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概论重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的功能活动及其这些活动的调节问题。生命现象的基本活动: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生殖。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动作电位的现象。兴奋性:组织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神经调节:反应迅速,局限和短暂。体液调节:反应比较缓慢,持续而弥散。自身调节:调节幅度小,也不十分灵敏。负反馈:是指从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从而使输出变量向着原来相反的方向变化。正反馈举例:血液凝固、排尿反应,分娩。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力释放、转移和利用。1g食物被氧化释放的能力称为该食物的热价。一定时间内各种营养物质在体内被氧化时产生的CO2产量与耗氧量的比值----呼吸商。混合呼吸商:糖、脂肪、蛋白质这三种营养物质同时氧化供能产生的CO2量与耗氧量的比值。氧化糖和脂肪的耗氧量=测得的总耗氧量-蛋白质的耗氧量。CO2的产量=总CO2产量-蛋白质的CO2产量。非蛋白呼吸商:一定时间内,机体氧化非蛋白质食物时CO2的产生量与O2的耗氧量的比值。人在运动或带动时产热量,最多可达安静时的10-20倍。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食物使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作用。蛋白质的特殊动力作用最强。在20-30℃的环境中,安静时的能量代谢最为稳定,,20℃,战栗,肌紧张,使代谢增强。30℃,细胞内进行的化学反应增强,汗腺活动增强,呼吸循环功能增强,使得代谢增强。基础代谢:指机体处于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基础代谢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KJ/m2/h)基础状态:人体在清醒、空腹,无肌肉活动,无精神紧张,室温20-25℃。基础代谢率=(实测基础代谢率-正常基础代谢率的平均值)/正常基础代谢率平均值*100%实测基础代谢率比正常值相差上下10%--5%为正常,20%病理性。体温:人和高等动物机体的温度。测量体温:口腔(舌下)、直肠、腋窝。其中直肠测得的温度最接近体核温度(36.9℃--37.7℃)。产热过程:安静时肝脏产热最多,运动时肌肉产热量最多。机体主要散热部位:皮肤。皮肤散热方式:辐射、传导、对流、蒸发。第四章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由细胞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净移动。易化扩散:一些不容易脂质的,或其溶解度很小的物质,在膜细胞中一些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也能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这种现象称为易化扩散。易化扩散分类:(1)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特点是特异性高,有饱和现象。(2)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特点的离子选择性。细胞膜通过本身某种耗能的过程,将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过程,称为主动转运。钠泵:是镶嵌在膜的脂质双分子层中的一种特殊的蛋白质(Pr),具有ATP酶的活性,被称为Na+_K+依赖式ATP酶的蛋白质。特点是:每分解一个ATP分子可以使3个Na+移出膜外,同时2个K+移入膜内。钠泵活动的生理意义:建立一种势能储备,生物电现象的基础。从刺激神经开始到骨骼肌出现收缩,其间包括哪些过程?(1)给神经一定强度的刺激,可产生AP,它是细胞兴奋的标志。(2)AP沿神经以局部电流的方式进行不衰减的传导。(3)兴奋经神经-肌接头传至肌肉,此过程是电-化学-电的过程。(4)在三联管处经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藕联机制。(5)肌肉收缩。阈强度:如果使刺激的持续时间保持不变,则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动作电位是细胞兴奋的标志。组织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长期-低长期。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跨膜静息电位(RP)。产生机制:主要是K+外流,少量Na+内流。特点:膜内较膜外为负(内负外正),不同细胞的RP不同,一般为稳定的直流电位。动作电位(AP):当神经或肌肉细胞受到刺激而发生兴奋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可向周围扩步的电位波动。产生机制:上升支的产生机制-Na+的内流;下降支的产生机制-K+的外流;后电位-钠泵。特点“全或无”现象。生物电现象的产生机制:主要是K+外流,少量Na内流。影响RP的因素:细胞膜内外K+浓度差,膜对K+的通透性。阈电位:由阈刺激引起的膜内电位去极化达到引发AP产生的某一临界值,即能诱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动作电位的引起条件:RP去极达化到阈电位。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的区别:局部兴奋:在细胞受到阈下刺激的局部所产生的小于阈电位和去极化反应。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原理:局部电流。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信息传递过程:当神经冲动传递轴突末梢——膜Ca+通道开放,膜外Ca+向膜内流动——接头前膜内囊泡移动,融合破坏囊泡中的乙酰胆碱Ach释放——Ach与终板膜上的Ach受体阴离子通道结合,受体蛋白分子构型改变——终板膜对Na+、K+的通透性增加——终板膜去极化——中板电位——EPP电紧张性扩步至肌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爆发肌细胞膜AP。胆碱酯酶的分布:接头间隙和接头后膜上,作用:水解乙酰胆碱。肌原纤维主要由规则排列的粗肌丝和细胞丝组成。横桥的特征:(1)在一定条件下,横桥可以和细胞丝的肌纤蛋白分子呈可逆性的结合(2)具有ATP酶的作用。细肌丝由肌纤蛋白、原肌凝蛋白和肌钙蛋白等三种蛋白分子组成。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藕联:将点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Ca+与肌钙蛋白的结合和分离是触发和终止肌肉收缩的关键,而肌肉收缩的力量则取决于横桥与细肌丝结局部电位动作电位不是“全或无”有总和效应呈电紧张性扩步“全或无”无非衰减性传播合的数目。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肌肉的长度缩短,而肌肉的长度和张力不变。单收缩:肌肉对单个刺激发生的一次机械反应。前负荷:肌肉在收缩之前,所承受的负荷。后负荷:当肌肉受到刺激开始收缩时,所遇到的负荷或阻力。血型:红细胞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即红细胞的血型。凝集的本质:抗原与抗体的反应。ABO血型鉴定: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决定血型;人类的血清中不含有与自身相对应的抗体。平台期是心室肌和蒲肯野纤维动作电位区别于骨骼肌和神经纤维的主要特征。河豚毒TTX能特异性阻断Na+通道。细胞膜通过Ca+泵和Na+——Ca+泵方式排出Ca2+心肌的生理特性: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决定和影响兴奋性的因素:静息电位水平,阈电位水平,Na+通道的性状(Na+通道可表现为激活、失活、备用三种状态)。心肌细胞在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长期。有效不应期:心肌细胞兴奋过程中,从0期开始到3期膜电位恢复到-60mv这一段不在产生动作电位的时期。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窦房结细胞的自律性最高100次/min。房室延搁:房室交界是正常时兴奋由心房传向心室的唯一通道,兴奋性在此传导缓慢,出现延搁一段时间的现象。P波:反应左右2个心房除极过程的电变化。QRS波群:代表左右两个心室除极过程的电变化。T波:反应心室肌的复极过程。心率的快慢主要影响的是心舒期。心室射动力:心室——A压力差——心室收缩;心室充盈动力:心室舒张——房室压力差。心脏射血量是衡量心脏泵的基本指标。一次心跳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心脏每分钟射出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搏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大动脉压表示心室后负荷。影响心率的体液因素主要有: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第一心音:出现在心缩期,标志着心室收缩的开始。音调低,持续时间长。在心尖搏动处听得最清楚,由心室收缩、房室瓣突然关闭以及射血一起大血管扩张而产生的振动引起。第二心音:出现在心脏舒张期。音调高,持续时间短,主要与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关闭有关,标志着心室舒张的开始。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收缩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急剧增大,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值。舒张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舒张末期主动脉压降至最低值。健康青年人在安静时的收缩压13.3~16.0KP(100~120mmHg),舒张压8.0~10.6KP(60~80mmHg),脉压4.0~5.3KPagu(30~40mmHg),平均动脉压13.3KPagu(100mmHg)、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脉压=收缩压-舒张压。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心脏每搏出量;心率;外周阻力;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右心室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0.4~1.2KPa,4~12cmH2O)。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直捷通路是指血液从微动脉经后微动脉和通血毛细血管进入微静脉的通路。意义:使一部分血液能迅速通过微循环。迂回通路:血液和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组织液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的。液体通过毛细血管壁的滤过与重吸收取决于四个因素:液体外滤的毛细血管血压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静水压。外滤的力量和重吸收的力量只差,称为有效过滤压。支配心脏的传出神经为心交感神剑和心迷走神经。缩血管神经纤维都是交感神经纤维,故又称交感缩血管纤维。迷走N、心交感N、交感缩血管N是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的传出神经,而效应器是心脏、全身各动脉、经脉。人体内的一切液体,包括水和溶解于其中的物质统称为体液。始终保持相对恒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称为稳态。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临床试验中,盐析法将血浆蛋白分为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细胞可分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的比容。人体内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占人体体重6%-8%)血浆的比重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红细胞比重与其所含血红蛋白量成正比。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低分子晶体物质如无机离子、尿素、葡萄糖形成的渗透压。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等高分子形成的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的75%-80%是由白蛋白产生。细胞外液的晶体渗透压是调节细胞内外水分交换,维持细胞正常形态和体积的重要因素。正常人血浆pH值7.35-7.45.正常成熟红细胞呈双凹圆碟形。贫血: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数量低于正常值。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变形性,渗透脆性,悬浮稳定性。血沉:以第一小时末红细胞沉降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骨髓是生产红细胞的唯一场所。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铁和蛋白质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原料。维生素B12和叶酸是红细胞发育成熟所必需的物质。红细胞主要受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调节。血小板的生理特性:粘附、释放、聚集、收缩、吸附。主要功能:参与生理止血过程。血液凝固:指流动的动态血变成不流动的胶冻凝块的过程,其本质为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除因子3外,其余均在血浆中,除因子4外,其他因子均为蛋白质。凝血过程: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原的激活;纤维蛋白的形成。正常情况下,为什么机体内的血液可以保持流动状态?血管壁完整且光滑,凝血因子不能接触活化;血流快,即使有少量凝血因子被激活,随即被血流冲走;血浆中存在抗凝物质;存在纤溶系统。项目内源性凝血外源性凝血始动因子因子7因子3(TF)因子分布全中血浆中血浆和组织参与和因子数多少反应步骤较多较少凝血速度较慢较快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清缺乏纤维蛋白质(在凝血过程中被消耗)。凝血只限于受损局部,并不蔓延到其他部位的原因?正常血管内壁是光滑切完整的;血液的流速快;血浆中存在抗凝物质,其中最主要的是抗凝血酶3和肝素。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包括四种成分: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纤维蛋白溶解酶,激活物,抑制物。肺通气: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肺活量:指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所排出的最大气量。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呼入或呼出肺泡的气量。肺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