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三年发展规划doc-青年教师三年发展规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青年教师三年发展规划学校武进区湟里初级中学姓名2010年2月—2010年7月2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奋斗目标3参与课题研究情况(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姓名2010年月日一课题名称二研究内容三研究重点四研究方法五本学年实验课安排4实验课教案实验课典型活动记载表课题:实施后的分析和反思:5评课表教者学校武进湟里初级中学班级科目课题教时日期评课内容:评课人6有关理论学习摘记资料来题目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作者苏霍姆林斯基书名《给教师的建议》版别修订版源报刊名期次1次文章要点摘录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恐怕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有那么一些学生,他们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2、3倍;头一天学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忘;为了防止遗忘,需要在教过教材后3、4个星期(而一般是3、4个月)就进行巩固性的练习。30多年的教育工作使我深信,对于这类儿童,正是前面说过的“第二套教学大纲”能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对这些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我曾试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是的,必须使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些书。我在三至四年级和五至八年级教过书,我总是注意给每一个“后进生”挑选一些供他们阅读的书籍和文章,这些书刊都是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揭示各种概念、概括和科学定义的含义的。应当让这些儿童的头脑里产生尽可能多的关于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疑问,让他们带着这些疑问来问我,——这是对他们进行智育的十分重要的条件。在“后进生”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在对“后进生”的教育工作中,我总是努力达到这一要求,并且也向所有的教师提出这个建议。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现在还很难说明,当儿童面前出现某种使他惊奇和赞叹的东西时,他的头脑里究竟发生着什么变化。但是,千百次的观察使我们得出结论:在儿童感到惊奇、赞叹的时刻,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迫使它加强工7作。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体会关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差生,转化后进生的工作是一场“心灵战”。班主任应该是心灵世界很丰富的人,把学生当“人”看,就要对学生付出爱心,观察细心,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有爱心是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优质核心和基础、前提和条件。鲁迅先生有句话:“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有了爱,才会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对待后进生,首先应多关心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多从他们的角度去体验他们的心理。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师生之间互尊互敬,关系融洽,心理相融,情感相通,乐于交流,易于沟通,各种教育就会如春雨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对老师尊重、爱戴、感激、信任,会倾心于老师,乐于接近老师,向老师打开心灵的窗户,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育。成绩也会去=取的进步。摘记人情况姓名崔永琴学习时间2009.12备注有爱就改变一切学期总结(或论文)题目敢问乐问善问8摘要: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不再满足于代写论文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或答案,不再满足于人云亦云,会产生对于一个问题去探究多种答案的意识。从而使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在思维和探究过程中,培养敢问、乐问、善问。关键词: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分析1.没有问题可问学生过分依赖老师和课本,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同时,学生的练习和测试也通常是建立在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原则上,这种封闭式教学的结果必然使学生从不怀疑教师给出的结论。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差或缺乏思维能力,碰到问题时就不往下想了,或根本就没有提出问题的意识。2.不敢问当前许多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提问,主要是因为有心理顾虑。他们担心:我这个问题是不是太简单了?会不会被同学讥笑,被老师批评?或者又会想我的问题会不会老师答不出来,让老师下不了台……所有这些担心,都禁锢着学生,使学生有问不敢提,久而久之,便使学生无疑可问。3.没有机会问课堂上由于时间的紧迫,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所以大多数的教与学都由教师和部分优秀学生包办代替,其他学生得不到发言提问的机会。其实,“没问题”是发现不了问题,“没问题”是不能“善问”问题,“没问题”是不能“善待学生提问”的问题。事实上,有许多名人都曾突出强调提出问题的重要性,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众所周知,提出问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心理学研究认为,当学生将学习上遇到的矛盾由内部语言转化成外部语言时,原来并不十分清楚的问题便明朗化了,思维过程也随之清楚起来。“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以说,善不善于提出和思考问题,是检验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才能的重要尺度。《学习的革命》一书精辟地指出:“我们怎样学习,比我们学习什么更重要得多”,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解答学生的疑问是教师的职责,帮助学生提问也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作为教师,应该锻炼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要在“敢”、“乐”和“善”字上下功夫,在心理上和科学基础上作文章。一、民主宽容,肯定激励,使学生敢问。9我们稍微留意一下不难发现一种现象:低年级的课堂气氛总是特别活跃,他们敢说敢问,敢表现;而高年级的课堂总是冷冷清清,常常只有教师在那里孤军奋战,愿意举手发言的学生真是寥寥无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则是环境的束缚。如果说低年级的学生还保留了较多的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那高年级的学生却开始有了更多的顾虑,他们害怕同学嘲笑,害怕教师批评,害怕丢面子……正是这种前怕狼后怕虎的心态使他们越来越信奉“沉默是金”的信念。因此,我们要在课堂中试着用宽容的心态去看待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敢问、愿问。1.用掌声为学生喝彩。不管是哪一类学生,掌声对他们都是最好的兴奋剂,最强有力的动力。在学生提出了值得探讨的有创意的问题时,及时予以表扬不但对学生是一种肯定和激励,而且也能激起他们提问的欲望。再者,这些优秀的问题也能在潜意识中成为其他学生提问的样本。2.用宽容为学生加油。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冒出许多想法与问题,有的幼稚可笑,有的求偏求怪,有的离题千里,词不达意……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如果采取斥责、嘲笑的态度,一定会大大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从此三缄其口。而教师如果采取回避的态度,又会使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时还可能会误导其他学生。因此,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方面要从为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的思想出发,对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的勇气给予肯定,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通过教师直接提示,师生共同讨论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不断质疑中掌握质疑方法,提高自信心;教师也才能了解学生实际水平而做到因材施教,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二、竞争鞭策,体验成功,让学生乐问。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总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这种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怀疑、好奇、挑战的精神逐步丧失,取而代之的是听从老师指令的依赖感,及较强的惰性心理。他们在课堂上总是当“收音机”,不想在课堂上开动脑筋,主动提问。针对这种现象,一方面,我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摈弃一问一答的传统教学方式,引进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没有了教师这根拐杖,他们也就只好自己蹒跚学步,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另一方面,我也总是利用科学家、伟人有关学习的故事教育学生,(如,牛顿从小爱问为什么,长大了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使学生认识到问题对学习、成长的重要作用。有了外在的与内在的双重动力,加上我及时的肯定与10鼓励,学生提问的兴趣也就渐渐浓厚起来。。心理学认为,问题的形成过程需要个体思维活动的积极参与,赞科夫说:“思维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所以,要形成一个好的问题,必须能充分调动学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对于好胜心较强的中学生来讲,竞争永远能起到激励作用。因此,我在教学中尝试过以下几种方法,十分有效。1.“问题之星”。将对学生提问积极性和流动性与班团活动结合。让组长记录每天同学提问情况:每天共提出了几个问题,提了几次有意义的问题。每周评出若干个“爱问”专家,每月评出若干个“问题之星。”2.“课前三问”。每节课前,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一起智力大比拼。先由一名同学自告奋勇上讲台,其余同学针对上前课所学内容向他提出三个问题,如果他答对了,他就可以向台下同学提三个问题,如果他提的问题同学一致公认好,就可以被评为“我最行小能手”。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但为每个学生提供了锻炼提问能力的机会,也营造了“人人爱问”“人人会问”的氛围,激发学生乐于提问的兴趣。3.“精彩亮相”。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设计好问题,分小组讨论。精彩的问题可以到讲台上去“亮相”,这样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表现和自我欣赏的机会,而教师在讲课时也可以直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减少了“无用功”。4.“互相切磋”。学完一单元知识定一时间让学生互相出题,考考对方。学生通过自己出题,再通过互相答题,既复习了知识,又了解了自己的能力,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同时也加强了对集体学习研究活动的参与意识。三、扬帆导航,授之以渔,使学生善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新课程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基本切入点。于是,在学生有了敢问的勇气时,我就尝试着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从多种形式、多种层次求得多种答案。使学生不仅“爱问”,而且“会问”,形成较强的质疑解疑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敢于针对课文内容、针对课外阅读、针11对社会生活、针对教师和同学的观点提出质疑,敢于挑战教师,挑战权威,甚至否定权威,蹦出思维的火花。“敢问”、“乐问”是提问的初步阶段,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最关键的还是让学生能“善问”。而所谓的善问就是先问己,后问人;问得准,问得深;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敢于接受学生的提问,不要用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不要把自己的“发现”直接传授给他们,“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的给予指导,培养他们敏锐、高质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问。可以从下面这些角度指导:1、从课题着手发现问题。如学习杨绛的《老王》一文,老师在揭示课题时有意把“老王”说(写)成“王老”。学生马上发现老师的错误,引起学生思考,分析指出两者的不同之处。2、在矛盾处探幽发现问题。仍以《老王》为例:文章开头说“我常坐老王的三轮”,第六段又说“我自己不敢乘三轮”,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基于以上问题的研读讨论,最终理解课文,形成自己的观点。3、在文本“飞白处”发现问题。如《桃花源记》渔人和桃源中人见面后省略了哪些内容呢?“桃源人”问的是什么呢?“渔人”又会怎样回答?再让学生分小组读读想想、说说演演,在情境中体会事情的经过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加深对文本意蕴的领悟。4、抓住文章的结构来发现问题。有些文章从结构上看,作者的安排很独特,如《背影》的开头“我与父亲……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有同学认为:开头似乎十分平淡,为什么要这样开头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