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学习和研究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意义深远1)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及其对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跨国公司的发展状况:几何级增长,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深远跨国公司与美国2)中国现实的需要:跨国公司在中国: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现实:课程总体框架一、跨国公司概述及经营环境分析1.跨国公司概述2.跨国经营环境分析1)影响跨国公司经营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分析2)影响跨国公司的其他相关环境分析二、有关跨国公司的理论(一)基于国际贸易的跨国公司理论(二)基于国际投资的跨国公司理论(三)有关国际金融的跨国公司理论三、跨国公司管理的核心内容1.跨国公司战略管理2.跨国公司组织管理3.跨国公司生产运营管理4.跨国公司营销管理5.跨国公司财务管理6.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第一章跨国公司概述第一节国际商务与跨国公司一、国际商务1.概念:是两国或多国参与的全部商业交易活动的总称。2.主体:3.国际商务的主要形式:(1)国际贸易的发展(货物和服务贸易):(2)国际投资增长迅猛:A.国际投资总量增长十分瞩目:82年-590亿,90年-2090亿,03年-5600亿,04-6120亿,05—9160亿;06-1.2万亿,07-1.83万亿,08-1.45万亿,----2011年-1.24万亿,2012年-1.35万亿,2013年-13500亿B.对外投资的格局:C.中国对外投资迅速增长:91-3.8亿;94-0.6亿;99-5.9亿;02-11亿;03-28.5亿;04-55.3亿;05-122.6亿;06-216亿;07-265.1亿;08-559.1亿;09-565;10-680亿;11年-746.5亿;2012年-878亿;2013—901.7亿;2014年1001.3亿。存量达8828亿B.间接投资的速度大大快于国际直接投资4.企业跨国经营可能受到的影响因素:经营环境:竞争环境:二、跨国公司(TNCs)(一)称谓:国际公司(InternationalCorporation)全球公司(GlobalCorporation)多国公司(MultinationalCorporation—MNC)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Corporation—TNC)1973年,联合国秘书处提供的一份题为《世界发展中的多国公司》的报告中,采用MultinationalCorporation—MNC。1974年讨论这份报告时,拉丁美洲国家的代表提出用TransnationalCorporation—TNC代替MultinationalCorporation—MNC,联合国采纳了这一意见,并在其后的正式文献中统一使用TNC一词。(二)定义:1)1973年,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的定义: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控制资产、工厂、矿山、销售基地等类企业。2)1977年起草,最后1984年在《跨国公司行为守则草案(UnitedNationalCodeofConductonTransitionalCorporations)》中的新定义,并于1986年印行:“跨国公司一词是指在两个或多个国家间组成的公营、私营或混合所有制的企业实体,不论此等实体的法律形式和活动领域如何;该企业在一个决策体系下运营,通过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决策中心以使企业内部政策协调一致和共同的战略得以实现。该企业中各个实体通过所有权或其他方式结合在一起,从而其中的一个或多个实体得以对其他实体的活动施行有效的影响,特别是与别的实体分享知识、资源和责任。”跨国公司定义的三大基本要素:A.跨国程度;B.决策体系;C.各实体通过股权或其他形式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分享资源,共同风险等。(三)跨国公司的构成及类型:1、构成:母公司、子公司、分公司2、跨国公司的类型:1)按经营项目分为:资源型、加工制造业和提供服务为主的跨国公司;2)按公司的决策中心分为:民族中心、多元中心、全球中心的跨国公司;3)按公司内部经营结构分类:横向、垂直和混合型的跨国公司。(四)跨国公司的主要特征1)跨国公司是“国际化”了的企业(跨国经营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决策程序和人员配备都要适合多国经营的要求);2)对外直接投资是跨国公司的基本手段;3)全球战略和内部一体化(实行全球战略和集中决策、分散经营的管理体制);4)技术内部化(开发的技术内部化转让)(五)跨国公司的形成和发展:1)早期跨国公司的兴起: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60-70年代,与早期工业化进程相伴而生;2)两次大战期间缓慢发展期:由于战争、经济危机、货币体系紊乱、卡特尔分割了世界市场;3)战后的迅猛发展四个时期:战后初期-1958年欧共体成立;1958年-60年代末;70初-80年代末;90年代至今。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发展A.大型TNCs主导国际投资;B.TNCs的战略联盟趋势,改变了国际市场的竞争格局;C.企业兼并成为TNCs直接投资的重要内涵;D.TNCs担当了技术创新的发动机;E.亚洲发展中国家的TNCs不断崛起,并逐渐成为区域投资的主导力量。(六)TNCs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加速了生产国际化,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加速了资本的国际流动,提高了资金利用效率;扩大了国际贸易,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国际技术转移,促进了技术进步。(七)跨国公司发展的趋势:1、企业战略的全球化:2、企业规模大型化:二战后,国际经济中出现了宏观和微观逆反的趋势。3、企业组织股份化仍是重要的方式,但出现了企业所有者出资方式的诸多新特征4.跨国公司与其他各组成实体法律形式和经营范围的多样性。5.跨国公司超国籍性、无国籍性趋势。6.跨国公司组织结构趋于松散化,组织形式渐趋模糊。对跨国公司的深层次认识:1.跨国公司是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高度发展,原来的国内企业为适应国际经济活动的需要进行的演化,是一种高级的企业制度形式,是现代企业制度在国际范围内的延伸和发展;2.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其战略实施的结果,实质是企业内部的管理手段取代国际市场机制,以协调其跨国界的经营活动。问题:对国际企业与跨国公司的理解第二节企业跨国经营的动机与方式一、国际企业经营的基本动机:二、国际企业经营的基本方式:1.商品的进出口2.劳务的进出口,它包括:(1)交钥匙过程:(2)许可协议:(3)特许专营:(4)管理合同:3.投资活动:直接和间接投资三、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阶段性分析1.企业国际化的第一阶段:以间接被动的进出口2.企业国际化的第二阶段:主动直接地经营活动3.企业国际化的第三阶段:企业直接深入到国外,并设常设机构。4.企业国际化的第四阶段:企业实现全球战略转移,并建立起全球组织机构等。第三节经济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浪潮一、经济全球化(EconomicGlobalization):1.对经济全球化的解释:多数学者认为是,生产要素的流动促使各国经济相互融合的过程。2.经济全球化的提出:丁伯根1950年的专著《国际经济一体化》,最早提出该思想。对经济全球化的研究始于1968年以研究未来学著称的“罗马俱乐部”。但全球化一词最早由美国学者T.莱维(1985年)和经合组织(OECD)前首席经济学家奥斯特雷(1990)提出。2.定义(1)IMF1997年给全球化的定义:全球化是通过贸易、资金流动、技术的涌现、信息网络和文化交流,世界范围的经济高速融合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的现象,其表现是贸易、直接资本流动和转让等。(2)李琮的观点:是世界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一种现象,是在科技和社会生产力达到更高水平,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大大加强,阻碍生产因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种壁垒不断削减,规范生产因素在全球资源流通的国际规则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这样一种历史过程。(李琮:《世界经济学新编》,经济科学出版社,1985年)3.经济全球化的内涵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市场经济制度的全球扩展和全球统治。具体表形在以下两个方面:1.市场客体的全球扩散(贸易、融资、生产、信息技术在全球的展开)2.市场主体和管理主体的全球化(出现了“跨国居民”、“跨国企业”和“跨国政府”,民族国家和民族界限正在淡化和模糊二、反全球化(Anti-globalization)的浪潮:1.几乎与全球化同步,反全球化潜流也一直存在并发展着,最终于上个世纪末总爆发。反全球化者认为:(1)全球化导致社会的解体:世界银行公布世2003年GDP排名,全球地区间贫富差距明显扩大:11%的7国集团(美、加、德、英、法、意、日)占世界GDP的65%,而占世界人口89%的其余地区的GDP仅为35%。最大的地区:亚太地区——占世界人口的52%,但GDP仅占8%;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占世界人口的11%,而GDP仅占1%;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占世界人口的9%,GDP仅占5%。美国《商业日报》在1998年10月16日一篇题为《穷人与富人》:世界上20%最富有的人消费着全球商品和服务总量的86%,而20%最贫穷的人仅消费1.3%—20%,最富有者消费了全球肉类和鱼类总量的45%,能源总量的58%,占有74%的电话线和87%的汽车。世界上最富有的3个人拥有的财产超过了48个最不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2)不平等、不公正的加剧;(3)环境灾难;(4)发达国家市场开发的保守等。2.历程和形式:◆1999年底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部长会议;◆2000年,在瑞士达沃斯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在泰国首都曼谷召开的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华盛顿举行的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年会;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的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年会;在法国尼斯举行的欧盟首脑会议;◆2001年4月,在加拿大最古老的城市魁北克召开的美洲国家首脑会议,2001年6月,在瑞典哥德堡召开的欧盟峰会;◆2001年7月,在意大利热那亚举行的八国峰会;◆此后每年的8国峰会和APEC峰会。主要形式:游行示威抗议;社会论坛的形式抨击西方主导的全球化;以黑客身份攻击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官方网站和大型跨国公司以及各种全球性经济机构组织的网站三、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和启示1.从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分析看,经济全球化会促进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给相关参与国带来更多的贸易利益。2.对经济全球化的担忧有其经济理论基础(要素价格的提升;利益分配不均)。3.“反全球化”思潮的现象与本质:部分参与国和利益集团的呼声和跨国公司的负面影响。主要的启示:1)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化的利弊进行全面地分析,采取趋利避害的必要措施,以期从中获得更多的利益。2)跨国公司应兼顾自身全球战略和利益与东道国经济发展和国民的利益。第二章跨国公司经营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分析导入案例:1、中铁大桥局孟加拉淘金中铁大桥局2000年首次走出国门,并在孟加拉签订了一个价值1.26亿美元的合同。但最终工期被迫延误半年,造成大桥局严重亏损。最主要原因:中铁初出国门,文化差异和管理模式在孟加拉水土不服。2、中国企业在韩投资现状分析与韩国在华实际投资达300亿美元相比,中国在韩投资仅10亿美元显得相形见绌,经营风险巨大。原因探讨:韩国“本土不二”的思想;政府的保护政策;工会力量强大,劳资纠纷不断等。3、赞比亚铜矿业“国有化”赞比亚独立后,为获得人民支持,并进一步巩固其组织在国家的地位,总统卡翁达在当时的部落部队的强大压力下,赞比亚对其境内的两大外国铜矿业企业英美公司和娄安选择信托公司实施了国有化。原因:民族主义与政治干预联为一体跨国公司的两大经营环境构成:内部和外部环境1、内部环境:1)企业的资源状况:2)组织结构:是企业为实现跨国经营目标而确立的一种内部权力、责任、控制和协调关系的体系。3)企业文化因素:精神文化:理想目标、价值追求、意志品质和行为准则等。制度文化:制约和保障制度。2、外部环境:第一节跨国公司经营的政治环境分析一、跨国公司经营的政治环境:1、政治制度:是政治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与之相关的还有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相关的制度等。意识形态、政治组织制度、政府行为等。2、民族主义倾向:3、政治干预:二、政治风险:是通过政府行为而可能对国际企业产生负面影响的不确定性。政治风险分为:1)国有化、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