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一菲的“诗意语文”教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1董一菲的“诗意语文”教学一、“诗意语文”的形成“人的一切都会找到深深的童年的印记,我的语文人生也自然始自童年”,董一菲在她的《当时只道是寻常——我的语文人生无字书》中用这样一句话阐述了她的诗意语文的源头。董一菲的童年长在巴彦小城,温暖的大家族让她肆意妄为却积淀人生况味;求学之路在北大荒,在那个可在供销社买到“小人书”的特权时代,她表现出了对书比对粮票更加如饥似渴的状态;而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她对文学的追求达到了狂热的地步,那时起读书和写作成了她的基本生活之一。当一切尘埃落定,董一菲放弃国营大厂,遵从内心的召唤,选择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育之路的磕磕碰碰,一路走来,与其他良师益友的“切”“磋”“琢”“磨”,让她的教学走向了现实的“另类”,却回归了本源。“用一生去准备一堂课”,她努力践行着。她用全部生命去“博观”因而能精当地“约取”,她用全部生命去“厚积”因而能适切地“薄发”,她用全部生命在台下苦练因而有台上的精彩,她用全部生命去汲取博大精深的文化营养[1]。林宣龙指出了董一菲能力的来源,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诗意语文”逐渐形成,并影响越来越多的人。真正提出“诗意语文”的理念,是董一菲为“名师成长丛书”[2]一书撰稿时所设想并创导的。2009年,作为推荐人的李震[3]问其教学风格,董一菲一时语塞,而把2000年的一说法“诗意语文”提了出来。诗意语文在董一菲看来,就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追求唯美与诗意,寻找创造与感动,弘扬浪漫与理想”,与其说这是教育理念,还不如说这是经过教育或者历练所形成的人生境界更确切。而作为教师,其最主要的就是“以爱的名义,用最美的语言和文字,积淀你们人生最美的灵魂”(董一菲《我的诗意语文教育观》)。同时董一菲曾多次引用荷尔德林的话“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来说明自己的教育目的,她认为这里的诗意指向生活,更指向心灵,要有诗意的情感,悲天悯人。是一种心灵的生命的对话;是一种美,是一种崇尚精神之光的闪烁,可以在广阔的世界任意翱翔。在董一菲看来,“诗意语文”的最终结果可以让学生直达五千年精神文明,可以在中华文化中,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最终达到“诗意栖居”。所以,我们可以做这样一种理解或推测,董一菲的“诗意语文”是在五千年中华文化积[1]林宣龙.生命魅力,在课堂上绚丽绽放——观董一菲老师《乡关何处——乡愁诗鉴赏》有感[J].江苏教育研究,2011.06C.[2]名师成长丛书:长春出版社出版,由全国各地语文名师著作对其自身语文成长较为系统的探寻。[3]李震: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推荐董一菲成为“名师成长丛书”一员。董一菲的“诗意语文”教学2淀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文本阅读和感悟,这是董一菲“诗意语文”教学独到的过人之处,却也是中国教育只出现一个董一菲,难以产生“王一菲”、“李一菲”的硬伤。二、诗意语文的课堂呈现《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一文中,董一菲提及的理想课堂氛围是:充满文学气息和浪漫情怀,在诗意的创设中,以缤纷的语言引领学生走向对文化的膜拜,在幽默而又蕴含智慧的思维探索中体悟生活语文的无限魅力。诗意的语文,就是要让学生在全人类的文化神韵中得到最充分的滋养,文字、文本、文学、文化……(一)文字解读——优美蕴籍从蒙昧走向文明,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而文学始终在其中熠熠生辉,每一个汉字,每一个词语,无不深深烙着民族文化的印记,无不流淌着民族精神的血液。汉字从甲骨文开始,走过小篆,楷书,草书,行书,浩浩汤汤走过3600多年的历史。由于文字突破了语言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类因此得以有文字这一载体完整地传承智慧和精神财富。在董一菲的课堂上,她让文字焕发了另一种魅力。在《寻找散落于文本中的诗意“因子”》中,董一菲详细讲述了文字形象解读时的诗意之美,如一个“岑”字想到边塞诗人岑参,想起周朴园和鲁侍萍相认的“汗涔涔”。董一菲于千变万化的文字中寻找出一种共通,举一反三,而这种共通可以使学生在脑海里建立起其知识体系结构。一个字,就是一个故事,就是一段历史。文字的文化积淀是艰辛的,因其内蕴深藏着道理和人生哲学,而正是这些内蕴才让文字更加诗意。如何把文字讲得深刻并且美丽,如何做到让学生过目不忘,并从内心感受到中国汉字的美,这是我们现代中文教育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董一菲深觉文字具有非凡的魅力,以至于“天雨粟,鬼夜哭”,她在向学生讲读每个汉字每个词语时,都力求分析得透彻,精辟,让学生惊觉文字博古通今的神奇与魅力,从而让其思维展开联想的空间。董一菲诗意解读文字,行云流水、信手拈来,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体会魔方般的组合,如一个“枼”字,用石头烧成的就是瓷器,作碟子用;换上个虫子就可蜕变成美丽的蝴蝶;拉上个说话的人,说话间就成间谍;用竹片木片串起来,就是古人读书写字的课本“牒”。文字的诗意之美,被董一菲一一激发出来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则从其无穷变化中,体会造字的美,而这种美可以深烙在他们脑海。董一菲甚至在汉字中阐释文化、美学、哲学,更是大大赚足了学生的眼球。又如一个“黄发垂髫”的黄字,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3年幼女孩儿呈黄褐色的毛发;黄色民族生于土而终于土,所以中华民族为大地之子,因土色黄,居中,故又以黄为“五色”的中央正色;还有“黄金时代”“黄茅白苇”“黄钟大吕”“黄粱一梦”……从这种神秘、厚重的文字中参透中国文化,董一菲解读得那么洋洋洒洒却又理所当然。(二)文本解读——诗情画意1.诗意的导入——唤醒沉睡的激情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4]。董一菲的导入语常常流动着诗意之美,闪耀着理性之辉,她随手而来的旁征博引,能够让学生领悟到美而被感染,在较短的时间内便进入一种文本情境。于此学生智慧的潜能便得以开发,幽闭的心智得以开启,沉睡的激情得以唤醒。例如在《诗的色彩与民族审美》导语的设计上,她首先引用俄国画家列宾说的“色彩即思想”的名言,接着说“向日葵的金黄是梵高生命的向往;莫奈用棕色表现伦敦漫天的迷雾,实则传达的是自己内心的一缕寂寞和孤独;多瑙河流淌的是施特劳斯的湛蓝;四月的天空飘洒的是诗鬼李贺瑰丽的红雨……”历代名人均喜、均善借助色彩表达自我,因各种不同的色彩与人们的遭际、心境等因子在某种基础上是可以沟通的。换言之,透过颜色可以了解到作者当时的遭际和心境。这段关于色彩的论述产生了扣人心弦的诱惑力,激起学生对色彩背后所蕴含的更多的文化信息的向往。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细无声。好的导语让学生不知不觉得被引入到课堂预设的情境当中,而力求去探索,去发现。董一菲的导语多变,也许如一篇隽永清秀的散文,又或者饱含着文化意蕴的文学故事,无不紧紧以美的形态表现出来以抓住学生对美的追求。在《边城》的导语设计“古老的湘西,同样古老的沅水悠悠流淌,流过沈从文的童年,流过他心中的桃源。这里的白云清风,覆盖着一个人类远古的沉沉大梦。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个美丽的边城,那是古风犹存的童谣,那是美善同源的人性之歌”。开场白如诗如画,洋溢着动情之美,诗意之感,干净的文字幽幽而来,伴有有淡淡的忧伤,宛如沈从文书中的文字、人物让人牵肠挂肚,一段导语让学生课前浮躁的心得以最好的洗涤,那遥远美丽的边城成了学生急切想到达的地方。在《我的空中楼阁》导语中,董一菲首先从自身出发,提及自己所爱的西湖杭州与东北雪城,又爱光明与黑夜。紧接着引用描绘心中鲲鹏的庄周、渴望[4]转引洪纯青.敲“响”语文课堂第一锤——浅谈阅读教学导入环节.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06董一菲的“诗意语文”教学4香草美人的屈原、用心灵拥抱故国的陆游、把人生分三个境界的丰子恺等,用每个人物都有自己心目中的精神追求这事例来引出李乐薇先生理想与浪漫的文章。在《“月亮”话题作文》中,嫦娥从《山海经》奔月而去、李白那冷艳乡愁的霜月、苏轼的悲欢离合、张九龄眼中月亮的最大最圆最深情……古人们关于月的故事,月的传说,再次被董一菲拿来使用,给学生一个关于月亮的遐想世界,学生因此展开思维,畅所欲言,李煜、岳飞、苏东坡……古往今来的名人名言在学生的脑中涌出。“从教学实录中,董老师阅读视野开阔,她在课堂上的旁征博引即为明证。”[5]一段旁征博引的导语就是一个精彩的画面,故事的导入、情境的导入,把众人带到她预设的心境、情境,有滋有味的朗读都如诗意精致濡染着学生,圆润着课堂。享受了诗意的开头,谁能按捺住往下寻求浪漫的欲望呢。2.诗意的表述——活化资源到文化浸润王崧舟说“诗意语文,应该用全人类的文化神韵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美丽姿态,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6]董一菲的课堂,那是一个生命飞扬的广场,挑战问题的赛场,生成智慧的牧场,是心灵共鸣的磁场。课堂本是一个享受愉快的过程,是一种幸福的洗礼,是一种智慧的碰撞,是一片诗意的栖息地。董一菲通过引导、激发、唤醒,把蕴涵在语言文字中的文化和文明的因子洒向学生。例如在《迢迢牵牛星》。新课开讲时,董一菲便借助“牛郎与织女”美丽凄婉的爱情神话直奔主题,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主题和大意,并以《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木石前盟的典故结束导入,激发学生的疑问,让学生自然而然思考神话传说在文学中的地位作用。在讨论叠词时,董一菲即将联想的触角迅速伸向我国婉约派女词人的《声声慢》,总结和延伸,以简洁的语言说明文化的传承性。当学生说“纤纤素手的女子一定是一个美丽的女子”时,董一菲追问出这种手法是以点带面的细节描写后。她随即如数家珍般引出韦庄的《菩萨蛮》“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杜甫的《月夜》“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手是人的名片”、陆游惦记着的唐婉的“红酥手”、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的短篇《一个女人的二十四小时》、《诗经·硕人》有“手如柔荑”、《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指如削葱根”等,借以印证[5]李玉山.语文课“必须这么上”——兼评董一菲老师《采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2010.11[6]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7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5“以点带面”的“纤纤素手”,并当即解读作品,让学生迅速抓住河汉女的文学艺术形象。学生从“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中得出侧面描写时,董一菲马上由“侧面”盛赞:杨贵妃的美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李夫人的美是“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海伦的美来自德高望重的长老的慨叹“为这样的女人,再有十年战争也值得”。董一菲如此的导读和解读分析,汇集古今中外名篇,看似平常的诉说,实则饱满生动、熠熠生辉,如一篇厚重历史的散文,又像一首哲理隽永的诗。董一菲进行文本分析时,那种徜徉于文学海洋的惬意,随心所遇的从容,如诗般灵动,在让学生惊叹之余,更给学生一个以点到面的认识,知识结构更加完整,而这样的细节,在其课中比比皆是,成为她课堂的一个重要特色。教师上课时的感染能力来自于内心的热情,更来自于教师采花成蜜的积累。董一菲整堂课的教学流程可谓曲径通幽,从神话故事入手,触类旁通,一步步推演出河汉女的动人形象,并结合《鹊桥仙》探究其主题、风格和表现手法,诗歌叠字方法的鉴赏、独特描写的鉴赏,再对《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的仿写,教师抽丝剥茧一样,层层激发学生产生丰富的审美意象和文化感悟、拓展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驰骋在诗意的海洋,作了一次“逍遥游”。董一菲将文学的因子渗入到学生们的脑髓、细胞,久而久之,学生能不被滋养、不被诗意化吗。诸如上述,在董一菲的课堂随处可见,例如在《我的空中楼阁》中,庄周、陆游、丰子恺、徐志摩、、冯友兰、海德格尔、龙应台……古今中外人物;“秦时明月汉时关”、“淡泊以明志,宁静与致远”、“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还有典故,名言、传说,文学意象等等一切皆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有奔流直下之畅快。“教育是‘造心’的艺术,但修造的过程是因势造形的,而非推翻重塑;这个过程,是顺其自然,以无厚入有间,最终浑然天成。”[7]没有强硬的灌输或说服,学生自在听觉的享受中学会理解,得以精神的深造。而在《课堂教学艺术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