辐射作用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带动学校专业水平的全面提升。3.加大新专业建设力度新专业建设一直是学校教学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其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十一五”期间,将重点加强29个新专业的建设和管理。加大对专业负责人的考核和奖惩力度,建立健全新专业建设的激励约束机制和竞争淘汰机制,逐步形成新专业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新专业的评估检查,对基础条件较好的新专业,加大资助和管理力度,促进其快速健康发展;对发展前景不理想、办学条件较差的专业,按照“关、停、并、转、联”的基本思路,通过按创新班招生、按学院招生、按学科大类招生、按本硕连读方式招生、按专业招生等招生方式改革,对其进行积极引导和规范。认真研究专业建设发展规律,深入开展市场调查,支持部分具有学科基础,符合学校发展定位的新兴、交叉学科新专业的申报,充分论证,严格申报程序。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师资结构与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中最核心的内容。实施“以人为本,人才强校”的战略,不断推进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的提升和优化。以国家级教学名师评选为示范和导向,启动“教学名师培养与奖励计划”,开展校、院级教学名师、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本科优秀教学教师、课堂教学优秀教师的评选,树立一批具有示范及带头作用的“教学名师”;采用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机制,完善中青年教师的培训与培养机制,抓紧抓好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培养和造就一批有较高教学水平与学术造诣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建立和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严格执行教授、副教授每年为本科生授课制度;完善学科专业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制度。到2010年,建成一支业务精,能力强,作风正,5品德高,结构合理,能支撑我校教育教学水平稳步提高的教师队伍,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满意度显著提升。培养国家级教学名师2-3名、重庆市教学名师8-10名、校级教学名师30名。5.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着力实现新突破根据学科专业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加大对课程建设的投入;以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为示范和导向,实施校级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建设,重点建设通识教育必修课、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发展必修课程,尤其是新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强化优势,凝炼特色,努力打造一批精品课程,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课程建设整体水平提升;加强课程的常规性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设立课程建设负责人制度,负责对该门课程的规划、管理与建设;健全和完善课程检查与评估制度,加强对课程建设的过程性管理;加强研究型、课题型、探讨型、实践型、自主学习型等课程的建设,着力丰富选修课程资源。界定公共课程范畴,改革公共课程管理模式,建立思想政治理论、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大学体育、文献检索、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化学、大学物理、大学生物和教师教育课程11个公共课程教学部,在所在学院领导下全面负责对全校公共课、基础课程的建设与管理。设立教材建设专项基金,用于规划教材的编写、出版及评奖;按照学校教材建设规划,组织落实校级、部省级和国家级规划教材的建设工作,结合学校优势学科及精品课程建设,着重搞好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发展必修课程教材建设;完善教材评审、评价与选用机制,加强对教材的建设、选用等的过程管理;大力开展教材研究工作,积极探索教材建设与管理的改革;建立教材质量信息反馈制度。到2010年,建成校级重点课程400门,校级精品课程150门,重庆市精品课程3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5门;校级、省部级规划教材150部,国家级规划教材25部。6.加强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全面规划和设计本科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合理设置和布局实验室,突6出实验室共享平台建设,建立以学科或学科群为基础的跨学院跨专业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和完善实验室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创新实验教学管理;改革实验课程体系,构建由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吸纳社会优质资源,建设多元化的实习实训基地;实施“顶岗实习支教”计划和“实习支农”计划;实施“本科生科技创新基金”和“本科生创新实践学分”,加大对本科学生的科研训练和创业训练;加强对综合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到2010年,初步构建科学合理的实验实践课程体系,实验实践平台管理体系和实验实践技能评价体系;建设10个左右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8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1-2个;建成各类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400个,力争挑战杯、大学生数学建模和电子设计大赛再上台阶。五、专业建设的保障措施1.加强对专业建设工作的领导加强本科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既要学校的高度重视,更需要发挥学院的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各学科专业委员会和教学工作委员的作用,充分论证专业建设计划。各学院将专业发展规划纳入学院发展规划中,各专业应制定详细的专业建设与发展实施计划,设立专业建设负责人,建立专业负责人制度。2.保证专业建设经费的投入学校设立专业建设基金,专项预算,专款专用。专业建设实行“项目”管理,学校、学院经费配套共建。“十一五”期间,学校保证专业建设经费投入在现有基础上每年递增5%,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和新专业建设经费视其建设需要进行专项预算。新专业,从首届招生起,按文科5万/年,理、工、艺体10万/年的标准,连续三年投入资助经费;对立项建设的品牌、特色专业,学校将分别按校级4万,市级7万;国家级107万的标准给予经费资助,学院按1:1配套。学院要积极筹措专业建设的配套资金并加强经费的管理和监督。3.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评估体系(1)加强教学基本文件建设,定期修订和完善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等教学基本文件,强化教学常规管理,确保教学管理工作规范运行。(2)建立健全专业申报与审批制度,加强对新办专业的宏观管理和指导。新增专业要确立把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要求放在首位,与学科建设统一进行,结合学校的实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