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复习学案一、文学常识1、《爱莲说》选自(),作者(),字(),号(),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人称濂溪先生,是()时著名的()。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也称杂说,这种文体一般讲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二、字词积累1、解释词语蕃(fán):()染:()独:()濯:()清涟:()涟:()妖:()不蔓(màn)不枝:()蔓:()枝:()香远益清:()益:()亭亭净植:()亭亭:()植:()亵(xiè)玩:()亵:()隐逸:()君子:()噫(yī):()菊之爱:()鲜(xiǎn)有闻:()宜:()宜乎众矣:()2、重点虚词“之”字的用法。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何陋之有?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重点句子翻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莲,花之君子者也。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四、默写句子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鲁迅青年时期在〈莲蓬人〉中写道: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它的立意和语言受益于〈爱莲说〉中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隐寓趋炎附势之风极盛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内容理解1、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愿象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象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2、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作者用了衬托的写法,用“菊”作正衬、“牡丹”作反衬,突出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作者对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庸俗世风的鄙弃。5、文中作者对“牡丹”与“菊花”的态度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答:不同,文中“菊”是正衬,尽管作者不愿意隐逸,但也不反对。文中的“牡丹”是反衬,因为它是追求名利,贪图富贵的象征,所以作者对它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反对。6、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简述理由。答:(1)同意周敦颐:在恶劣的环境中保持自己的气节。只要一个人有明确的目标和良好的心态,外界的不良因素就不会阻挠其发展。越是复杂的环境越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正所谓“真金不怕火炼”,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人才是真正的成功者。(2)同意孟子:人通常都会随着周边的环境而改变。与一种人接触的时间久了我们就会被同化成为其中一样言行、品格的人,与一种社会接触久了就会变成符合这个社会生活节奏和规律的人。正如所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样的事物会在一起。即使一开始有差别,最后也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7、《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文中牡丹、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答:“牡丹”比喻富贵的人。“莲花”比喻品德高尚的人。看法:对有些拜金主义者的贪图富贵追名逐利行为表示鄙夷和厌恶,他们的“有钱能使鬼推磨”是造成世风日衰的祸根,这种“牡丹之爱”要受到批评和否定。8、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9、答: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五、中考链接文段一:周敦颐《爱莲说》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陶后鲜.有闻()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可爱者甚蕃.(多)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C.不蔓不枝.(长枝)D.亭亭净植.(种植)3.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无丝竹之.乱耳D.濯清涟而.不妖康肃笑而.遣之4.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5.文章题目为“爱莲说”,为何还写了“菊”和“牡丹”?(3分)文段二:【甲】周敦颐《爱莲说》【乙】竹似贤①,何哉?竹本②固,[A]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③者。竹性直,直以立身④;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⑤者。竹心空,空似体⑥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⑦者。竹节贞⑧,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B]故。君子人多树之⑨为庭实⑩焉(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注释]①贤:贤者。②本:根。③善建不拔:意志坚定不移。④直以立身:凭着挺直的本性可以立身。⑤中立不倚:处事正直,不偏不倚。⑥体:体悟。⑦虚受:虚心接受。⑧贞:坚贞。⑨之:代词,指竹子。⑩实:充实。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1)亵:()(2)固:()2.解释下列语句。(4分)(1)濯清涟而不妖。(2)竹似贤,何哉?3.【乙】段中[A][B]两句,哪一句中的“树”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的“树”用法相同?请把字母A或B填入后面的横线上。()(1分)4.【甲】文从莲的()()()品性四个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是由竹的本固、性直、()、节贞四个方面联想到君子之德。(4分)5.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上看,【甲】【乙】两文相同之处各是什么?(2分)表现手法:表现方式:文段三:【甲】周敦颐《爱莲说》【乙】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也。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李渔《芙蕖》)1.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C.群葩/当令时D.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指近前把玩。(亵,亵渎,不尊重)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少)C.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上面)D.后先相继,自夏徂.秋(往,到)3.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A.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B.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C.无风亦呈袅娜之.姿D.及花之.既谢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淸涟而不妖译文:5.同是写莲花,两文在写法和内容上各不相同。【甲】文主要采用()、以花喻人的手法,赞扬了君子()的高尚品质:【乙】文主要采用()的表达方式,按时间的先后顺序,重点写了芙蕖(“”)的特点。(4分)文段四:周敦颐《爱莲说》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濯清涟而不妖.()(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4.《爱莲说》这篇散文,在做人方面给了我们哪些启示?(4分)爱莲说学案答案文段一答案: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却)②陶后鲜有闻(少)2.D3.C4.(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5.运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了莲的高尚情操。共3分。文段二答案:1.(1)亵:亲近而不庄重(2)固:牢固2.(1)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娇媚。(2)竹子(的特性)与贤者相似,为什么呢?3.B4.【甲】文从莲的生长环境、外形、香气、品性四个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是由竹的本固、性直、心空文段三:1.D2.C3.D4.我单单爱莲花从污泥中生出却不受沾染,经过淸澈的水波的洗涤却不妖艳。5.托物言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说明可目文段四:1.(1)沾染(污秽)(2)美丽而不端庄(3)耸立的样子(4)认为2.(1)水中陆地上的草本木本的花,可爱的很多。(2)(莲是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3.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憾(惋惜,慨叹),对世人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视(批判,嘲讽)。4.无论环境怎样,都要保持高洁的品格(操守)(2分);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精神上、人格上保持独立,不随波逐流。(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